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八):士子名流
20802400000009

第9章 八面来风 孕育士人文化(5)

隋唐时期,兰州成为丝绸之路重镇之一后,中西文化的交流更趋频繁,加之西方各国使节往来不断在兰州停留,对兰州地区佛教和佛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佛教影响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唐初玄奘西行取经,往返都经过兰州。玄奘(600—664年),今河南偃师县人,俗姓陈,名袆,法号玄奘,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被称为唐僧。

玄奘西行过陇山后,沿渭河西行,经渭源,过狄道,越沃干岭,沿阿干河谷到达兰州。由兰州城北金城关对面的白马浪一带渡过黄河,向西沿庄浪河谷西去。至今兰州还留有白马浪的传说,兰州市根据这一传说,在白马浪黄河南岸塑了唐僧西天取经的雕塑。

这一时期,兰州城区出现了大量佛寺,最著名的有三大寺院,即庄严寺、嘉福寺(亦名木塔寺)、普照寺(又名大佛寺)。从现有史料看,这些寺院建筑都是僧人与士人、宗教文化与士人文化结合的产物。

庄严寺原址位于兰州市张掖路北侧今“兰州晚报社”院内,是旧金城名刹之一,也为兰州市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古建筑。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庄严寺相传为薛举故宅,在城中鼓楼西,唐初建,元至元年间重修,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兰州都指挥刘瑛再修。”现存大殿三座,1963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庄严寺原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有山门、朝房、过殿、大殿、后殿,并建有东、西陪殿、厢房、钟鼓楼及跨院,构成完整的三进院落及官园等四组建筑,为兰州珍贵的文化遗产。庄严寺以“塑绝”、“写绝”、“画绝”三绝名动金城。

塑绝指寺内佛教造像。庄严寺造像有过殿内的韦陀及布袋和尚,殿两侧天王四大金刚;大雄殿(正殿)内塑的三佛二弟子四菩萨;后殿所塑五佛。据《兰州市志·文物志》记载,大雄殿内的三佛从其手印和持物上看,应为法、报、应三身佛,三佛均前额宽广,两颊丰满,颜面方圆,双目微闭,作沉思状,神态庄严。头盘螺髻,肩宽背挺,结跏跌坐于仰覆莲束腰佛座上,神采异常。此三佛塑坐于大殿内明、次间金槽内。明间中佛前左、右两侧侍立迦叶、阿难二弟子,其中迦叶身驱前倾,静中欲动,表情深沉,脉络曲张,刻划了迦叶为一苦行僧的表像;阿难则双手合什,面容清秀,刻划了一个少年僧人的典型形象。三佛两侧分立四菩萨,均戴花冠、着披带、秀发垂肩、胸腹袒露、缨络缠身、飘带飞舞、裙折衣绉,形象完美。佛像身后均浮雕背光,纹饰为火焰纹、瑞草纹、几何纹,每幅背光顶部都塑一金翅鸟,两侧蹲有瑞兽,体现了藏传密宗的成分。后殿内的五佛,雕塑也非常精美,据清道光三年(1823年)《补修五佛殿记》碑载:“夫后殿塑像,神妙倾覆六州真无匹,莲衣细叠直超九府少有双。”关于佛妆,据《补修五佛殿记》碑载,清嘉庆间曾“金妆正殿法身”,这是重修庄严寺时对佛像妆金,后代均保持下来。其他各尊造像均绘彩,菩萨肢体涂白色,衣裙则为红、褐、青、绿等色。众像高2米至2.5米不等。“塑绝”是庄严寺的骄傲。

写绝,也谓“书绝”。是指悬挂于大雄殿明间檐下“大雄殿”横匾之后的庄严寺额“敕大庄严禅院”六个大字。为元代至元年间重修时所书。竖额高约1.5米,宽约1米,四周镶木雕纹饰额边,额心镂刻“敕大庄严禅院”六字,竖排两行,每行三字。竖额字体工整,笔划厚重,饱满有力,醒目庄重。额旁有兰州金翼乾书写之考证木牌一块,上书:“考此敕大庄严禅院六字为元代李浦光所书,字体遒劲,直逼鲁公,邑乘称其写绝,汹非虚也。特悬之以供艺术家欣赏云。”画绝,是指大雄殿内明间佛像后壁整壁所画之观音像。像高约2米,据介绍观音画像的一横幅纸条云:“观音形体高妙,有吴道子画风。”又据《甘肃新通志稿·金石志·壁画》载:“庄严寺壁观音像,在兰州城内,即俗所称三绝者也。盖寺中榜书仿颜鲁公笔意者为书绝。佛像庄严端好为塑绝。观音为画绝,云壁高丈余,像作安禅状,首覆纱壳,如迎风欲举,洵宋元高手所作。”画像身材比例适度,体态端庄大方,丰颊宽额,造型特点与殿内塑像一致。头饰繁华,头巾下花朵簪钗密而不乱,既着意局部妆饰,也经意整体效果。

所绘衣饰用色淡雅,并以工整的线条刻画衣带飘逸,静中有动。绝无多余之线条,极具工笔之风,故被世人称为画绝。

普照寺又名大佛寺,故址在今兰园(少年宫),据史书记载,为唐初敕建,历经宋、元、明、清数代重修、扩建,其规模已是兰州佛寺之首。又据《兰州市志·文物志》记载,普照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殿、藏经楼、观音堂、灶君殿、钟鼓楼等。各殿均有塑像,其中大雄殿三尊佛像,塑工极佳。明间后壁所绘大悲观音佛像,计有十一个头,四十二只手臂,每只手各持法器一件,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大雄殿后为****殿,是一座具喇嘛教特征的佛殿。该殿建于元代。“喇嘛”为藏语语音,译意为“上师”。普照寺****殿内有一嘛呢****,木制,高约10米,八面六层,每面每层各塑佛像一尊,计四十八尊法像,巨大****固定于大梁与地面间,即推即转,轮上写“****恒转”、“雨花金界”八字轮额。轮旁有柱,柱上攀龙四条。****殿后为七楹藏经阁,阁内正中供奉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塑像,两侧分立药师、释迦、弥陀、韦驮等木雕佛像及铜接引佛,后壁绘千佛。阁内东、西壁各镶木橱四个,橱内存放明万历太后所赐《大藏经》640部,计6346卷。木橱外绘菩萨立像八尊,高约丈余。藏经阁内塑、雕、绘均极工致,深为瞻仰者赞赏。普照寺钟楼内悬铁钟一座,钟高3米,口径2米,重达万斤,为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侍鉴郭镐监造。铁钟铸造精良,声音宏远,并铸铭:“仙闻生喜,鬼闻停凶,击破地狱,救苦无穷”十六字,昔日“金城八景”之一“古刹晨钟”即指普照寺内悠远的钟声。

民国十七年(1928年)普照寺内部分殿堂被国民军辟为“中山市场”。1939年2月23日,日本飞机空袭兰州,普照寺被夷为平地,只有“泰和铁钟”幸存于残垣瓦砾之中。

嘉福寺旧名宝塔寺,俗名木塔寺,在城内西北隅,即今“木塔巷”北端。为唐贞观四年(630年)冬,高昌国王麴文泰长安朝拜太宗李世民,在返回途中路过金城时捐资修建。嘉福寺木塔是兰州建造最早、最有名望的佛塔。据《重修皋兰县志》载:“嘉福寺,旧名宝塔寺,俗名木塔寺,在城内西北隅,唐贞观九年(635年)高昌王建,元至元年间重修,赐名嘉福,明永乐中重建,宣德六年,成化三年,嘉靖三十五年肃藩屡修”。“国朝(清)康熙二十五年巡抚叶穆济、道光十三年总督杨遇春再修”。“寺有木塔,十三层,高入云霄,康熙初毁于火,重建之后较旧制卑小矣,同治十三年复毁于火”。

麴文泰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唐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经途经高昌国,麴文泰将玄奘奉为上宾,拜为国师,结为兄弟,并经常带着嫔妃、大臣一起听玄奘讲经说法,麴文泰欲留玄奘辅佐国事,但玄奘坚辞西行,并以绝食明志,无奈,麴文泰敬赠玄奘大笔盘缠,送行百里,于交河(今新疆吐鲁番西侧)挥泪相别。唐贞观四年(630年),麴文泰到唐都长安晋见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认麴文泰之妻为宗亲“诏赐李氏、封常乐公主”。回国途中,麴文泰慷慨解囊,在故乡金城造佛塔一座,此塔即为嘉福寺木塔。木塔建筑制式为十三层楼阁式,高50余米,塔身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该塔每层每面均雕佛像及以民间传说为内容的图画,塔刹为宝珠形,生铁铸成,直径约1.7米,上铸“宝塔建于唐贞观九年(635年)”9个字。

塔内各层均设楼梯,登塔者可螺旋登至顶层塔室,塔室直径约3米,周围设平座栏杆,登临者可凭栏远眺。木塔规模可与我国现存最高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媲美。清康熙年间,嘉福寺木塔毁于火灾,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原址上重新建了一座木塔,但规模较小,这座木塔又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焚为灰烬,木塔自此名存实亡,塔下九楹殿宇也易为民居。但《兰州市志·文物志》载:“据学者王素考证:嘉福寺木塔是贞观八年(634年)高昌国所遣使者,于贞观九年(635年)返国时,以麴文泰名义建造的。木塔为十三层楼阁式,高50余米,塔身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每层每面均雕佛像,塔刹为宝珠形,生铁铸成,直径约1.7米,上铸‘宝塔建于唐贞观九年’9个字。塔内各层均设楼梯。登塔者可螺旋登至顶层塔室,塔室直径约3米,周围设平座栏杆,登临者可凭栏远眺。”除西方佛教沿丝绸之路经兰州东传和中国僧人经兰州西去求经,有效地推进了兰州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外,唐蕃联姻也是促进兰州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

兰州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和亲与民族间通婚的影响,宗教文化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隋唐时期,以和亲形式带动起来的宗教交流,在繁荣了兰州地区丝绸之路运输的同时,也繁荣了佛教文化。

隋末唐初,吐蕃在青藏高原上崛起。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将文成公主嫁给远在青藏高原的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和亲70年后,在吐蕃的一再请婚下,唐中宗于景云元年(710年),又将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五世孙赞普赤德祖赞。在两位公主出嫁时,唐王朝不仅赔嫁了许多珍宝器物、锦绮服饰、饮食器皿、佛像佛经等,还带去了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以及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方面的书籍。

当时的兰州已经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前往青藏高原的首选之路。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文成公主、金成公主从长安出发,经秦州、河州、鄯州入藩,但据《甘肃公路交通史》等史书记载,文成公主从长安城出发后,沿丝绸之路中线西行,经陇山、成纪、天水、口(今定西)、榆中到兰州,再从兰州河口一带过黄河到青海。金城公主联姻吐蕃也是走的这条路。吐蕃为了迎接大唐公主,在其境内沿线建造了很多寺庙、驿馆,而唐朝为了给前来迎接大唐公主的吐蕃使者提供方便,也在唐境内沿线建造了很多寺庙,以供使者居住和公主休息。据说榆中来紫堡、金崖一带古寺庙如黄家庄的弥勒院、寺背后的妙乐院,李家庄的长寿寺等,都是为文成公主嫁往西藏临时修建的禅院,供公主路过和吐蕃迎亲者住宿。当时在榆中修建寺庙的本意虽不是为了宏扬佛教,但它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兰州和吐蕃的佛学交流,推动了兰州佛教的发展。榆中县清水驿还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曾经在这个地方住宿过一夜。由于远离亲人,公主闷闷不乐,茶饭不思,侍女端来饭菜和水后,公主只将水留下。

公主看到水后,觉得这水非常清澈,于是端起来喝了一口,觉得这水甜美异常,便将一碗水全部喝了,不由说道:“只有此地清水甜美”,从此以后,这里就被人们称之为清水驿。

公元9世纪初吐蕃王朝瓦解后,佛教再次弘传于青藏高原,形成带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元世祖忽必烈还尊藏族佛教萨迦派八思巴为帝师,统天下释教。而迁入兰州地区的蒙古部落也逐渐信仰藏传佛教。因此,在兰州地区,经与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汉文化、中国国教道教相互碰撞、融合、改造后形成的具有汉文化色彩的佛教,与藏族、蒙古族等原有的文化再次融合后,逐渐形成为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多元化佛教文化。如现在的永登鲁土司衙门的土司家祠妙因寺、兰州五泉山的嘛呢寺、白塔山的白塔、白衣寺的白衣寺塔等,或是纯粹的藏传佛教建筑,或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相结合的佛教建筑。

除佛教外,祆教、******教等也是经丝绸之路传入兰州地区的。

祆教,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前1世纪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入西域。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南北朝时受到中国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建有许多祆教祠宇以备“胡商祈福”,地方政权为控制其发展,曾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于宋代以后就基本在中原地区消失了。

回族人信仰的******教是元代传入兰州地区的。随着回族人口的不断增加,******教的影响也逐步扩大,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