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一):文物名勝
20802200000016

第16章 古代建筑(1)

唐代古刹庄严寺

五泉山公园西南隅的二郎岗有一座寺院,从外观上看颇具气势,人们从大门进去,顺着台阶一层层往上,依次是前、中、后殿,站在后殿旁,人们可以眺望到市区风光。这座建筑有个奇怪的特点,从墙壁上看它是一座新修的建筑,而从柱子房梁门窗上看,则又显得古香古色。它就是始建于唐代的金城三大古寺之一——庄严寺。庄严寺原先在今张掖路兰州晚报社的大院内,后来被迁至五泉山。1995年11月,出于城市建设的需要,专家们对庄严寺的三座大殿进行了实地测绘、落样、拍照及录像等工作,拿出了具体的拆迁实施方案,并将所有的建筑材料都进行编号,直到1996年12月底,庄严寺三座大殿拆迁完毕。历经多年施工,直到2003年,庄严寺异地迁建才告完成。

相传庄严寺在隋代为金城校尉薛举宅,唐初改做寺庙,取名庄严寺。这座寺院在元、明、清都重修过。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庄严寺被改为省立民众教育馆。抗战期间这个地方举行过各种展览,向民众宣传抗战。甘肃省内的第一座电影院也设在这里。

全盛时期的庄严寺规模宏大,殿堂众多,寺院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从大街上进去,游人可以依次参观过殿、大殿、后殿,寺院内古木参天,各种花木让人眼花缭乱。各殿均有陪殿,前后陪殿间有钟鼓楼,屋宇呈对称布局,花木掩映其间。庄严寺是著名志士谭嗣同青少年时玩耍过的地方。1878年夏,13岁的谭嗣同跟随赴巩秦阶道任职的父亲来到了甘肃。光绪十年(1884年)谭继询任甘肃布政使,后多次来兰。他曾为庄严寺题诗一首,为《兰州庄严寺》,诗中写道:“访僧入孤寺,一径苍苔深。寒磬秋花落,承尘破纸吟。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夜阴。不尽古时意,萧萧鸦满林。”庄严寺内有“书、画、塑”三绝。书绝是指寺内悬挂的“敕大庄严禅院”匾,这是元代李浦光所书,字体端庄浑厚,笔锋遒劲,深得颜体精髓。画绝是指庄严寺内的观音壁画,这是元代高手所绘,观音端庄慈祥,身披白衣,手中柳枝,翠绿异常,历久弥新。塑绝说的是大殿内的佛像,这些佛像塑造得栩栩如生,尤其是衣服的皱纹更是细腻异常,好像风一吹就会飞起来的样子。

1963年庄严寺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三绝”却在“**********”中被毁。专家推测,在唐初,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时,就曾经在庄严寺居住过,然后从今天白塔山下的黄河渡口过河西行。

唐代人们在兰州地区修建了许多的寺院,今天人们能看到的只剩庄严寺一座。以前在兰州境内的寺院还有普照寺(在今兰园)和嘉福寺(亦称木塔寺,在今木塔巷北)两座唐代寺院,可惜它们都已被毁。

从唐代的寺院发展来说,兰州地区应该有一座大云寺。据记载,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曾下令“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到了开元年间,这些大云寺又改为开元寺,但今天已经找不到武则天大云寺的踪迹了。

嘉福寺为高昌王出资修建。高昌是西域古国之一,贞观四年(630年)高昌国王文泰到长安朝见唐太宗,返回途中,于贞观九年(635年)在兰州今木塔巷一带修建了宝塔寺。之所以被称之为宝塔寺就是因为有一座十三层木塔,木塔在1874年被焚毁。

今天的兰园是孩子们的乐园,但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兰园所在的地方却是当时兰州最有名的寺院——普照寺。普照寺为唐初敕建,历代均有重修,今天我们在五泉山猛醒亭看到的金代泰和铁钟就是普照寺内的遗物。普照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殿、藏经楼、观音堂、灶君殿,还有钟楼和鼓楼,其中最为吸引游人的就是大雄宝殿中的一尊佛像。这尊大悲佛像,有11个头,42只手臂,每只手中各执法器。而在****殿中还有一座更为巨大的木制的嘛尼****,高约10米,八面六层,每面每层各塑佛像一尊。从下面一推,这座****就开始旋转了。1928年,其地被辟为“中山市场”。

然而在普照寺内最出名的恐怕要算这里的藏经了。普照寺内有座藏经楼,藏有6358卷经书,其中有唐藏5048卷;明万历年间大藏经638函1612种,6344册。普照寺的明代藏经是用肃王朱绅尧和他的母亲陈氏施财在南京印刷的,经办人是五泉山崇庆寺的僧人镜授和徒弟怀藏,共印刷了三套,分别藏在五泉山、嘉福寺和普照寺。1939年2月23日,日本飞机轰炸兰州,普照寺藏经楼不幸中弹,方丈殉难。

这位方丈俗姓蓝,今七里河区铁冶乡人,生于1879年,自幼在榆中一寺出家,法号众诚,后成为普照寺方丈,号悟明上人,世称蓝和尚。普照寺内许多建筑被毁,同年11月日本飞机再次轰炸,普照寺被夷为平地。所幸明代大藏经得以保存下来,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成为难得的瑰宝。

千古遗韵在隍庙

兰州城隍庙修建于北宋年间,庙内所供城隍爷就是汉初替刘邦而死的纪信。今天我们走进位于张掖路的兰州府城隍庙,也能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城隍庙是许多人爱去的地方。每逢双休日,那里就热闹异常,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出来了。古书字画,陶罐瓷器,珠宝玉石……真真假假让人眼花缭乱。可以算张掖路上的一道风景。

兰州府城隍庙的院落为长方形,占地十亩。院内殿堂巍峨,雕梁画栋,飞檐翘楚,红墙碧瓦,古树参天。1985年被省、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古代的城市都建有城隍庙,庙内祭祀的神祗就被人们称之为城隍爷。城隍,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神之一,是一个地方的守护神,起着宣传教化,护佑百姓的作用。

城隍原属自然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它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由最原始的护城保民,到后来的祛灾除患、护佑善者、惩治恶者,再到督官慑民等职能,城隍已成了能为人们的生命与财产提供保障的全能神祗了。

人们对城隍的祭祀非常隆重,常常和孔子、关公、佛祖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典”。

城隍一词与城池的关系极为密切。古人将有水环绕的护城河称之为“池”,无水的护城河称之为“隍”,《说文解字》中说:“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无水曰隍”,因此城隍一词取自城墙之意。根据城市的大小不同,城隍庙有都城隍、县城隍和府城隍之别。一般而言,城隍庙大殿正中为城隍爷,两旁分别为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神祗。

城隍是最能体现汉民族祖先崇拜的一种文化符号。对于城隍的祭祀可以追溯到周朝,当时每年除夕要祭祀8种神,其中就有水(即隍)和庸(即城)。最早见于记载的城隍是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

汉代到唐宋年间,我国城市经济日益发展,城隍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城隍祭祀也被列入国家祭典中。自明代以后,人们对城隍的崇拜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封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为正一品,其余府城隍为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灵佑侯,正三品;封县城隍为显佑伯,正四品。

同时确定城隍殿按官衙设置,高广相当,并配备相应的衮章冕旒。随后,每座县城相继修建了城隍庙,城隍信仰达到鼎盛。根据规定推测,兰州的城隍爷应该是正二品。

做为城市的护守神,几乎每一个城镇都要修建城隍庙来供奉城隍。史料记载兰州及其附近的阿干镇、永泰堡、镇虏堡、安宁堡、西固城、红水堡、盐场堡、宽沟堡、一条城(青城)等地方都建有城隍庙。民间传说青城城隍庙还是从宋代名将狄青的军事指挥部演变而来。

兰州府城隍庙是这些城隍庙中比较早的一座,是北宋年间修建的。

从宋代至今,人们对城隍庙进行过多次整修。明代的探花黄谏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文章中说,金明昌七年(1196年),元至大元年(1308年)、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都曾对兰州城隍庙进行过维修。

乾隆三十年(1765年)兰州城隍庙发生大火,主体建筑大部分被毁。两年后,人们对城隍庙进行了重修。现在我们看到的城隍庙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那时修建的。隍庙整体为一座四进庭院式建筑,按中轴线依次为牌坊、享殿、正殿、寝宫、客堂,牌楼由节园颜妃墓前的贞烈遗旰牌坊改建而成(属明代建筑),院内石狮一对,有两百多年历史。

兰州城隍是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传说兰州城隍是西汉大将军纪信。纪信(?—前204),字成,四川巴郡阆中县扶龙村(今西充县紫岩乡纪公庙村)人,也有人说是天水人。

纪信先从刘邦起兵,为部曲长。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项羽派兵围攻荥阳城,月余,城内粮缺,朝不保夕,将士也筋疲力竭,刘邦十分着急。五月,将军纪信见情况十分危急,便对汉王说:“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刘邦便乘机在张良、陈平、樊哙、夏侯婴等数十骑的保护下从西门逃往成皋。项羽气极,下令将纪信处死,纪信被烧死后,埋葬在荥阳城西孝义堡。民间传说,刘邦念其救主功不可没,追封其为兰州城隍,享受一方烟火。

兰州有个明“十三陵”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开始屠戮功臣、改组国家中枢机构,同时又大封诸子为王,让他们“控要害,以分制海内”。从洪武二年开始(1369年)实行“诸王之制”,将二十三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

其中有九位王被封到沿长城的要塞地区,分别是秦、晋、燕、代、肃、辽、庆、韩、谷等九王。

这些王不仅有非常优厚的俸禄,而且不少人拥有带兵的权力。尤其北方同蒙古族相邻的王,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按照明代制度,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在所封的23个王中,秦王、晋王、燕王、楚王、齐王等人均授以兵权。他们或屯兵于腹里,或驻防边塞要地,起着“立太子为天下本”、“用宗室以为天子屏藩”的战略作用。

被封在甘州(今张掖)的肃王朱是朱元璋的第十四个儿子,系妾妃所生,初封为汉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为肃王,王府起初设在张掖,建文元年(1399年)移至兰州。1399年肃王迁到兰州以后,由工部派员,在靠近黄河边的地方修建了规模庞大的肃王府,同时协助地方政府对兰州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以今中央广场为中心,修筑了周长6里200步的内城。

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的生活,他们在兰州城内及其周边地区还修建了大量的生活设施。在南北两山上修建了不少庙宇、寺观、花园,金天观、白衣寺塔、铜接引佛等等都是历代肃王修建的。1643年,李自成部将贺锦攻破兰州,起义军杀入肃王府,王府大乱,王妃、仆从四处逃散,逃到北城上的王妃颜氏、赵氏二人触佛云楼内肃王诗碑而死。末代肃王朱识在护卫张鼎的背负之下,从水洞中逃出,在靖远他什堡被贺锦部属所获,后被送到西安,李自成下令处死末代肃王。而张鼎因为救主忠心,被释放回家。也有人说,贺锦攻破兰州以后,朱识藏到总兵官营内被郡人告发,后被杀于营中。

历代肃王共计传了九世十一王。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受封为肃王,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朱识被杀,历251年。其世系为:庄王朱、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定王朱弼桄、怀王朱绅堵、懿王朱缙、宪王朱绅尧、末代肃王朱识鋐。恭王朱贡长子朱真淤早卒,追封为靖王,定王弼桄嫡长子朱缙炯也是死于其父之前,追封为昭王。

那些身前享受荣华富贵的肃王们,在死后也都按照明政府规定的礼仪制度进行埋葬。

历代肃王中的绝大部分被葬在榆中县来紫堡平顶峰的明肃王墓群,被人们称之为“十三陵”,类似于北京的“明十三陵”。其实,按照规制,藩王的墓地只能称之为“墓”,不可以称为“陵”。然而,地方藩王终究不能同王室相比,榆中县来紫堡平顶峰的肃王墓,不仅规模形制不能同十三陵相比,而且其文化内涵也远远逊于北京十三陵。

史料显示,榆中县来紫堡分别埋葬着肃庄王朱、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缙炯、怀王朱绅堵、懿王朱缙、末代肃王朱识鋐和宪王朱绅尧的妻子薛夫人。其他的两位肃王墓则不在此地,肃安王墓地在西郊的西圃子湾,肃宪王墓在西南二十里的周家山外。

肃王之所以选中榆中县来紫堡平顶峰作为墓地,主要是因为这里“风水”比较好。民间传说,肃王也曾经选榆中新营王府井一带作为墓地,至今那里还被人们称之为背后,此地有个地名叫温家岔,犯了肃王忌讳,有“猪(朱)瘟”之意。后来选中定远营水岔沟温泉山,结果有煤层,怕老百姓开挖坏了风水。只好再选地方,最后选中了来紫堡乡黄家庄一带的平顶峰。

肃王墓群头枕“王冠”(平顶峰),脚踩“玉带”(苑川河),背后是连绵不断的黄土高原,前面的苑川河非常富庶。尤其在明代这里生态环境还比较好,大量的水稻种植于苑川河的两岸,仿佛到了江南水乡一般,对于来自江南的肃王而言,有些回家的感觉。

按照《明史》记载,分封在各地的王,他们享受的待遇只比皇帝低一个等级。自然在埋葬时,也陪葬了不少器物,也正是有了陪葬物品,盗墓贼不断光顾肃王墓。现在,可以初步断定榆中来紫堡的肃王墓群大部分被盗,那些曾经准备供肃王们在天国享用的大批随葬品也不翼而飞。

尽管墓被盗了,但用青砖箍起来的墓室却比较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明肃王一号墓,成为研究肃王墓的标本。这座墓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平田整地时被挖开的,也是唯一一座被打开的墓。

这座墓规模宏大、结构严密,由前殿、中殿、后殿及左右配殿组成。地宫全部用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8厘米的青砖砌成,规整坚固。

历代肃王墓形制都一样,这不是有没有财力的问题。王一级的爵位,该修成什么样的墓,历朝历代都有规定,如果敢违制,就会有灭门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