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一):文物名勝
20802200000023

第23章 风光名胜(1)

陇上胜景数兴隆

兴隆山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城西南五公里处,距兰州市60公里,海拨2400米。古时候因为“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很早就有“陇上名胜”之称,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名山。民间传说,西周时就已成为人们凿洞修行之地。到了宋代,谏议大夫李元一心修道,后来听说湖南有个同道秦保,两人见面后,相约修道。于是分别改名秦致通、李致亨。秦李二人后来在兴隆山朝阳洞进行修炼,这个山洞也就被人们称之为“仙人洞”。唐时,兴隆山庙宇非常多,香火旺盛,称“洞天福地”。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战乱比较少。到了五代十国北宋年间,西夏和北宋经常在兰州地区发生交战,战乱也影响到了兴隆山的香火。到了元代,兴隆山庙宇年久失修而倒塌。明万历年间,人们发动倡议,四处募捐了几千两白银,才在山上修建了一座玉帝行宫。

作为道教名山,兴隆山历代都有道人进行修炼。乾隆十八年时,山西曲沃人刘一明探望父亲时看到这里山水相连,风光旖旎,于是决定留在这里修行。刘一明道号悟元子,又号素朴子,生于清世宗雍正十二年。在读《吕祖传》中黄梁梦一节之时,遂产生出尘脱俗的念头。他先后游历甘肃、陕西、宁夏、青海,先后拜龛谷樊老人和风翔齐丈人为师,皈依道门。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他再次来到甘肃榆中兴隆山。刘一明在几十年晨钟暮鼓的岁月里,完成了道教著作22种,募化修建了灵官殿、洗心亭、三清殿、黑虎殿、均利桥、混元阁、雷祖殿、斗母宫、王母宫、吕祖阁、邱祖堂、朝阳洞、三圣洞、迎善桥、菩萨殿等道观62座,开坛讲经,形成兴隆山道教丛林。

从此兴隆山逐步开始恢复洞天福地气象,发展成为道教在西北地区的根据地。清代时,这里庙宇楼阁,或依山面水,或深藏密林,画栋雕梁,飞檐红柱,甚为壮观。

兴隆山是距兰州市最近的国家级自然森林保护区。兴隆山著名景点大佛殿,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年间重修,是东山最宏大的建筑。整个大佛殿共有5间,坐落于数十级台阶之上,庄严雄伟,尤其是殿前有三株杉树苍翠秀挺,旗杆一样直指天空。抗战时,从内蒙迁移来的成吉思汗灵柩就停放在此。大殿的出口处有成吉思汗遗诏:“广土众民欲御辱,必合众心为一。”兴隆山上还有多处与名人有关的建筑,喜松亭,这是一座建在山腰之角的凉亭,1948年中西北军政长官张治中所建,亭周围有松树云杉林郁郁葱葱。朱德纪念亭,1958年朱德元帅游览兴隆山,遇到兰州学生,于是大家在山中合影留念。为了纪念这段往事,人们在原祖师殿的旧地上改建了两层四角凉亭。******行宫,位于兴隆山西山脚下,建于1940年,为二层砖混结构小楼,呈十字形,设有办公室、会议室、卧室等,楼后建有防空洞,1940年和1942年******曾两次来此。此外,山上还有太白泉、丘祖阁、黑虎殿、三圣洞等。

“梨苑花光”的迁移

梨花是兰州春天的一道美丽风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兰州城区没有大规模扩建时,人们在今天城区的许多地方都能够看到美丽的梨花。

据史料记载,从明代至20世纪60年代,兰州的龙尾山麓和西南郊外,有多处规模庞大的梨园。其中最大的一个梨园西起上沟、下沟,东至颜家沟一带,是梨树最为集中的地方。在上沟、下沟(新桥小学到上沟小学一带)、酒仙殿、文昌宫、三皇殿、张仙祠、老祖殿、北斗宫等地方的梨花最为繁盛。

早在明代,兰州人就有倾城出动观赏梨花的习俗。彭泽所填散曲《沉醉东风》对这一习俗作了生动写照,他这样写道:“杨柳塘,淡淡风,梨花院,溶溶月。赏芳辰无酒还赊,绿柳青山四面遮。”解放前,每年春季人们站在城墙上,举目四望就能看见许多的梨花。一团团的白色梨花,满眼如云似雪的白,宛如世外花海。梨枝疏影横斜,水流清浅,花开烂漫时,微风拂过,落英缤纷,兰州景观中的“梨苑花光”就由此而来。梨花往往开得快,没有任何的先兆,头一天还没一朵花,第二天早上就全部开放了,常在人们猝不及防时,满满一树梨花便已呈现在眼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经不起雨,一夜雨后,它们就纷纷凋落了。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兰州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昔日城墙周围的梨园、菜园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兰州观赏梨花的去处也逐渐迁移到了远郊的徐家湾、孙家湾、盐场堡、杜家台等地。几十年之后,这些地方也变成了高楼大厦。人们观看梨花只好走向更远的地方——皋兰县什川镇。

皋兰县什川很早就种植梨树,而梨花出名则是近几年的事情。明弘治八年(1495年)人们在此筑城堡,由于正好位于上峡至河口,东山至泥湾的什字交叉处,故称什字川堡,简称什川。这里依山傍水,光热气候非常适合梨树生长。现在这个地方还有万亩梨园,园中梨树的年代非常久远,有些甚至达到了四五百年,堪称奇迹。每年4月中旬梨花盛开的季节里,皋兰县什川镇的“梨花会”,便成为人们赏花游玩的好去处。

自古五泉有传说

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城南的皋兰山西北麓,海拔1600米。东连塔子坪,西接二郎岗,南至千佛阁,北距兰新铁路200米左右,占地面积2664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