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一):文物名勝
20802200000018

第18章 古代建筑(3)

金天观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建筑群,位于兰州市七里河西津东路。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名叫孙碧云的武当道士,道行深厚,由肃庄王请来主持道观,并时常问道。金天观就是在这位高人的手上才异军突起,声名远播。对于金天观,兰州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就有孙碧云来兰州的故事: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神秘失踪。传说建文帝逃到兰州,当时肃王正在修建金天观,他便让建文帝躲藏在观内。有人从“金天”二字中获得线索认为,金是西方,天指天下,金天观暗藏天子西去之意。于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年(1412年)下诏,让武当山著名道士孙碧云来兰州打探消息。当时,为了迎接孙碧云,肃王还专门修建了一座望仙桥。同时,开始修建雷坛,请孙碧云主持道场。据说,由于明肃王府和金天观之间暗通地道,因而建文帝的踪迹一直没有暴露。这些仅仅是兰州民间传说而已,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

金天观以唐代槐树、壁画、牡丹而闻名。人们形容这里宫殿高大巍峨,回廊连贯,汉柏唐槐,古木参天。金天观里原有36株唐槐,称为“三十六部雷将”。现存唐槐3株,最高的一株唐槐达20余米,胸径近3米。树龄120年以上的明清柏3株。金天观回廊中人们绘有《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子八十一化图》,据考证,这些壁画是建文帝时候画的。也有人说画于1406年,但缺乏更多的依据。这是一个道教圣迹图,可以和孔子圣迹图、佛教的佛陀故事相比。金天观山字园内广植牡丹等花卉,1956年建文化宫时改为牡丹池。

1956年,金天观改为兰州工人文化宫,并将市委院内原肃王府花园中的明肃王妃“碧血碑”,立于原二清殿西廊。80年代,将散落在观中的石碑树立在南院。碧血碑记载了一段传奇。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大顺军贺锦攻占兰州,肃王妃颜氏、赵氏、顾氏、嫔田氏、杨氏率宫人200余人从凝熙园奔上北城墙上的拂云楼,准备从北城墙上投黄河自尽。当时追兵迫近,颜氏扑向立于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触碑而亡。其余妃嫔跳墙、自刎、上吊,全部殉难。

后来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上颜妃洒血的地方,留下了一块碗大的血痕,每逢阴雨或天气变化,痕迹就非常明显。清末担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听说这件事情后,命人在墓前建烈妃祠,将碑移至墓旁,取《庄子·外物》中“苌弘化碧”之意,称“碧血碑”,并题写对联“一杯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

尽管金天观是陇上最大的道观,但是它的历史并不长。从目前史书记载的情况来看,兰州市内比较早的道观是玄妙观。玄妙观又名东华观,在兰州西城东大街,这是一处宋代所建的道观,虽在明清时也曾重修过,但始终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在民国年间东华观曾被改为医院,后来又被警察局所占据。据说重修后的玄妙观匾额乃是肃王所写,给人们留下影响最深的是玄妙观的木造嘛呢****,这个****共有三层,上面塑有九曜二十八宿,人们一推动****,这些星宿就会一一出现,设计非常的巧妙。除了玄妙观,兰州的白云观也非常有名,现在的白云观位于滨河中路南侧,面对兰州著名的风景名胜——白马浪,这里据说是吕洞宾渡黄河的地方。因为兰州没有供奉吕洞宾的道场,所以才在陕甘总督瑚松额的支持下修建,专门供奉吕洞宾,因而也被人们称之为吕祖庙。白云观如今剩下了大殿、钟亭、戏楼。依然静静地俯视着黄河的潮起潮落。

青城:一座明清古镇的沧桑

2003年,省文化厅等部门联合将榆中青城镇,定为甘肃省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十大试点项目之一,青城又一次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点。随后很多人先后探访青城,试图揭开这个明清古镇的如烟往事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青城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传说宋代秦州刺史狄青巡边至青城龙沟堡,认为此处地势险要,是守卫榆中的第一道门户,便下令在唐代旧堡旁边修筑了新堡,旧堡长约二里许,而新堡长约三里,接续延长使新旧两堡合为一体,故名青城。由于两座城连在一起,东西长,南北窄,形似汉字的“一”,人们称之为一条城或条城。青城镇的中城门是旧堡的东门,以中城门为界,人们将东面称为新城,西面称为旧城。民间传说,这座城是狄青所增筑,后来人们就把整座城称之为青城。青城的称呼逐渐扩展,人们习惯称谓中的青城除了黄河以南的古城和东滩以外,还包括今天黄河以北的水川、强湾、王岘、武川一带。青城地区有一句民谚“皋榆不分家”,是说皋兰和榆中在这里的划分并不清晰,一会儿这个地方归皋兰管辖,一会儿又归榆中管辖,即便是青城镇内,也经常出现两个县管辖的情况。

到了明朝,跟随肃王来兰州的护卫、部属们,不断到青城一带落脚。青城镇的大规模建设也正式开始了。至今青城的街道名称还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如齐心牌、上下牌、直街牌、三合牌、教场路、箭道巷。牌是当时某一级军事组织相互核验的凭证,某个牌表示某个所属的群体驻扎在那里,后来演变成了一个小巷、小村的名称。

随着清代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日渐和睦,青城逐渐由明朝的军事要塞向商贸中心转变。

青城城隍庙是这个小镇上比较早的建筑群。传说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秦州刺史狄青修筑城堡后的议事厅,又被老百姓称之为狄青府。到了明神宗时,改建成了守备府,是一条城的守备军指挥部,雍正二年守备府被改建成了城隍庙。岁月沧桑,如今只剩下大殿保存基本完好。透过城隍庙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古镇变迁的影子。

走在青城镇内,一条大街横贯全镇,沿着大街两边是一条条小巷。青城民宅建筑以四合院为主,有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由于这些四合院的主人都是各地来收购水烟的商人,因此这些建筑也吸收了北京、天津、陕西、山西等地的风格特点,有古典式四合院、三合院、条型院落等多种类型。

青城民居是青城镇的灵魂,有些民居体现着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有些民居表现前店后厂的手工作坊的特色。现在青城镇保存了50余处明初至清末的古建筑,主要集中在青城、城和、新民三个地方,绝大部分是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

青城人修建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民宅建筑。聪明的工匠们利用青城丰富的石头资源,在修建上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处处是吉祥如意、福禄寿喜、松柏梅花等的图案。来自黄河中的石块、北山的石板,被人们用作打造石墙、石阶、石门墩等的材料。施工中工匠们根据不同形状的石头巧妙组合,大小穿插,砌出的墙脚结实整齐,并且组成精美的图案。木刻大门前墙有两块长方形石板作门台,大门前放置的两个“石鼓”刻有各种图案,而且家家户户大门前须安置两块二尺多长的石头,取意镇宅辟邪,保家太平。

青城是黄河河湾中的一块绿洲,早期居民主要是随部队来的戍边将士,接着来自山东、陕西、山西商旅在此落地生根。最为繁盛时,曾有人口10余万。自明代以来,青城先后有10名进士,1名翰林,举人29人,孝廉方正10人,贡生82人,其他的文人难以计数。在青城地区商旅和文人之间有着非常好的结合,商旅为学子们求学提供物质基础,学子们则在高中后,给商旅各种支持。更有文人厌倦官场后,在青城找一处修养安歇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