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六):工業搖籃
20802900000015

第15章 一个新西兰人落户大西北这里成了中国“工合”大本营(3)

艾黎说:“我像个叩头行乞的老叫花子,为一群中国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国际上行乞,总比为别的事求乞要高尚得多。”

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民族。中国给了我生活的目的,给了我一项我愿为之奋斗的事业,它使我得以置身于前进中的亿万人民的行列中。这一切多么美好啊!你还能想到什么报酬会比我得到的这一切更加美好!

艾黎1953年离开山丹定居北京的近三十年间,曾多次重返甘肃,探望他的“老乡亲”。他把山丹叫“在中国的故乡”。他曾担任兰州石油技校(原山丹培校)的名誉校长,还亲自为“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剪彩。

艾黎忘不了曾经与他并肩奋斗过的中国同事。1982年他又一次从北京来到兰州,与王贤琳重逢。时年八十高龄的艾黎亲自为她煮咖啡。感慨万千。王贤琳说,她怀念工合,她心中有一个永不消失的花园,花园中有巴山梧桐雨,有穆柯黄河浪。

1989年,王贤琳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信上有工合会标。信是1946年在美国采访过她的女记者海伦寄来的。海伦时任重新恢复的美国工合促进会理事,时年81岁。

来信说:“贤琳,你我一生为工合,工合是值得我们献身的事业。”

沧桑识尽,海伦以一首《友谊》诗赞美她们的友情:友谊绝对不是那路边的寻常野草,它是我们一天天精心培灌的瑰宝。

你一贯知道友谊到底是什么?不仅心灵甜美,还要不辞牺牲。

你停立在一个个十字路口,那么善良,那么刚毅,那么忠贞。

海伦的这首诗获美国《诗歌世界》大赛荣誉奖。

海伦在信中还说,工合在西北发展最好。她要王贤琳在兰州再组织一个合作社纪念戴乐仁。王贤琳立即在她居住的西北师大附近组织了一个妇女合作社,拍了照片寄给海伦,足见其工合情结。

1991年,已到迟暮之年的李约瑟还给王贤琳写信来,说:“抗战时期我在兰州同你们欢聚的情景,让我终身难忘。”

王贤琳干了一辈子工合事业。****中她和丈夫因工合而被戴上国际间谍、特务等帽子,备受折磨。1991年12月27日,她获得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的一纸荣誉证书:王贤琳同志热心合作事业,并为“工合”做出了贡献。特给予荣誉会员称号。遗憾的是,张官廉已于1986年病逝,没有等到当荣誉会员的这一天。但人们记得,兰州解放后,他把1949年春,一位外国人向工合栽绒合作社订购地毯的订金80两黄金,如数交给了军代表。

往事悠悠。今日兰州,人们已觉得工合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工合文化却永驻陇原大地。

曾在山丹培校生活工作过8年的英国人柯文楠,时隔27年,偕夫人回山丹这个小县城重温旧梦,他仍然能讲一口流利的山丹方言。吃着山丹的拉条子,他说,这面条比意大利面条好吃得多。

兰州高唱新中国工业摇篮曲

20世纪50年代初,曾经在黄土高原的窑洞中喝小米汤,指挥过千军万马的领袖们,再一次把眷顾的目光由紫禁城投向他们革命生涯中难忘的西北大地。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在陕西摆了24个,在甘肃摆了16个。这一决策出于第一代领导人的深谋远虑,也是“背靠老大哥”的地理坐标带来的际遇。摆在兰州的这些大项目,不是中国第一,就是全国最大,亚洲最大。它们的总称是摇篮工业。

洋人以为爆炸了原子弹黄金白银冲出了凤凰山

1956年的最后一天,距兰州市90公里的凤凰山一声巨响,烟云腾空,地动山摇。把西方人吓了一跳!国外媒体猜测:中国爆炸了原子弹!

其实,这是开发白银矿床的万吨级大爆破,是甘肃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号角。兰州从此迎来历史性的大发展;兰州从此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开创家业。

白银,早在明洪武初年,因官方在此设立“白银厂”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日出斗金,集销金城。”

最盛时达三四千之众。后来销声匿迹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兰州道彭英甲本想在白银凤凰山开办官金厂官铜厂,因水电能源等原因,又选定在窑街挖铜挖金子,结果因矿石含铜量太低,成本又高而没有成功。半个世纪后,沉睡的凤凰山被炸开了山门。

这凤凰山其实是丘陵而已。它的兄弟姐妹有火焰山、小铁山、马耳朵山、嘹高山等。1940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一小组来此进行粗略调查,没有大的发现。

1951年,新中国第一次矿产普查中,白银被列为重点之一。后来又经过中苏专家反复考察勘探,发现这里不仅有黄金白银,还有白金呢!储量最大的是黄铜矿床。

1953年,新华通讯社向世界发布消息:甘肃皋兰白银发现了大型铜矿。勘探资料表明:白银凤凰山一带的铜金属储量为88万吨,伴生硫1046万吨,金1407吨,银989吨;矿石中有用元素有铜、硫、锌、铁、铅等;共生和附生的稀散贵重金属30多种,可供综合利用的有金、银、硒、铋、锑、砷、汞、钴、镉、铟、镓、锗、**等20余种。

哦!百姓叫八宝山,何止八宝。不远处又有丰富的水力、电力、土地、光热资源。

因此“一五”计划,国家确定在这里摆两个重点骨干企业,一个是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一个是银光化学材料厂。

这一片处女地叫郝家川。方圆60公里的地盘,是个七八户人家的荒僻乡村,远远望去,古家塘三棵榆树,三户人家,三缕炊烟,孤孤单单,渺渺茫茫。大坝滩有个土围子,算是乡政府,还有个贸易公司。老百姓住窑洞,小孩子没裤子穿。有民谣:“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飞禽人烟少,不见树和草;风吼野狼嚎,马蛇子满地跑。”

守在金银山,过着穷日子。当地人怨郝家川是贼荒滩,殊不知剥去蛮荒的外表,就会变成璀璨的瑰宝。

这次万吨级大爆破,把山峰削掉了约50米,爆破岩石量906万立方米,总面积40万平方米。

凤凰山一鸣惊人。这一爆,爆出了金银财宝,爆出一片新天地。

“大路这边归白银,大路那边属银光”。两个大企业的两位领导干部站在这片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上,手一挥,一句话就把地盘定了。那真是跑马圈地的时代,那么一大块土地,好像一指就行,想要多大地就占多大地。

国家从五湖四海调兵遣将,建设大军呼口号,表决心,住帐篷、住窑洞、住干打垒,开始了伟大的创业,工地上一片沸腾!“扎根白银,死在白银,打个铜棺材,埋在火焰山”。时任白银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黄罗斌的一席话气壮山河。

冲在最前边的是,钻进山体肚腹中打竖井、开巷道的基建处井巷队。首战目标是火焰山115竖井。工人们住在山下,每天早起乘半小时火车到矿山,再走5公里山路才到作业点。下井上井得爬200米以上的梯子。下了井,抱着五六十斤重的凿岩机打眼,一口气打上四五个小时。装运矿石全靠原始工具耙、簸箕、手推车。其中第一施工队成绩突出,被授予“铁军”称号。

1959年10月1日,国庆十周年之际,白银露天矿正式投产。1960年6月14日出铜。这是甘肃历史上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炼出来的第一炉铜。

被誉为“铜泉之源”的白银公司,从1959年到1979年,共开采矿石8000多万吨,生产白银300多吨,黄金30多万两,有色金属90多万吨。上交利税近30亿元。

白银成为中国第一个有色金属基地,全国20多个省区都用的是白银公司的产品,产品还远销日本、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国。

到了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起飞之时,白银的露天矿两大采场已经资源枯竭,变成两个大坑了。冶炼厂产铜量由六七十年代的4万多吨降到了1万多吨。眼看着产品跌入低谷,冶炼厂“炉火不红,铜水不流”了。不得不宣布闭坑。

从1985年起,白银人奋起二次创业,把目光投向露天矿1号坑南侧的深部铜矿。

矿石是冶炼炉的食粮,也是五六万职工的命根子。按最初的原设计,白银露天矿开采年限为21年,更深层的矿体要靠深部。深部工程关系到白银公司的未来。铜娃娃藏在地层下500米深的矿腹中。

这里是白银公司铜系统的龙头。

白银人要把闻名中外的“铜城”变成“有色城”。二次创业的重点项目是,厂坝铅锌矿、白银铅厂、西北铅锌冶炼厂,叫“两厂一矿”。井巷公司成为白银公司二次创业的支柱。

1986年9月8日,******副总理方毅专程从北京飞来,为年产15万吨铅锌的西北铅锌冶炼厂和年产15万吨铅的白银铅厂剪彩奠基。

两厂建成后,加上原有生产能力,白银公司有色金属总产量可达27—32万吨。铜城将变成有色城。方毅为之题词“腾飞”,他希望这个特大型有色金属联合企业,中国西部的金凤凰很快飞起来。

严峻的资源形势促使白银公司的领导者亲自上山抓深部,要求井巷公司加速度啃下这一“硬骨头”工程,连机关干部也下井去干40多公里长的巷道两旁掏泥浆清杂物的活。在1986年末主副井提升系统试车的关键时刻,上上下下百余人顶着寒风,三天三夜吃住在现场,直至试车成功。

深部铜矿的矿长叫周贻谋,圆脸,中等个,毕业于长沙有色金属学校,在矿山摸爬滚打三十多年了。一年半的工程量硬是300天就拿下来了。1987年2月21日,主副井披红挂绿,锣鼓鞭炮齐鸣,白银公司井巷工程公司的木牌换成了白银公司深部铜矿的铜标牌。这也意味着历时13年的深部基建工程宣告完成。深部铜矿两个30多米高的钢筋水泥井架高耸入云,井架之下36公里的巷道上下纵横贯通,好气派!

1992年8月25日,时任******总理的******来甘肃视察时,为白银题词:“三十六年游故地,白银一爆出新天。”

这位专家型的国家领导人称白银为故地,是因为他曾经目睹了1956年12月31日凤凰山万吨级大爆破的壮观场面。

深部铜矿由基建转生产一步到位。到1995年,已生产矿石600多万吨。

进入90年代,有色金属身价倍增,价格持续几年居高不下。

“大有赚头”的诱惑,催生了县办乡办各种各样“短平快”冶炼工厂,使有色金属行业呈现冶炼能力大于采矿能力。随之而来的是采矿热,民采一拥而上,卖矿倒矿的队伍不断扩大。这种态势带来的是国有大型企业白银公司的铜冶炼原料缺口达到80%左右。

白银公司虽有自己的铜资源基地深部铜矿,按设计矿山服务年限29年左右。但是深部矿体呈东西走势,东富西贫。如果只看眼前市场效益,多采富矿,有水快流,势必丢失部分贫矿,以致缩短矿山服务年限。白银人不能这样做。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选择了“采掘并进,贫富兼采,有水细流,确保大局”的路子,宁愿自己负重而行,要让矿山“延年益寿”为民造福。由于采掘并举,2004年又有300多万吨矿石可供开采。

白银人说:“凤凰山是宝山,出矿石出物质财富,而我们的目标是,创建文明矿山,叫矿山也出精神财富。”

白银人以科学发展观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了矿山持续健康地发展。获得了“环境优美工厂”、“安全标准化和无泄漏矿山”等称号。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由资源型经济转变为资源、技术、市场型经济。白银公司要建成铜铝锌综合发展、采选、冶炼、加工和科研一体化的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逐步形成多种行业和工贸结合、工农结合、高度多样化经营的集团性企业。

苏联的巴库,在单一经济模式的束缚下,石油枯竭之时,国家大批投资化作一座死城。而白银自1954年选址建厂的同时,就开始编制了《白银市(郝家川)初步规划》,1958年正式成立白银市(地级市)。1963年撤销市制,变成了一个县级区,属兰州市管辖。1985年经******批准,恢复白银市(地级市)。

当白银资源枯竭之时,一座欣欣向荣的新兴工业城市成熟了。

露天矿有望成为矿山公园。

白银,永远是“一五”期间中国工业文明的一个灯塔,也是甘肃国民经济的一个坚实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