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四):民族移民
20802600000016

第16章 来自黄浦江的馈赠(3)

在新厂建设的“元老”中,第一副厂长郎宗颖,原是沈阳油漆厂厂长;副厂长刘宝璋,原为天津油漆厂副厂长,他们两位都是三四十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也是第一批带队来兰的领导。

同年5月,第二批调迁职工到兰州,至1965年底,三个搬迁厂到新厂报到的职工已有268人。另外,从化工部、河北省化工厅、锦西和沈阳的化工厂、吉化公司、吉林肥料厂等单位调进37名干部。又从南京动力学校和锦州财会学校分配来多名毕业生,总计314人。

1966年,三个搬迁厂按照规定人数继续迁兰。在调迁职工中,有的配偶在其他单位工作,经动员后,也随职工一起调迁兰州。

1966年底,职工总数达到452人。

从1966年至1969年,北京化工学校、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大连和南京的化工学院、武汉粮食工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又分配进厂100多名毕业生。

这些献身西北涂料事业的干部群众,胸怀祖国,放眼全局,坚决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分配,他们为能参加“三线”建设,感到无尚的光荣。许多职工,明知兰州的生活、工作条件比较差,但仍然积极主动要求赴兰,誓把青春年华献给祖国大西北的建设事业,从此,兰州第一次生产出了叫得响的涂料和油漆产品。

在西北油漆厂生产的油漆源源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来自东北的沈阳高中压阀门厂的1000余名职工家属,浩浩荡荡地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196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十三局决定:由沈阳高中压阀门厂搬迁一部分人员、设备,支援三线建设。搬迁的原则是:迁出厂不能伤筋动骨,迁入厂能很快形成生产能力,力争在三年内阀门产量达到1500吨。

为了迅速落实搬迁方案,当年6至7月间,一机部13局规划处、阀门处、基建处、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各派出一名领导组成考察组,到西安、银川、兰州、西宁等地为搬迁厂选择厂址,最后选定了位于兰州市西固区的兰州有机化学厂。

该厂当时有职工150人左右,厂内设有翻砂车间、锻造车间、电石车间和机钳车间,厂区面积1万多平方米,还有1万平方米的扩容潜力,很有发展前途。选址的同志们回去向领导汇报后,沈阳高中压阀门厂领导带着有关人员又赴兰州,与甘肃省重工业厅及兰州有机化学厂领导协商搬迁具体方案,最后确定,新建厂年产高中压阀门7590吨,搬迁职工300人,搬迁金属切削机床73台,附属设备27台,还有相关的仪器仪表等。同时要求管理人员配套,工具工装自带,毛胚件自带40吨,以后由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供应;老厂工人留50名,电石、翻砂车间由甘肃重工业厅负责调出,老厂负责建三栋家属宿舍,改修翻砂车间和理化实验室;沈阳高中压阀门厂负责工艺路线、设备等。

1966年春节一过,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即成立了搬迁办公室,下设人事、宣传、生活、设备、运输六个组。当时决定: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动力车间设备全部迁出,不足部分由其他车间抽调;人员要抽干部10名,技术人员30名,行政人员10名,工人250名。共计300名。

一时,搬迁工作万事具备,只候东风了。

在沈阳高中压阀门厂内,经过层层的搬迁动员会议,在共产党员、干部和共青团员的带动下,职工主动要求搬迁,个个愿为三线建设做贡献。六月末,厂里公布搬迁干部名单,最后正式确定并公布搬迁职工计278人,有六名家属顶替指标,计284人,欠16名。其中单身职工56名,带家属的173户,随迁的在校学生198名。搬迁分三批进行,第一批17名,带家属14户,7月7日出发;第二批7月15日走,258人,159户,连家属在内约600多人;第三批留12人,做收尾工作。7月15日,厂有关领导及医务人员随行护送,送别的亲朋好友,在站台上依依难舍,落泪如雨,其情其景真让人难忘。

在北京丰台车站,部局有关领导上车看望了搬迁的职工,对他们顾全国家大局,支援三线建设的可贵精神给予了鼓励。

四十年过去了,但老职工王升运回忆当时的情况仍不胜感慨,他说,来兰当天,职工、家属,就像一窝蜂似的涌进了厂大门。老厂领导和职工像对待亲人一样迎接我们,老厂职工把新房留给我们住,食堂还想办法做出可口的饭菜,老职工跑前忙后地端饭上菜。那种亲如一家的友谊,始终让人难以忘怀。

后来成为兰州高压阀门厂副总工程师的王治家还回忆说:整个搬迁十分顺利,人员安全到达,老幼皆安;设备、物资均无损坏。第二天开始,大家就投入到紧张的安装工作中去了。半个月后,一切准备就位,八月一日进行试生产,八月十五日正式生产。创造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的奇迹。短短几年时间,兰州高压阀门厂就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阀门行业的骨干企业,为兰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3年,厦门企业家陈清流先生注入巨资,组建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企业再次焕发活力,成为“兰州市十大经济优秀企业”。

云想衣裳花想容,兰州姑娘会打扮

兰州姑娘爱打扮、“会收拾”,缘于她们多数来自南国水乡、北国冰城,移居金城后适逢大上海美容美发的一些店铺迁来兰州,于是如鱼得水,年轻女子成了这些店铺的常客,而这些行业的服务高手就刻意为她们美容美发,用服饰展示她们的线条,用化妆品妆点她们的容颜……“红花”原名叫“红花女子服饰店”,由原上海的红花女子服饰店、柏乐时装店、正星时装店、中心服装店、新丰服装店和永新服装店合并组成,其中尤以红花女子服饰店、柏乐时装店两家最负盛名,技术最强。6家商店迁兰后组建了“红花女子时装店”,由骆叁宝任经理。

20世纪50年代的兰州是一个百业待兴的城市。当时,援兰的外国专家的生活用品都由国家重点配给,但女专家和专家夫人的服装却成了一大难题,她们的服装有的要从本国带来,有的要到上海或到北京等地去订做。自“红花”迁兰后,很快便着手接待、加工她们的服装。为满足这些专家夫人的需要,“红花”抽调了12名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工人,由两位会讲外语、技艺高超的技术人员华生泉和王禄园负责,专门为她们做时装。

人民美发厅原名为“人民理发店”,其前身是“上海登记理发店”。1943年由徐登祥创建于上海市,故字号名称有“登记”二字。1956年,登记理发店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同年8月,徐登祥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委托公方代表李金发,率领职工奔赴兰州,并与周广明为老板的上海财通记理发店联合,仍以“登记理发店”为牌号,在兰州重新建店开张。当时有职工19人,设置铁盘椅18个,烘发机3台,锅炉2台。在兰州还没有自来水的情况下,他们挑水为顾客洗头理发。1958年丁少泉任该店主任,1965年方忠才继任主任,随后改名为“人民理发店”。他们选取全国各类男女发型数十种,制成图,在橱窗张贴,任顾客挑选。烫洗梳理,锐意创新,在市内服务行业中独占鳌头。1990年以“愿金城人民更漂亮”为宗旨,由“人民理发店”更名为“人民美发厅”。

“意姆登”洗染店,也为美化兰州姑娘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在兰州,人们只要一提起意姆登洗染店,无不交口称赞。然而,“意姆登”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却鲜为人知。“意姆登”是1936年由一位陈姓浙江人在上海创办的。之所以取这么个洋味十足的字号,是因为“意姆登”(Imagen)本系一艘美国商船的船号,而这船号又是取自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传奇剧《辛白林》中的女主人公Imagen,她是美丽、善良、可爱的象征。20世纪30年代,“意姆登”号商船常泊于上海外滩一带。当时,洗染店的创业者陈氏及其妻弟等人,为了生计,只得经常到“意姆登”号船上招揽生意,美国人格外挑剔,生意十分难做。为了扩大影响和吸引更多的顾客,陈氏苦心经营,对收来的衣物做到洗必净、熨必平、染必鲜。这个洗染店由于收费低,服务好,因此越来越受到船员和水手们的欢迎,生意也日益兴隆,很快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历经风雨春秋和动荡岁月,陈氏洗染店都得以保存下来,为了纪念那艰难的起步,陈氏干脆把洗染店取名为“意姆登”。建国初期,意姆登洗染店由陈氏的女婿戴瑜芳经营。1956年8月,在支援祖国边疆建设的滚滚浪潮推动下,“意姆登”毅然决然地举店迁移兰州。后来“意姆登”相继与由上海迁兰的“大兴”、“派拿巴”等洗染店合并,仍称意姆登洗染店。此后,“意姆登”又与本市的“美新”“永新”两个洗染店以及城关洗染厂合并,先后改名为“兰州市洗染一厂”“上海洗染厂”。1985年,“意姆登”的老字号重新恢复。

他们洗出的衣物,不但深色的洁净如新,浅色的同样清爽鲜亮,即使有污渍的也干干净净。在熨烫工艺上,“意姆登”全部采用蒸汽熨烫,这样既不损伤衣料,又使衣服平整、有型,给人以美的感受。尤其是烫出的裤中线,挺括笔直,不易变形,穿上近一月时间依然笔挺如新;烫出的舞台百折裙合而平整,开而洒脱,穿上飘逸自然,令客户赞不绝口。

云想衣裳花想容。兰州服装厂,给爱美的兰州姑娘帮了大忙。

1956年上海市第十八服装生产合作社的余荣方等39人,第三十六服装供销生产合作社的蔡大有等3人,第三十八服装供销生产合作社的陈若富等7人,第三十九服装供销生产合作社的黄树敏等10人,第四十二服装生产合作社的吴盛林等14人,第四十三服装生产合作社的何金丰等3人,第四十六服装生产合作社的谢培坤等3人,第五十七服装生产合作社的严本朝等20人,还有赵美华、徐伟庭、陈长明、张子敏、蒋杏莲等104名服装工人毅然决定举家迁往兰州办新厂。

各种筹备工作就绪后,谢培坤先行半个月到兰州打前站,其余人员由余荣方、龚海根带队,于1956年7月22日到达兰州。途中,火车在榆中县桑园子发生故障,停开了几小时,一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急不可耐,怀着初到异乡的激动心情,硬是步行20多公里,走进了兰州城。

此时的兰州,人口剧增,对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之兰州是省会所在地,又是西北的交通枢纽,服装业不仅要服务于全市广大群众,而且还担负新疆、青海等地以及各地建设单位的加工任务,服装供不应求,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上海迁兰服装厂对加强服装业的生产力量,缓和当时供求关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厂子上马之初,车间是车马店改装的工棚,机器是陈旧落后的脚踏缝纫机,唯一的运输工具是一辆架子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开始了创业的历程。缝纫厂建起后,104名创业者一步跨入了大集体经济的行列。生产关系的改变,使这些过去经常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小生产者,变成了集体经济的主人,从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厂子刚开工,就遇上了一个生产高峰。当时,市场活跃,手工业方面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景象。刚刚组织起来的服装工人在新的集体中,不断创造、刷新着日产记录。

老技工姚俊发,过去在上海每天生产中山装最多不过3套,迁兰后每天都生产7套以上。服装厂开业近一年,产值逐月上升,劳动生产率逐日增长,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局面,既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也满足了兰州姑娘爱美的心愿。

谈到服饰,说起着装,特别是女孩子们喜欢的时尚、新潮款式,就不能不提“培琪西服店”。

酒泉路是兰州市最繁华、最热闹的一条街,被人们誉为兰州的“王府井”。在这条大街的中段,“培琪”西服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充满着一派兴旺发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培琪”西服以其款式新颖,做工精细,端庄大方,美观雅致,别具风格,源源不断地销往西北各地,为人民生活增光添彩。

“培琪”西服店由王永康先生于1947年在上海南京西路创办,很快在上海小有名气,“培琪”的西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好评。当时的上海南京西路,著名的“培罗蒙”西服店与“培琪”西服店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因此,老一辈的上海人就有“南京西路的服装好于南京东路”的赞誉。1956年,王永康先生毫不迟疑地带领全店职工踏上丝绸之路,来到古城兰州,在当时的人民路(现酒泉路)打出了“培琪”西服店的牌子。迁兰后,西服店虽然继续采取“前店后厂”的传统经营方式,既承担西服的加工制作,也销售成品服装,但在裁缝技术上取各家之长,补自家之短,独辟蹊径,逐步形成了“培琪”的风格和特色。“培琪”的“海派”西服在兰州深深地扎下了根,名声与日俱增,销路越来越广,美誉很快传遍陇原大地。

每逢夏季,赤日炎炎,气温升高,此时的兰州仕女,特别垂青于衣料的薄、轻、柔,那些年,位于兰州市中心地带的“信大祥绸布店”就成了少女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信大祥是上海著名的三大祥(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之一。1956年6月19日,该店迁到兰州,7月10日,信大祥正式开门营业,当天就接待了近万名顾客和参观群众,营业额高达2.1万元,相当于上海每日营业额的三倍多。每天平均营业额比上海时多了一倍,可谓盛况空前。

兰州街头如花的姑娘,行云流水、婀娜多姿的女士,新婚伉俪的靓影,都渴望用现代化的摄影技术留住这美好的瞬间!迁兰的上海照相馆就担当起了这一重任。

上海照相馆迁兰后,迅速推动了兰州照相事业的发展,给兰州的照相事业带来了新的服务项目和良好的服务水平。首先,使兰州照相业上了档次。老人们都还记得,为了采光,那时兰州屈指可数的照相馆的天棚都是玻璃的,如果遇上阴天下雨,可就没办法了。上海照相馆采用电光技术,使之更加先进,造型新颖。在一两年内,兰州所有照相门店都竟相仿照、学习,加以采用和推广。其次是填补了服务项目的空白。“上海照相馆”一来兰就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出了结婚照的服务项目,并配有结婚礼服,在兰州一时成为热门,吸引了不少顾客。第三,上海照相馆技术力量雄厚,不论在摄影、整修和着色等技术方面均属上乘,达到了美不失真,艳而不俗的艺术境界。从此,艺术化了的生活,温馨幸福的新人,靓丽的兰州姑娘,眉发可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兰州姑娘靓丽可人,兰州的小伙子同样长得精神、帅气,这是来到兰州的外地人共同的印象。兰州小伙堂堂的仪表,强健的体魄,无不因为他们身体里流淌着多民族、多地域交融的血液。兰州小伙既有江南人的清秀,也有山东人的高大;既有东北人的豪爽,也有上海人、河南人的聪明。兰州的街巷、酒店里,你尽可以看到他们大杯喝酒、高声划拳的身影……这样动人的场景和富有感染力的性格,在其他城市里是很难寻觅的……而这一切,都是兰州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