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十):民俗民風
20802700000017

第17章 风味小吃最诱人(5)

兰州的半山或崖边因地制宜建有悬楼,取“仁者乐山”之意;沿河堤搭建悬楼,也叫水榭,得“智者乐水”之趣。山崖上的悬楼最集中的地方在金城关、金山寺。寺始建于明,清康熙时重建。这里为石质山,岩石累累,山势陡峭,工匠根据地形,巧妙构建。在不伤山体的前提下,先平出一片平地,夯实,然后纵向安置圆木,使闪出半空,其下树立圆木将其支撑,有的垒砌石块形成石柱作为支撑,再在纵向圆木上铺搭木板作为地板,立柱架梁,铺设檩椽筒瓦,装修门窗,窗前设置步道栏杆,油漆彩画之后,岌岌可危的悬楼就建成了。在同一平面上的几栋悬楼,往往架设栈道,沟通往来。高低错落的几组悬楼,凿有级级石磴,呈之字形盘旋而上,使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成为登高远眺的好去处。道光间,民族英雄林则徐流戍新疆途中,曾经登临金山寺悬楼,眺望如万马奔腾的白马浪,红叶环绕的四墩坪,如蛟龙渡河的镇远浮桥,城楼高耸的兰州城,不禁引起巩固西部边疆的忧患意识,提笔挥毫,写下了遒劲潇洒的“绥靖边陲”横披,寺僧制为匾额,悬挂在悬楼上,往往吸引登临者注目、沉思,不忍离去。

最险要的悬楼当属九间楼。它位于华林山伸向黄河的山嘴上,沿悬崖峭壁搭建呈弧形的九间悬楼,楼下岩石上置十来根圆木将其支撑,凌空欲飞,危乎高哉!楼东西南三面建围墙围成一座院落,山门开东南,上有砖雕隶书题额“砥砺”两字。院内方砖铺地,大殿居南,前殿在北,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几株老梨树高出殿宇,几丛牡丹、芍药掩映阶下,环境十分幽雅。进入九间楼,凭栏远眺,北为滚滚黄河、金城关、金山寺;南为梨园菜圃和点点农舍;东为如彩虹飞架的握桥、雄伟的袖川门,是文人墨客登临凭吊的好去处。原为道观,民国初年,甘肃陆军黄得贵旅驻扎其中,人称“黄营”。虽然已入民国,但士兵犹穿清军服装,上身穿紧身短靠,头戴武松帽,鬓间插一朵绒花,江湖上称之为“守正戒淫花”,亦称“英雄胆”,下穿灯笼裤,都会几趟好拳脚。

九间楼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仅黄得贵看准了它,戴笠也瞅准了它,抗战中戴笠将其辟为兰州特种警察训练班,在其西南侧构筑钢筋混凝土碉堡,三面均有机枪射口,戒备森严,人称“戴公馆”。1944年秋,******、宋美龄来兰州视察,住在九间楼里,在华清池吃过苦头的******极其警觉,但对这个住所的安全十分满意。

水榭

水榭多建在金城关内外黄河边,将圆木支在河里,上置圆木,构成框架,上装木板,成为地板,以此为基础,再搭建房屋,门开岸上,房屋跨河上,临河一面开门窗,建走廊栏杆,供吊汲河水,或凭栏观景。水榭多为酒肆、客舍,供来往于丝绸之路和陕(西)甘(肃)新(疆)驿道上的行旅、商贾打尖歇息,一洗旅尘,把酒赏景,看羊皮筏子逐浪而下,听滔滔河水脚下流淌,鞍马劳顿不觉消解了许多,有的人常会即兴赋诗。清乾嘉时翰林祁韵士遣戍新疆,撰有《万里行程记》,他途经兰州,曾光临水榭,写道:“北岸多酒楼,开窗临水,南望城郭,林树如画。”有的水榭是民居,充分利用空间,空气清新,环境幽雅,用水便利。

箍窑

兰州城区东部及榆中一带,有生土建筑箍窑。箍窑有两种形式。一种选高燥之处,用潮土版筑成覆斗形土墩,待其慢慢干燥后,开掘窑洞,正面置门窗,均为拱形,再盘火炕,即成。另一种是胡墼砌成的。先要用潮土打胡墼。打者赤脚,有铁锨、平面石杵子各一把。置一块平滑的石板,上面放木制模子,由四块小木板连缀而成,一角为“划子”,可开合,长约一尺五,宽约七寸,厚一寸五。在模子里撒上草木灰,用铁锨铲入潮土,用脚踩实,提杵子砸实砸平,用脚趾挑开划子,双手款款举起胡墼,侧立码摆。打成一块胡墼,讲究“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即要铲三锨土,砸九下杵子,双脚踩十二下,才能打成一块胡墼。

先用泥将胡墼砌成后墙和两侧墙,再把胡墼纵向的一侧削为楔形,用泥箍砌成拱形窑顶,盘火炕,安装门窗,待窑干后,在窑顶上填土夯实,使形成坡面以利排淌雨水,最后用草泥墁光内外墙面,即成箍窑。

水井

兰州地处黄河谷地,地下水很为丰富,自古以来就有掘井饮用井水的习俗。20世纪50年代,坐落在兰工坪上的甘肃工业大学,曾经发现了东汉墓,其随葬品有一个水井的明器。它是绿釉陶井,井口上建双流水的井棚,棚下有井台,台边有一个陶水罐。这应当是当时的居民用井汲水民俗的反映。据清宣统元年(1909年)《甘肃省兰州府皋兰县地理调查表》不完全统计,当时兰州内城有水井39口,新关(今秦安路)有15口。正因为内城、关城多有水井,所以历史上兰州数度被围城,有时长达数年,虽有粮荒,却无饮水之虞。这不能不感恩城外黄河的滋润与补给。兰州的井水稍咸,也有甜的,以西关三眼最为著名,井儿街就以甜水井而得名。四合院的车院和花园中多掘水井,有的四合院中也有,醋坊、酱园、车马店和煤场子必有水井。郊区菜园、农田掘井,用水挂子提灌。

水井掘在远离茅厕的地方,井深视地下水位的高低而不等,一般深约两三丈,井径三尺许,用砖石砌箍井壁,并设有“踩脚坑”,以备下井掏淤泥或捞水桶之用。有的富户在井壁凿有偏洞,用砖箍就,夏季存放食物可保鲜,遇到紧急情况便携金银细软,躲在偏洞避难。还有的富户在井壁上开凿暗道,通到院落以外隐蔽处,狡兔三窟,用以逃生。井口上用砖石砌成井台,高约二尺,中间收圆,置井盖,既能防止玩耍的小孩掉入水井,亦可阻挡脏秽之物飘落井内。井台上砌有高四尺许的砖石墩子,辘轳就固定在上面,水桶系在井绳上,井绳又缚在辘轳上。摇动辘轳把,井绳不断缠绕辘轳,水桶便泼泼洒洒地升出井口。

辘轳墩子上砌有小龛,供有井神塑像或神马,井神叫吹箫女子或井泉童子,为貌美清纯的神祗,象征井水的清澈甜美。也有供护井之神温元帅的,此神为道教的四大元帅之一,用以驱邪辟恶。除夕要封井,贴对联,焚香祭祀井神,以求井水清甜洁净无毒,人畜平安,水源充足。至正月初三,祭封开井打水。

远离黄河的贫寒人家饮用略带咸味的井水,富有人家用井水饮骡马、浇花、洗衣物、洒水压尘清扫庭院。夏天将当日用不完的鲜肉及熟食品吊在井底水面约一尺处,可保鲜防腐,备次日再用。盛夏将瓜果洗净,吊入井里,降降温,吃起来凉爽可口,可消暑。也可将瓜果放在新汲井水中,拔一拔使冰凉后再食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水井就是不消耗能源的冰箱。

三眼井在西关(今临夏路)清真寺临街大槐树下铺面内,铺面砖雕匾额为清嘉道间庠生音得正所书“三眼井”,字体从颜鲁公出入赵松雪,刚劲中不失几分妩媚。老槐树包在铺里,屋顶树冠高大,浓荫匝地,气象非凡,形成“树包屋”景观。一小间铺面,粗大树干占了近一半的空间,另一半是一个大井口,一口井三个井眼三个辘轳三个水桶,井深一二丈,水特旺特甜,三个人同时摇辘轳各自打水,注入水桶,挑到家里、铺里饮用,互不干扰。于是有了一句兰州方言歇后语:“三眼井的家什——各打各。”用来批评只顾自己,不与别人配合的人。西关多客店、车马店、饭馆、斗行、山货铺。这条街上的饮用之水全凭三眼井供给。同时,阿干煤矿驮运煤炭的骡马,从安定门进城,到炭市(今兰州剧院两侧)卸货后,自西关返回时,必定在三眼井饮水,然后出西稍门西走。伙计们把水打出来,倒入铺外的三五个石槽内,运炭的牵骡马饮水,每匹收制钱三枚,称之为“三大”。这就是兰州方言歇后语“三眼井的水——触嗒的三大,不触嗒的也三大”的出处。“触嗒”形容骡马将嘴伸入石槽饮水的情状,掌柜的只数牲口有多少,不管它们饮水与否,每头牲口都收三个制钱。

比喻不顾实际情况,用同一方法处理问题,类似“一刀切”的说法。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兰州知府江西人赵宜暄在南府街(今金塔巷段)江西会馆建成铁柱宫,祀东晋许旌阳。许旌阳名逊字敬之,学道于吴猛,官蜀旌阳令,故名。传说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年),在洪州(今南昌市)西山,举家四十二口人,拔宅上升而去,故道家称为许真君。传说南昌有蛟龙,兴风作浪,让百姓不得安生。许旌阳降伏蛟龙,用铁柱锁在深井内,消弭水灾,后人在井上建铁柱宫祭祀。兰州铁柱宫也掘有深井,传有蛟龙兴风作浪,许旌阳就插入铁柱,用铁链镇定,以息水患。按五行之学,蛟龙属木,铁属金,金能克木,所以铁柱对蛟龙有震慑力。蛟龙能说话,问:“何时能释放?”许说:“铁柱开花时,放你回老家!”因之兰州有“铁柱开花”的俗话,这比铁树开花更难,其实是永远监禁、永无开释之期。宫内多悬有联匾,道光时观察使江西人程矞采撰书楹联曰:“妙济表神功,自古仙踪留铁柱;崇封招秩祀,从今庙貌重金城。”寓兰江西人每年春秋祭许旌阳,酬神唱戏、宴饮,祈求黄河安澜,陇上山河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