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十二):歷史名人
20802800000007

第7章 赵充国:拓边屯田汉壮侯(3)

此篇《东宫侍臣箴》,文笔流畅,生动犀利,溯古论今,旁征博引,非常有文采。从中既可以看出宗钦的渊博学识,也能够体会到他一片赤诚的忠心。

“伯牙子期”互与书公元439年,北魏灭掉北凉,知人善任的魏武帝因为赏识宗钦的才华,授爵为卧树男,后来又加封为鹰扬将军,拜为著作郎。宗钦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崔浩、高允相交为友,相互之间不仅在政治主张上非常一致,而且公务之余还经常互赠诗文,十分默契,自喻为伯牙子期之交。

宗钦在应答高允的文章中,有一篇很有名气。文章开头词采华丽,对景物描写既优美又不乏气势:“巍峨恒岭,滉漾沧溟。山挺其和,水耀其精。启兹令族,应期诞生。华冠众彦,伟迈群英”,“如彼松竹,凌霜擢秀”。接着写对当今雄才大略的皇上的赞美:“帝用酬谘,明发虚拟。广辟四门,披延髦士。”然后描述高允顺应皇帝的开明政治的要求,积极处世,贡献卓越,“尔应其求,翰飞东观。口吐琼音,手挥霄翰。弹毫珠零,落纸锦粲。坟无疑割,典无滞泮”。

又谦恭地叙述自己的经历和与朋友相见恨晚的感情:“子昔索居,沉沦西藩。风马即殊,标榜莫缘。开通有运,闇遇当年”,“披衿暂面,定交一言。谘疑必省,访滞京都”。最后通过此诗表达自己与高允之间的感情:“文以会友,友由知己。诗以明言,言以行理。”结尾处,还寓景于情,用非常优美的两句话作为结束:“伊尔虬光,四鳞曲水。”北魏建朝以后,对佛教非常推崇,甚至皇帝专门把僧人请到皇宫给自己讲经说禅,在各地大兴土木,侵占了大量的田地,来建造寺院,这种做法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崔浩带头上书坚决反对崇佛的做法,对此皇帝大为不满,又因为他在编修史册的时候,指责当朝的一些弊端,更是触怒了龙颜。皇帝一怒之下,下令诛灭崔浩的九族。高允听到这个消息对宗钦说:“我们也当死无遗类了”。当朝的景穆太子因为他们的正直和忠心,私下吩咐他们,按照自己的说法去做,就可以开脱免除一死。但是高允在朝堂上凛然地据事实陈述,因此高允也被斩首。宗钦因为平常与他们来往甚密,受到“连坐”的刑法,被赐死。宗钦在沮渠蒙逊为官时,所撰写的《沮渠蒙逊记》,也散失了。

可叹,一代良臣为国家忠心耿耿,居然身死阙下;可悲,一位渊博的学者苦心为社稷竟死于非命。一篇谏言,字字恳切,句句诚挚;一篇诗文,词采非凡,字字珠玑,句句佳语。如此的一个有操守有才华的人,落到这样的下场,让多少后人惋惜和感叹!

赵柔:诚信传千古

以德施政

赵柔,北魏金城郡(今甘肃省兰州市)人。自小就勤奋好学,谦逊恭敬,因为品行端正,才学过人,所以在当地很有名气。后来,也是因为他的才德,赵柔被北凉朝廷授以官职,担任沮渠牧犍这一地方的金部郎,掌管国家的库藏钱币和财务。公元439年,北魏起兵灭掉北凉,魏太武帝拓拔焘对赵柔的名气早有耳闻,于是将他搬到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准备重用。

北魏是鲜卑族所创立的政权,鲜卑族属于游牧民族,生产力不发达,文化相对于属于农耕文明的汉文化来说也比较落后。魏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也深知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差距,在位期间,实施开明政策,大力发展生产,积极推行改革,而且非常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他对于赵柔这样有才德的人,更是格外赏识,因此委任以官职。赵柔在北魏曾历任著作郎,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太守等职。

赵柔在担任河内太守的时候,注重以礼教民,以德服人,一般不动用武力而采用教化的方式进行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河内地区,百姓生活安定,民风淳朴,极少有严重的案件发生,因为政绩突出他受到上级的嘉奖。更为可贵的是,赵柔自己具有高洁的品行,非常诚实和守信用,受到百姓的拥戴,而他的这种美德在某种程度上也给百姓起了表率作用,使当地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拾金不昧

赵柔在任的时候,经常微服私访,到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一身青布大褂,一顶黑皮小帽,就是他的行头。繁华的市镇,偏僻的小村,热闹的庙会,嘈杂的茶馆常常会有他的踪影。有一次,他在私访的时候,在路上捡到一粒金珠,金珠个很大,颇有分量,成色也非常好,如果换成钱的话,可以买到数百缣(缣是一种贵重的丝织品)。

但是,他不为所动,想到失主一定非常着急,就明查暗访,打听丢失的人。后来,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失主,把金珠完好地归还给了主人。失主看到金珠失而复得,非常感激,尤其是看到太守竟然亲自送到家里,更是感动不已,他拿出一些财物一定要酬谢赵柔,被赵柔委婉地谢绝了。

议价不改

因为赵柔执法严明,经常替百姓办实事,老百姓在感激之余也经常答谢他,送这送那表达感谢之情。赵柔一般都要拒收的,因为他觉得自己作为父母官,清正廉明和为民伸张正义是分内之事。时间一长,有人知道了赵太守的脾气就不送东西了,但是有的人觉得实在过意不去,就托人去送。一次,赵柔出去办案,有人把一些铧(一种犁田农具前面的铁片)送到他家里,来人说,感谢太守秉公断案,没什么答谢的,只有一些铧了,说完放下就走了。赵柔回家后看到铧,想送回去,但是多方打听也没找到送铧之人,于是决定到集市上换一些绢(一种丝织品),分给穷苦的老百姓。他和儿子善明拿着铧来到集市来卖,有人过来讲价,出20匹绢购买,赵柔答应了。谈好价钱后,那人就回去取绢了。这时候,又有人过来询问价格,当听到善明说的价格的时候,认为铧卖得便宜了,要出30匹绢来买。善明觉得合理,就想卖给这个人,但是赵柔却严肃地说:“说话要算数,我们先前已经跟人家讲好了,现在却因为别人出高价而反悔,怎么能因为一点小利,就不守信用呢?”说完,仍然按照先前的价格把铧卖给了第一个买主。

赵柔这种“一诺千金”的守信品格一直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至今仍是做人应具有的崇高品格。议价不改的事情传扬出去后,赵柔更为老百姓所佩服和爱戴,连达官贵人也为他的信用所敬服,整个河内赞美声一片,当地的社会风气也变得更好了。

王杰:神勇“万人敌”

北魏时的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几位少年走向城外的田野,他们要在这里进行一场比武,而他们共同的对手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少年。比武开始了,几位挑战者一拥而上,少年却并不惊慌,而是沉着应对,英勇无比,用他有力的手臂回击来犯之人,几招过后,便把其他几位少年放翻在地。这位英勇的少年便是王杰,后来因其神勇善战而被人称之为“万人敌”。

自古英雄出少年

王杰本名王文达,后改名为王杰。身处乱世之中的王杰,自小便喜欢听英雄建功立业的故事,他对此很是仰慕。所以少年时便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以后能驰骋沙场,英勇杀敌,建立一番男儿伟业。

有了人生追求的王杰,闻鸡起舞,勤练武功。当同龄人在嬉戏玩闹时,练功场上却有王杰挥汗如雨的身影,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王杰练就了一身的好武艺,尤其是善于骑射,盘马弯弓甚是了得,而且臂力过人,成为金城小有名气的少年英雄。

王杰虽年少有为,但却从不张狂。对于习武,他谦虚谨慎,认真对待,虚心向老师学习,还曾向多人探求习武之道,勤学好问,刻苦练习。因其勤奋好学,他的老师曾发感慨道:“孺子可教也”,料定他将来必定有所成就。对桑梓父老,王杰总是谦和有礼,从不欺凌弱小,而且还能行侠仗义,如遇不平之事,总能拔刀相助,又能扶助乡里,深受家乡父老的喜爱。

男儿建功立业时

北魏末年,统治集团不稳,内部矛盾重重,迫于多方面的压力,魏孝武帝西迁,后来他的后代元宝炬继位,建立西魏政权,任命宇文泰为大丞相,辅佐皇帝治理朝政。为了巩固新建立的政权,加强经济、政治地位,宇文泰上任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宇文泰审时度势,意识到关陇地主的实力不可小视,应尽力争取他们的支持,并依靠他们,便使用苏绰、卢辩等人,在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同时在经济方面颁行均田制;在军事方面,收编了关陇豪族武装为十二军,由八柱国统率,创立了府兵制。在宇文泰的改革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起到了巩固政权、对抗外敌的作用。

其中在宇文泰收编的关陇武装集团内部就有一员猛将,因其作战勇猛而受到宇文泰的重用,并擢授扬烈将军、羽林监,此人便是王杰。宇文泰的慧眼识英才给王杰提供了更大的施展抱负的空间。他也不负重望,在收复潼关、攻打沙苑(今陕西省大荔县境内)等战争中屡立战功,为西魏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宇文泰曾在诸位大将面前这样说过:“王杰万人敌也。”公元543年,面对与之相对抗的东魏政权,宇文泰亲率军队前去攻打,双方交战于邙山(今河南省洛阳境内),但宇文泰却出师未捷,兵败而归。战争失利,大多数将领因无战功而未获得封赏,然而三个关西人却受到封赏,其中一位就是王杰。为了表彰他,宇文泰赐他宇文之姓,改名为杰,进入名门之列,这种赏赐在封建社会是极为荣耀的,同时还任命他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他自此进入名将行列。

公元554年,宇文泰派于谨、王杰率兵攻打江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陵是当时南朝梁的京都,守备十分坚固,易守难攻。西魏军兵临城下,却无法进城,于是搭起云梯,欲爬上城墙,打开城门,攻入城中。但江陵城守备森严,当西魏军登城时,处在城头上的梁军用长矛刺杀魏军,魏军攻城不下,死伤惨重,其景惨不忍睹。于谨、王杰一筹莫展。正当他们无计可施之时,于谨突然想起,王杰善射,可谓百发百中,又因其臂力过人,可以远距离射击。于谨决定再次攻城,命王杰射击城上梁军守卫,配合其他将士登城。果不出于谨所料,王杰用弓箭射杀守城梁军,箭无虚发,梁兵纷纷中箭倒下,此时魏军趁机登城而入,里应外合,江陵城破,梁元帝被俘,魏军大胜而归。江陵之战后,众位将领封官加爵,于谨、王杰都因立下大功而获得封赏,说起江陵之战的胜利,于谨曾感慨地说到:“济我大事者,在公此箭也。”这就是王杰,怀着建功立业的少年志向,经历了几十年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由一个陇中小小的士卒,成长为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实现了男儿建功立业的抱负。

赢得生前身后名

王杰作战英勇,深受宇文泰的赏识,在宇文泰的东征西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其手下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又因王杰忠诚不二,深得宇文泰的信任。

556年,宇文泰驾崩。第二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取代西魏自立,建立了北周政权,史称闵帝。宇文觉称帝后并没有忘记这位战功显赫的大将,称帝不久就封王杰为张掖公,任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州)刺史,后又进位大将军、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总管,在北周官吏中广有威名。

王杰自年轻便投身军旅,一生戎马倥偬。在战场上他勇猛无比,对敌人决不手软,而对百姓却是宽厚仁爱。为官方面,他虽不习吏事,但所历州府,他都“以忠恕为治”。王杰为官期间,能体察民生疾苦,解民之所困,全力为民做实事。如果他的治下有人犯了错误,而又没造成恶劣后果,他从不严刑以待,而是进行训导,使其改正错误,弥补过失。王杰这种忠恕为官的治理之道,体现了他的仁厚爱民,深受民众欢迎,为其他官员树立了仁政的榜样。

后来宣帝即位,王杰被拜为上柱国,他死后,赐谥号曰威。王杰用他一生的赤胆忠心,赢得了生前身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