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一):文物名勝
20802200000008

第8章 墓葬彩陶(1)

一万五千年前的先民遗迹

西北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秦安大地湾遗址、天水伏羲传说、大禹治水故事、庆阳周祖文化、礼县秦人先祖活动遗迹等等众多的文化遗迹,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甘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之一。

在遥远的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兰州这块土地上就生活着原始先民们。考古专家在兰州的不少地方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这些先民的生活遗址,见证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兰州境内河流众多,黄河及其支流庄浪河、大通河、湟水、雷坛河、苑川河等大大小小的河流沿岸分布着三级台地。这些依山近水、背风向阳的台地,便于人们居住和农耕渔猎,成为古人栖息的最佳场所。在旧石器时代,兰州先民们用石块相互碰撞击打的办法,制作各种各样的打制石器,用石块、木棒来捕获各种野生动物,在岁月的长河中缓慢地进化着。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之自然、人为原因的破坏,兰州境内旧石器时代遗迹中有价值的并不多。其中榆中垲坪沟、西固崔家崖遗址出土了一些遗物,给我们初步展现了原始先民的生活状态。

据资料记载,垲坪沟遗址位于榆中县垲坪乡垲坪村小学东约25米处。这是一个西依大山,东南临沟的古遗址,面积约4500平方米。

它是1986年8月进行文物普查时意外发现的。这个地方土色黄中偏红,比较坚硬,土壤中夹杂有少量的木炭、沙砾等物。经过简单发掘,人们发现文化层厚0.8米~1.3米,距地表约2.7米,并从中采集了“普氏马”和野驴化石各2件,石器10件,其中石核器3件,刮削器7件。经研究分析,这里保存的刮削器是用直接打击法加工而成的。

崔家崖遗址位于西固区陈坪乡深沟桥东约800米的范家坪北缘,北临崔家大滩,属黄河南岸第三级阶地。1988年夏季,由兰州大学地理系师生和加拿大亚伯特省列必特大学地学考古博士威尔逊等调查发现。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崔家崖古遗址的文化层位于黄土层下部,是一处夹杂有颜色较浅的红土及砂砾层,上距地面6米,下距砂砾石层2米。采集有鸟、鼠类动物化石各1件,石器10余件。其中石核器5件,刮削器4件,细石器5件,石料均为红色石英石和白色石英石。细石器先用间接打制法剥下石叶,然后双面加工。由于得到的遗物信息含量有限,尚不能判断出他们的具体年代和时间。

通过分析古人遗留下的活动痕迹和遗物,人们可以判断出一万五千年前古人基本的生活状态。那时,原始先民们能用简单的石器制作一些生产工具,他们早已懂得使用火,能用简单的木棒等生产工具来捕获各种小动物,采摘野果维持生活。今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普氏野马”那时遍布兰州,可能是先民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先民们就这样在艰难的环境中一步步向前发展。

五千年前的史前文化遗址

五千年前兰州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许多人想知道,但又无法了解的问题。从上个世纪初期至今,兰州境内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些古遗址出土了一大批先民遗留的生产生活用具和古动物化石,给我们推断出兰州先民的大致生活状况,揭开兰州地区五六千年前的自然和社会状况提供了依据。

大约五千年前,兰州植被条件相当好,气候温和湿润,南北两山处处是潺潺的流水。今天已经干涸的阿干河等河流水势汹涌,其他的小沟小岔更是流水咕咕。

今天兰州城区周边上的王保保城、青白石、沙井驿、十里店、徐家湾、大沙坪、西固城、土门墩、蒋家坪、彭家坪、牟家湾、西果园、青岗岔、龚家湾、兰工坪、四墩坪、华林坪、中山林、雁儿湾等地都有原始先民的生活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七里河黄峪沟陆家村发掘出了一个面积达十万平方米左右,距今约5000年的史前文化遗址。这是一个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遗址,不仅出土了石刀、石斧、石铲、石纺轮等石器类生产工具,还有大量骨质类生产生活工具,如骨针、骨锥、骨耳环、骨指环等。同时,还出土了夹砂粗质红泥陶片、彩陶碎片,以及窑址、灰坑、灶址等。在人们居住地上还发现了羊、牛、猪、鸡、鹿等动物的骨骼。

通过发掘兰州的古遗迹,人们能够看到当时社会的大体状况。从遗址出土的聚落遗迹来看,原始居民们选择了面临黄河而又背风的地方作为居住地。氏族的聚落内,各种房屋的排列整齐有序,先民们已经有了原始的规划意识。那时,男女基本平等,人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由于房屋比较低矮需要猫着腰才能进屋,屋中间有一个灶,靠墙的地方放置着各种彩陶做成的器皿,有些用来盛水,有些则用来盛装收获的谷物,还有些则是特殊用途的器物。兰州先民们正处在贫富分化的转折时期。兰州城关区白道沟坪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大型窑场遗址,证明先民们有着比较高超的陶器制作技术。当时,人们能非常娴熟地制作出各种彩陶,这给原始先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帮助。这些彩陶就被称之为“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

这时,生活在兰州地区的原始先民们,已由狩猎阶段进入驯养家畜家禽和原始耕作的农业生产阶段,最终形成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的部落。

清晨,原始先民们按照性别、年龄进行分工,然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部分人带着石刀、石斧、石锛、陶刀等工具在集体的公共田地里,进行农业种植生产。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在黄河边捕鱼,还有些人则在丛林中围捕各种小动物,以作为生活的补充,还有些原始先民则在居住地饲养家畜。

尽管人们努力奋斗,每天辛勤地劳作,采用各种方法寻找食物,但由于工作效率低下,仍免不了要挨饿。人们衣着非常简陋,夏天穿着用麻布制成的衣服,冬天则用骨针缝制兽皮制作成简单的冬装。

大自然的风云雨雪、兰州地区的山川形势,给先民的生活制造了诸多困难,在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展示机会的同时也考验着先民们的生存能力。那时,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再加上食物有限,原始先民的死亡率非常高,许多人20多岁就去世了。研究表明,30、40岁的原始人已经是非常难得的高寿了。

伴随着社会进步,先民也在艰难中向前迈进。人们用非常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进行抗争,但是力量非常弱小,因而他们就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些神话上。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灾难,为了能够延续生命,人们只能结成以血缘为纽带的集团。这种氏族公社的原始社会组织,使原始先民能够借助集体的力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去。那时四处泛滥的洪水经常冲毁人们的聚落。先民们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出现一位神奇的治水英雄,采用人们意想不到的方法,轻而易举地战胜洪水,或者他本身具备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劈山凿石,让洪水顺着人们的意愿流淌。在这样的情况下,兰州的大地上诞生了许多神话传说,其中之一就是大禹治水的传说。

九州台:大禹指点九州的地方

站在兰州市区的一些地方,抬头就能看见黄河北面的一座山峰。

这座山并不是特别高,但就市区而言能同南面兰山相比的山也只有它了。这座山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九州台。

九州台是一座典型的黄土峁阶地高山,东接城关,西连安宁,总面积约5000余亩,海拔2067米,山顶是一个平台,略呈长形,非常平坦。过去这里人迹罕至,如今九州台成了动力伞飞行的好去处。

尽管九州台很大,但是九州台上的平台比较小。这几年,为了让游客能够更好地看到市区景观,人们在这里修建了一个观景台。站在观景台前,就能将市区的一些繁华街道景色一览无余。每年夏天,许多游客都会慕名登上九州台,站在观景台前眺望兰州市区,只见九曲黄河穿兰州而过,兰州文庙、《四库全书》藏书楼、大大小小的山庄就在人们脚底下,市区内的高楼大厦则如同动画片里的玩具一般。

传说九州台的来历与大禹治水有关。兰州境内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民间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古人心中的期望,反映了某个特定时期的生活观念和思路,记载了一个民族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民间传说当年大禹“导河积石”路过兰州,站在这座山上,眺望黄河水情,制定治水方案,并在台上将天下分为九州,故名九州台。

大禹是怎样到兰州的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原来大禹治理好了龙门的洪水后,就沿着黄河逆流而上,探寻黄河发生洪水的原因所在。他过河套,走宁夏,不知不觉来到黄河上游的桑园峡峡谷区。只见这里峡谷相连,黄河水势异常湍急,大禹一边探水情一边往上游走,很快就来到今天的桑园峡口。大禹看到黄河桑园峡入口非常狭窄,大量的洪水不能顺利下泄,被迫倒流,形成了“墉塞”。导致今天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等地方,洪水泛滥,汪洋一片。为了躲避洪水,许多老百姓都躲到了半山腰,人们既要面对滔天洪水,又要面对狼虫虎豹,生活困苦不堪。为了解除老百姓的苦难,大禹使出了他神奇的力量,用大斧在桑园峡的口上,开辟了一条水道。于是,肆虐的洪水开始逐渐退去,大地露出来了。大禹沿着山脊来到了九州台。这个居高临下的山顶平台成为眺望洪水水情的好地方,于是大禹在九州台上安营扎寨,将这里作为治理黄河兰州段洪水指挥部。大禹以九州台为根据地沿着黄河了解水情,尤其对控制黄河兰州的两个峡谷区进行深入调查。大禹在对八盘峡至桑园峡这一段黄河的水情做勘查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民间故事,前面我们讲述的八盘峡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在治理洪水的同时,禹王爷仔细观察了九州台的地势。他发现九州台山顶平坦,山腰九条山脉如同巨龙蜿蜒而出,有的伸向黄河边汲水,有的逶迤走向远方,有的盘在一起张牙舞爪,似乎它们各有各的职责和分工。大禹就在此地指点天下九州,如何分工合作管理好地方。由于大禹在此指点了九州,故而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之为九州台。

当然,所有的一切仅仅是一个民间传说,至于大禹王究竟有没有来过兰州,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博大深邃的彩陶文化

一件距今4500年左右的彩陶钵,静静地躺在兰州市博物馆内。这是一件直颈平底敞口陶钵,细泥红陶让人能感觉出它出生时的温暖,钵口处有四组三角纹和一个粗线条的箭头纹,给人们透露出原始先民独特的审美目光。看得出来,古人制作时非常认真,整个陶钵也给人一种精美绝伦的感觉。这就是1976年在兰州市红古区红山大坪出土的彩陶钵,可以说是兰州出土彩陶的代表。

彩陶是甘肃人的骄傲,也是甘肃人的光荣。那些史前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古人生活的信息,也将古人的审美方式展现给了我们。位于彩陶文化的核心地区的兰州,也出土了大量的彩陶。人们常用绚烂多姿来形容兰州出土的彩陶丝毫不为过。研究表明,兰州的彩陶大部分为马家窑文化类型。马家窑文化类型被学术界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因最早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发现而得名。马家窑文化从距今约5000年前延续到距今约4000年前。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一般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类型的最大特色。马家窑文化比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制陶技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彩陶让人耳目一新。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大部分采用了泥条盘筑法成型,陶器的残片断口基本上呈现为橙黄色,非常漂亮。这类陶器外表打磨的非常细腻,可以看出4500年前,陶器的生产也出现了专业分工。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从出土的器形来看,集中了盆、钵、碗、瓶、罐、壶等;从陶器的图案来看,则绘有草叶、旋涡、波浪、圆点等纹饰。同时,出土的还有罐、瓮、甑、砂锅等素陶。1954年在临夏积石山三坪发现的彩陶瓮,其造型优美,花纹精细,被郭沫若称之为“彩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