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十四):書畫碑刻
20802300000009

第9章 陇上书画名家范振绪(2)

吕斯百画如其人,从不哗众取宠。他认为只有把感受扎扎实实倾注到笔端,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他在西北留下的一系列作品是他艺术里程的第三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作于兰州的写生画《兰州握桥》以沉着的调子构成了浑厚、沉着的色彩对比关系,透出画家对绘画意味的追求,在这件作品里,画家发挥了土色系列的感人情绪,体现了他典雅、朴实的艺术风格特征。他不畏艰辛,努力创业,在短短的几年内,使西北师院艺术系初具规模,为开拓西北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他在甘肃只有短短的8年,但对西北美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对待生活艺术严谨深入的态度至今还对西北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

影响深远的画家黄胄

黄胄(1925—1997)原名梁黄胄,河北省蠡县人。当代著名国画家。20世纪40年代师从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先生学画。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西北军区战土读物出版社美术编辑与记者。1952年至1954年,兼任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科教师,后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他不仅在兰州度过了他一生最美好幸福的时光,也完成了他在艺术攀登中最关键的时期。他始终以大西北的边塞生活为其艺术创作的源泉,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以速写的造型手法入画,表达了他对民族生活的热情。在兰期间,他培养了一批艺术的新生力量。直到多年之后,成为甘肃省著名画家的王维辛还经常幸福地回忆说:“我是黄胄一手教出来的弟子。”

王维辛出生于榆中县夏官营镇一个农民家庭里,年轻时在兰州八一印刷厂当工人。20世纪50年代初,黄胄在在第一野战军战士读物社任美术记者兼编辑时,他的任务很繁重,每个月都要出一本很厚的《战士读物》,还要画漫画、连环画,所以常去八一印刷厂。他见王维辛的修版技术好,所以他的画在印制过程中往往点名要王维辛修版。后来王维辛就拜黄胄为师,常到他家去学画,为黄胄研墨。一次,黄胄去兰州红山根体育场,在西北军区第一届体育运动会上看马球比赛时,他画了许多速写出来,后来就加工成了他的国画《打马球》。黄胄在随陈毅元帅率领的中央慰问团去西藏途中获得了丰富的艺术感受,后来就创作成了著名的国画作品《洪荒风雪图》。

最令王维辛难忘的也是最有传奇意味的是黄胄先生创作的《吹唢呐》那幅画。吹唢呐的维吾尔族演奏者原型人物名叫阿不都古里,是新疆军区歌舞团的演奏员。他在旧社会逃荒和妻子儿女失散,新疆解放后,阿不都古里千方百计寻找失散了的妻子儿女,但杳无音讯。他痛心之余只好和团里一女演员结婚。孰料婚后不久,他原来的妻子从一本画报上看到了他在舞台上演出的照片,便领着孩子寻到乌鲁木齐文工团驻地,终于找到了已经组成新家庭的阿不都古里。黄胄听了他家悲欢离合的经历,又见这阿不都古里的脸型很有特点后,便以他为原型人物画成了这幅名画。画面富有节奏、韵律感和运动感,似乎让我们听到了欢快的乐音,线条表现遒劲流畅,汲色典雅轻松,是一件颇具影响力的作品。

画家裴广铎和黄胄相交也很深。他回忆说,著名画家黄胄是从甘肃起家成名的,就连十年****中挨整也是在甘肃的天水步兵学校劳动锻炼,所以说甘肃是孕育他的摇篮,也是磨砺他的熔炉。黄胄聪明过人而又刻苦,肯到草原、边疆、沙漠深入生活,因而艺术上日臻成熟。《爹去打老蒋》一幅作品使他一举成名;1956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他的国画《祁连风雪》获得了金质奖章;他画的《百驴图》作为国家礼品送给了日本天皇;他画的一幅雄鹰图赠送给了铁托……当年他对甘肃、新疆及大西北的毛驴情有独钟,他曾在一幅速写上深情地题道:“新疆毛驴不管高山、沙漠、戈壁、草滩,拉车驮东西样样都行。吃的最粗的草,常年不吃料。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皆是,而又是最卑贱最不受人重视的家畜。”

黄胄那高尚的人品画风一直激励着一代代的兰州艺术人。

金城几多画驼人

当人们穿越陇东大地和河西走廊的时候,那种历史的负载与古今的辉煌令多少望眼惊得如痴如呆。连接其间的就是兰州,那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黄河、横亘祖国北方的长城和传递了上千年我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友谊的丝绸之路都经过了这里。但凡来过西部的人可能都会对素有“沙漠之舟”雅称的骆驼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兰州的画家们更是对这样一种曾经在久远的历史年代里,传递着丝绸之路上东西友谊与文明的动物情有独钟了。

画家们爱它、画它,是摹写着它刻苦顽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是用翰墨丹青物化着自身的大漠豪气与奋斗精神;是生活在西部的艺术家们用骆驼写照着自身的生活状态与生命意识。经验告诉我们,凭着直觉或理性去阅读那些反映大漠骆驼的优秀美术作品时,那种解读常常会令人陷入痛苦和沉重,它们带给人的便是一种杂合交糅的情感,令人顿生索解其中隐秘精神的冲动。

20世纪50年代,黄胄在柴达木盆地纷飞的鹅毛大雪中,听到驼铃叮咚声,并在遮天蔽日的雪幕中和勘测队员相遇时,就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后陆续推出了《柴达木风雪》、《野马成群的地方》、《毛主席派来的》等名画。今天,我们当再欣赏他的《公路之格尔木》时仍然会被风雪中傲岸伟大、不惧艰险的骆驼与驾御沙漠之舟的牧人们所感动。

也许西部的骆驼与年轻的共和国在精神气质上有着多种共振的缘由吧,从那个年代起许多兰州画家的笔下便出现了更多不怕万难、艰辛跋涉的骆驼形象。

“骆驼精神”动京华

被誉为“范骆驼”的兰州籍著名画家范有信,在大西北的长期生活实践中,有感于“戈壁之舟”骆驼的耐苦、顽强和默默奉献精神,躬耕砚田,画驼不辍。数十年来,所画骆驼已不下万峰。他以泼墨与勾线并举,双管齐下,笔下之驼,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画家先后有十多幅佳作被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处收藏,受到各界人士青睐。在北京、东京等大都会多次举办个展,受到极高评价,并以创作的巨构百米长卷《千峰图》轰动京华……

当时身为兰州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兰州美协副主席、******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的画家范有信说:“我为什么爱画骆驼?就是因为我爱它认定一个目标,百折不挠,义无反顾的精神;爱它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跋涉性格……任重道远的骆驼,正是我对生命意识的升华与寄托。我以驼为师,不仅观察、揣摩、记录骆驼的形体姿态,更注重学习骆驼的精神。把它作为勤劳善良、不屈不挠、豁达乐观、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的透视点,用笔墨线条告诉人们民族精神的壮美、西部大漠的阳刚之气。”为体现浓郁的大漠生命意识,他在画驼技法上煞费苦心。饱览了大量敦煌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等甘肃境内灿烂的古代石窟艺术,在继承中国水墨画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更深刻地体验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而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高层次地掌握了文化知识和画驼技法。利用笔触弯折顿挫,墨色荣枯交映,加上大漠戈壁特有的风物点染烘托,使其笔下的骆驼有一种“漫嚼风沙三千里,不信扬抑冷关河”的磅礴气势。

一次,他画成了五峰骆驼的《群驼图》后,题上边款:“古来妙笔留几多,斯人偏属平凡心。”在他的论文《骆驼画法的探讨》中,也有这样的文字坦露了自己执著画驼的“平凡心”:“我在努力使我笔下的大漠戈壁、盐原、风蚀峻岭都陪伴着骆驼,演化成一股无可遏止的生命群体,显示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清新、纯洁与粗犷,它正是西部的清新、纯洁与粗犷,它正是西部的壮美与辉煌。一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任重道远》采用夸张的手法,有意突出骆驼的颈部。那骆驼侧身草坪,伸出长长的脖子,使劲向侧上方伸去。是眺望,还是寻觅什么?无论怎样,都给人以很大的想像空间。这峰骆驼的画法较为独特,采用大块笔墨与线条相结合的技法,使骆驼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很好地表现了它的骨骼、肌肉、皮毛和神态。”

在长期的艺术跋涉中,范骆驼心中的图像越来越加分明。一幅幅任情挥洒的骆驼图,无论是日本收藏的“休管路遥多坎坷,踏破荒沙壮图展”,无论是全国大展中面世的“垦拓沙陌百年事,不达目的心不宁”,无论是他病中赶绘的“正是边关新草绿,情怀丝路报春阳”,或是“垦拓沙陌百年事,不达目的心不宁”、“悠扬驼铃漠中鸣”……当时群众一句话“我们就认范骆驼”。画家走完了55个春秋的生命旅程,但艺术家的生命在艺术中得到了延伸,艺术理应在艺术家的创造中更为灵动而蓬勃。令人钦佩的是范骆驼在苍茫天地间留下的“骆驼精神”。

著名画家杨国光在《纵笔挥洒抒胸臆》一文中说:“画家范有信,曾在西北师范大学受过严格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由于刻苦钻研而具备比较坚实的绘画基础。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在长期艰辛的艺术实践中磨砺、探索,逐渐得到启迪而慧悟出,作画时须‘画外求画’的道理。因此,他将自己艺术的根须伸向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深入养育他成长的西北高原黄土地中。注意广采博取,潜心钻研经史画论,饱览敦煌、炳灵、麦积山灿烂的古代石窟艺术,刻意追摹古今大师们的优秀画风,融汇众家之长。同时,他也时常深入无垠的大漠戈壁,倘佯苍莽的黄土高原,痴情地去领悟大西北浑朴的风土人情和沉雄粗犷的壮美风貌。从而得到熏陶和激励,并不断升华为心中硕壮的意境和强烈的创作激情……”

著名画家杨志印《求艺似驼》文中指出:“长卷《百驼图》,以生动巧妙的构图,表现了沙漠之舟——骆驼的各种神态:或欢乐跳跃,或静卧沉思,或悠闲吃草,或漫步行走,真是千姿百态,生动可爱……近年来,范有信有意将骆驼作为咏志的主要对象,刻意追求,将骆驼的憨态跃然纸上,创作出了许多构图新颖、画风多变的作品,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与他求艺似驼,在艺术上踏踏实实,艰辛跋涉,一步一个脚印的‘骆驼’精神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显示了他敢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

用心画驼的有情人

画家杨志印也是一位画驼高手。近年来,他在中国画艺术领域里取得的卓越成就引起美术界、评论界的关注。他在兰州、北京、香港、纽约等地举办了画展,一幅幅散发着大西北浓郁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个性的精品佳作,赢得观众好评。画家一幅幅俊逸不群,跃动着超越自然之美的佳作显示出磅礴气势和大家风范。他成功地运用了“冲墨法”、“揉纸法”再现西部山川地貌、风土人情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对中国传统水墨技法作出补充与拓展。他用独创的技法画的骆驼,那茸毛太逼真、质感太强、太相像了,所以在香港、纽约等地展出时,使得观众们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抚摸。

1934年出生于西安灞桥一农民家庭的志印先生,自幼喜爱绘画。也许是他天赋和机遇并有的缘故,17岁考入《西北画报》社,当时受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先生的言传身教,使他走上了美术创作与研究的漫长道路。无论是后来筹办《甘肃画报》,还是长期从事美术编辑工作的时候,他都刻苦自学,广采博录,经常深入农村、牧区、雪山、戈壁、草原采风,丰富生活积累,提高艺术修养。40余年的美编生涯中,他踏遍了甘肃的山川大地,戈壁草原,吮吸着黄土地和民族风情的文化“乳汁”,为其美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多年来,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执著追求,深入生活,不断探索创新,用速写、版画、中国画等多种形式,描绘了巍巍祁连山、浩瀚大漠和秀丽草原中各族人民纯朴豪放、热情洋溢的生活风情,讴歌西部人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和奋进精神。用画表现西北地区骆驼、牦牛、牛、马、羊、鹿的动人神态,令人耳目一新。他的作品倾注了对西部这片热土强烈的个人感情,多以粗犷、冼炼的线条,凝重、雄健的色彩,使西部景观为之一新,在绘画领域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他从未进过专业院校深造,绘画的成就纯依赖个人孜孜不倦的认真自学。他最早从事版画创作,就开始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一些优秀技法,使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所创新,《夜牧》就是当时的代表作之一。早年他的多幅作品被中央对外文委、中国美协、中国国际书店选送前苏联、埃及、波兰、蒙古、印度、日本等多国展出。作品《歌儿唱给解放军》曾整版刊于《人民日报》,并被中国美术馆、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在全国和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因此名扬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