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三):農耕桑田
20802500000016

第16章 西红柿“挺进”兰州之谜(2)

解放后,兰州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雁滩的开发和建设。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滩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4年艰苦奋战,终于从滩西、滩北直到滩东,修筑起了一道高5米、宽6米、长9000多米的环滩大坝,将穿越滩南和滩中的南河和中河栏腰切断,迫使两股河水一律向北流去,从而把支离破碎的18滩连成一片,并在原河床上疏通了中河、南河两条全长15千米的渠道,有效地防止了洪水的危害。

解决了水患后,雁滩人开始了大规模的造地运动,先后淤河造地4000多亩,种植各种果树60000多棵,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逐渐将这片盐碱荒滩变成了与南岸联成一体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雁滩面积约14.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有1.1万多亩,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是兰州市蔬菜、瓜果的主要产地和供给地之一。那时候的雁滩,树木连片,瓜果飘香,风景秀丽,举目远眺,宛如镶嵌在黄河河心的一块绿色翡翠,美丽而高贵。一树树水果和一畦畦鲜菜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三三两两的菜农在田间劳作,显得那么恬静,那么悠闲,真可谓一派田园风光,被誉为兰州的“菜蓝子”。

如今的雁滩已经完全变了模样,交通四通八达,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各类批发市场相继落户,已经成了兰州的商贸物资流通中心和新型居民区,昔日的田园风光早就不见了踪影。而曾经享有盛誉的“菜篮子”也完全退出雁滩,东进西走,渐渐向榆中和红古区“发展”,重塑昔日的辉煌。

“雁滩飞雁”曾是兰州著名的八景之一,而如今,人们只能望雁兴叹,只能用“平沙落雁”的雕塑来寄托对昔日大雁的向往。而叶圣陶笔下那诱人的雁滩瓜果,那一树树红的、黄的、绿的苹果、冬果,那一畦畦圆的、扁的、长的洋柿子、羊角灯笼辣椒,那一蔓蔓色鲜味美的刺黄瓜、南瓜……仿佛梦境一样,只能在人们记忆深处闪现。

“高原夏菜”的精算盘

兰州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独特,农业资源丰富,生产的蔬菜、瓜果、玫瑰等农产品品质优良,外形美观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素有“蔬菜城”之称,尤其以高原冷凉型无公害蔬菜最具代表性。

兰州栽培蔬菜的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达29个品种。兰州解放前夕,蔬菜种植面积达1.63万亩,总产1925万千克,品种达51个。主要品种有兰州韭菜、水萝卜、花缨萝卜、菜花、辣椒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兰州蔬菜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打出了“高原夏菜”的招牌。2006年7月10日,由甘肃省农牧厅、兰州市政府主办,兰州市农牧局、兰州市农产品产销协会承办的“中国兰州2006年高原夏菜产业发展贸易洽谈会”在东方红广场隆重开幕,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尚勋武,甘肃省省长助理、兰州市市长张津梁,省、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的近200名客商,在西北宾馆蔬菜展示厅观看了包括黑土豆、金色西瓜和番瓜等168个蔬菜、水果品种后,又兴致勃勃来到榆中和平、金崖、蒋家营三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参观,客商们对兰州高原夏菜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表示要继续加强与兰州的合作,尽最大努力把兰州高原夏菜推向全国及全世界。在为期两天的贸易洽谈会上,与会客商充分利用大会提供的良好平台,就合作的内容、方式、渠道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广泛的合作意向。本次贸易洽谈会共筛选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农业重点招商项目76个,涉及到蔬菜产销、市场建设、农产品加工、冷库建设等,投资额达19.42亿元。签约项目37个,签约资金6.48亿元,其中蔬菜产销项目24个,签约金额2.64亿元,产品远销云南、广东、福建、河南、北京、山东、青海、香港、澳门等省市和地区以及韩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

此次贸恰会以“绿色合作发展”为主题,旨在提升兰州高原夏菜的知名度,加强联系,扩大交流,引进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使兰州高原夏菜成为带动周边、辐射西部,走俏南北的知名品牌,进一步开拓兰州蔬菜的销售市场。

兰州陇神航天育种研究所培育的“黑美人”牌黑土豆是本次贸恰会最红的“明星”,引起了中外商客极大的兴趣。该品种属于航天育种的结晶,外形与普通土豆无异,只是它是名副其实的“黑美人”。据兰州陇神航天育种研究所高级农技师介绍,它的秧苗是黑紫色,表皮呈黑色,土豆内部也是黑紫色。“黑美人”呈黑紫色是因为富含花青素,而花青素是抗癌、美容的重要成分。“黑美人”与普通土豆相比,营养价值更高,每百克黑土豆蛋白质含量高达2.3克,钙、钾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均高于普通土豆。黑土豆适宜在海拔1800至2000米的冷凉地区生长,目前已在兰州市的永登等地建立起了黑土豆生产基地,亩产量可达2000公斤,价格远远高于普通土豆。以“黑美人”土豆为代表的精品高端夏菜的种植,必将为兰州高原夏菜的市场竞争发挥积极作用。

兰州夏菜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主要得益于自己的六大优势:一是自然优势。兰州市干燥少雨,病虫害少,部分露天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且光照充足,夏季凉爽,春夏秋三季均能进行露天蔬菜生产,再加上昼夜温差大,使得蔬菜质量提高,垂直性气候明显,蔬菜种类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种类蔬菜的同期生产;二是品种优势。兰州市目前已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形状各异、用途多样的蔬菜品种,蔬菜种植品种已达360多个,尤其兰州百合、韭黄在全国独树一帜,很多新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三是质量优势。兰州市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督,在国家农业部连续3年对全国37个大中城市进行的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兰州市综合排名从2003年到2005年均为第一;四是市场优势。每年5月到10月,我国东部、中部、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由于气候原因,蔬菜生产受到抑制,而此时正好是兰州市蔬菜大批量上市的季节,从空间和时间上恰好弥补了南方市场的需求;五是经营环境优势。目前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基本成熟,经营优势已经显现,已新建蔬菜保鲜库45个,年吞吐量100万吨,政府在近年又开通了“绿色通道”,进一步维护了农民和经销商的利益;六是技术优势。兰州市现有初级职称以上的科研推广技术人员982人,高级农艺师以上40多人,成为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的科技后盾。另外,中央在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省级科研部门的力量也比较雄厚,为兰州高原夏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兰州的“高原夏菜”品牌有理由叫响海内外。

目前,兰州高原夏菜无公害蔬菜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确立了立足市场、优化品种、突出特色、提高总产、扩大外销的思路,几年内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65万亩,总产18亿千克,外销量达到10亿千克以上。生产的大宗品种有:白菜花、西兰花、甘兰、大白菜、荷兰豆、甜脆豆、菠菜、土豆、胡萝卜、尖椒、红心萝卜、芹菜、苦瓜、青笋、香菜等近20多个。不仅解决了兰州城市的需求,还远销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厦门、武汉等国内外其他城市,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兰州市现已成为甘肃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兰州市市长张津梁表示,高原夏菜产业作为兰州市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政府将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全面提升蔬菜生产供应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用几年时间把兰州市建成全国一流的高原夏菜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到2010年,全市高原夏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实现蔬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有人说兰州人算盘打精了,竟然将自己的蔬菜打出了“高原夏菜”这张王牌,正是抓住了现代人渴望原生态无污染的绿色消费心理,才使兰州蔬菜那么“火爆”。但是,不管怎么,兰州蔬菜的确生长在高原,的确污染少,的确营养价值高,的确物美价廉。再加上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和政府的保驾护航,兰州的高原夏菜不“火”才怪呢!

两山绿龙当空舞

“泥石流”的警告

兰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点,地貌复杂多变,水土流失严重。这里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自然灾害多,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自西汉起,历代封建王朝都要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寺院庙宇,加之连年征战,对森林大肆砍伐、破坏。据兰州地方志记载:1916年,张广建在兰州建子爵府,派人进连城林区砍伐林木不计其数;1928年,刘郁芬派兵进驻临夏,在西固设兵站,将西柳沟及西固川的树木砍伐殆尽;1941年,青海马步青部强行买下永登鲁土司衙门及连城大片森林后,将竹林沟、岗子沟、铁城沟、大小杏口沟内胸径10厘米以上的松树全部砍光;1958年,在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运动中,大量树木被砍伐作为燃料;1959年~1961年的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解决吃饭问题,提倡广种多收,导致群众大肆毁林开荒;“**********”时期,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毁林种粮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乱采乱伐蔚然成风,林区的缓坡及林缘地带基本被砍光垦尽,导致马衔山林区林线后移3000米;1981年~1982年,由于林业政策不落实,林权界限不清,导致集体蚕食哄抢国有林,群众乱砍滥伐“四旁”植树及集体成片林,短短的两年时间,共盗发林木22万多株……。这些行为的恶果,直接导致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

1844年5月,金县暴风雨达2小时之久,洪水泛滥,导致泥石流发生。泥石流冲没田地,冲毁民房桥梁,死8人,伤20多人,损失巨大。

1964年7月24日,兰州普降大雨,西固区元坨峁沟、洪水沟山洪暴发,导致泥石流发生。洪水冲垮洪水沟上游一处土山,洪水携带泥石流呼啸着冲出山谷,飞溅的泥石流像一条肆虐的“黄龙”吞没农田,冲毁厂房和住宅,冲断铁路和公路,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1978年夏,兰州市突降大雨,5小时降水量为89.2毫米,为1949以来最大的暴雨。这次暴雨造成徐家湾至十里店发生灾害性泥石流,造成19人受伤,20人死亡,灾难损失极大。

以上只是兰州历史上“泥石流”的一个缩影,但就是这一缩影,已经令人触目惊心,已经给兰州人敲响了警钟。

造成“泥石流”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力的破坏力,另一个就是人类活动的破坏,而人类活动的破坏,则是造成“泥石流”频发的主要因素。

从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看,兰州属于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每逢雨季,东来的暖湿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与西来的西风急流相交锋,常形成大雨横流,成为诱发“泥石流”的重要条件;从地理地质上看,兰州沿黄河两岸,积累了数十米甚至更厚的黄土覆盖层及红黏土,山坡极不稳定。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貌,使“走山”滑坡现象经常发生,当这些“走山”坍塌下来堵住沟口,凶猛的洪水一来,“泥石流”便不可避免地发生。

从人类活动破坏性方面看,“泥石流”无疑是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恶果。皋兰山在明朝时森林茂密,风景秀丽,气候湿润。这样好的植被条件完全可以阻止泥石流的形成。可是,后来对森林草地的大肆破坏,使皋兰山变成光秃秃的土山,“泥石流”当然不请自到了。

黄河北岸土厚山陡,但受地下水作用较小,相对来说比皋兰山稳定。

然而,由于大量采石采沙,在山顶上搞所谓的“人造平原”,将虚土废石丢弃在排洪沟,反而使泥石流发生率比南山更高。

频频发生的“泥石流”警告我们,不论是自然的破坏力,还是人为的破坏性,谁要是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就必然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兰州的“泥石流”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制造了太多不堪回首的恶梦,虽然兰州人也想方设法寻找防治泥石流的方法,但别忘了最根本的方法,那就是植树造林,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重视生态建设,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而“两山绿化”则吹响了兰州生态建设的号角,使频频发生的“泥石流”得到了有效遏制。

南北两山的“绿色战役”

“桃花雨歇,柳絮云起,松风爽心,槐香扑鼻……是谁用神话中的绿色神毯,罩住了皋兰山脊?

“遥想往昔,山上只有一株柳,有位多愁善感的诗人,含泪把它拟作诗题。假如诗人健在,恭请上山游历:

“尝尝夏日金杏,品品秋季银梨。小酌后,微醺里,摄取满山绿荫,酿制崭新诗意。”

以上诗句,出自冷冰鑫的《兰山绿化树》,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南山绿色的赞美。但是,以前的南北两山,可不是诗人描绘的那样,远看南北两山,除皋兰山东侧珠子山顶有一株大榆树最为醒目外,两山难以看到明显的树木,显得光秃秃的,干枯荒凉,令人触目惊心。之所以有今天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于兰州人实施了南北两山的“绿色战役”,而且几代人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

南北两山是兰州的天然屏障,很多人认为南北两山是指兰州南面的皋兰山和北面的白塔山。其实不然,南北两山的范围比人们心中所想的大得多。南山是指从兰州南面从东到西的长洼山、马家山、十里山、豆家山、兰山、皋兰山、沈家岭、狗牙山,逶迤绵延城南50多千米,一般通称南山。北山是指黄河北的徐家山、五一山、白塔山、九州台、宝龙山、仁寿山、大青山,统称北山。这些南北群山隔河相望,在水一方,兰州人把它们总称为南北两山。

南北两山“绿色战役”的打响,最早始于当时的陕甘总督杨遇春重修皋兰山三台阁,并在三台阁周围“挖窖引水,栽树成荫”。这一举措,虽说规模较小,但给兰州人以极大启发,植树造林信心倍增。据说在20世纪40年代,三台阁还残存数棵当时栽的榆树,高大浓郁,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