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六):工業搖籃
20802900000020

第20章 佛慈落户药材大省如鱼得水科学国药自主创新走向世界(2)

从苏联进口的扩散机重要部件转向指示器,全中国就这一台,想解剖它,又怕安装不起来。老技师李德寿下决心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他反复琢磨,花了20天时间,终于制造出一台转向指示器,与苏联的对比,质量更好,功能更多,可以用在大、中、小三种扩散机上。

在一间“干打垒”里,一盏煤油灯下,副总工艺师华戈旦、主工艺车间主任蒋心雄,把苏联专家讲课的笔记和谈话记录,仔细研究推敲,经过广泛讨论修改,终于编写制定了中国人自己的《主工艺设备暂行操作规程》。尽管如此,因撤走专家,带走技术资料而带来的重重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难的是,此时的504厂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也正经历着饥馑的困扰。职工们干的是重活苦活,吃的是豆饼窝头、土豆、萝卜、带沙子的小米饭,而且定量供应,不见油水。吃不饱就去挖野菜。但他们懂得,没有自己的原子弹,中华民族要挨打的。

腊月初的一周内,浮肿、肝炎、晕倒的职工达200多人。医院住不下,把专家楼“绿洲宾馆”的小礼堂当作病房。******总理得知504厂职工挨饿的情形,就特批了35万斤大豆拨给厂子。

厂里提出“保人保机器”,组织大家克服困难,度过饥荒。曾有人向部里建议,西北这几个厂太艰苦,可否暂时把职工撤退到南方休养生息,度过困难后再回来。身穿工作服,脚蹬烂皮鞋的王厂长说:国家急需打破核垄断,工厂建设不能停,队伍不能撤。

在困境中坚持创业,在枣林深处默默奋斗,收获的季节终于到来。1964年1月14日,504厂的第一批合格产品成功出炉。浓缩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重要燃料,由504人生产出来了。

厂领导连夜向二机部、向中央报喜。

******主席亲自批示:很好!

毛主席的两个字,传达下来,504厂沸腾了。泪光闪闪的创业者们兴奋得睡不着觉,辛酸与幸福一起涌上心头。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的蘑菇云里燃放着504厂的光辉。

外界曾说,中国20年搞不出原子弹。然而,只有4年。

1966年的“****”风暴,没有放过枣林中的504。******总理牵挂着远在兰州的核工业大型骨干企业。他亲自对504厂发出十二次重要指示:“不许武斗,不许夺权。”

但是那个****年代,连周总理的指示也不灵了。造反派把老厂长王介福打成“死不改悔的走资派”,胳膊被打折,还下放到五七干校去劳动。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504厂才得以恢复元气。为了给国家核工业的振兴储备生产能力,工厂及时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国家对军工生产实行大调整。

国家决定对全国的军工企业进行重大调整。原子能工业要实行军民结合,由军用转向民用,叫军转民。这一战略决策,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的。处于改革开放,大变革大转折中的军工厂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1984年以后,国家开始对504厂军用核燃料产品实行限产,最多的限产到21.6%。1984年至1986年这三年,504的经济效益走入低谷。限产幅度最大的一年是1987年,因黄河上游龙羊峡蓄水,甘肃缺电,对企业限电。限产1%,效益减少50万元。

当时国民经济发展中核电站需要低浓铀,核工业部提出了生产低浓铀的方案。这是实现军品民用的根本转变。但是低浓铀也得限产,因为核电工业发展速度太慢。

早在1972年8月,周总理就提出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核电站,核工业部不能是爆炸部,核工业燃料可以转为民用,搞核发电,核潜艇。

可是我们的核电站步子不快。

504厂的主要产品军品逐年大幅度限产,企业如何完成国家下达的利润指标?504本是核燃料生产厂家,生产浓缩铀的车间厂房和所有设备都是专用的。转民品生产,这些都用不上了。再说,要转民品,国家不投资,要自找门路。这对于一个计划经济中成长起来的保密厂来说,自己去买原材料,自己销售产品,一下子怎么承受得了。

然而,企业要生存,5000多职工要吃饭。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曾经有过艰苦创业优良传统和光荣业绩的504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们要走向市场。

如今,手机短信中大谈巧克力:送你三块巧克力,第一块德芙,望你得到天下所有的幸福;第二块金帝,祝你在金色年华过着帝王般的生活;第三块吉百利,祝你吉年百事顺利。巧克力是美好的象征,可是二十年前市场上的一种504巧克力却和一个军工厂的故事连在一起。

突然有一天,兰州市场上出现了一种504飞天汽水、504大雪糕,而且一跃成为兰州冷饮市场的名牌产品。后来又有标着甘肃兰州字样的巧克力系列产品、巧克力威化饼干、朱古力麦丽素、奶宝等进入兰州和各大城市的食品专柜。这些质量上乘的系列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美商标504。

人们都知道504大雪糕好吃,504汽水好喝,504巧克力系列食品货真价实,味道可口,却谁也不会把这些吃的东西与一个国防军工大厂联系在一起。

“核工厂生产大雪糕,这不是大马拉小车吗?”有人想不通。

一向严细、求实、奋进的504人承受改革的阵痛,在市场经济的风雨中负重前行。他们想办法开发民用产品,发展多种经营。几年下来,年产值达1200万元。

到1990年,504已基本形成四大系列,一是以汽水、雪糕、巧克力为主的食品冷饮系列产品;二是以硅铁冶炼为主的铁合金系列产品;三是以二茂铁为主的化工系列产品;四是以三类容器制造为主的机加工系列产品或承揽劳务;还有综合加工,对外运输等。504厂能生产9个类型47个品种的产品。这些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部分产品远销英、美、日、加拿大、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504逐步成为以核为主,多种经营的军民结合性现代化综合企业。

504走过了光荣而曲折的道路,先后生产出10多个品种的浓缩铀系列产品,为中国研制“两弹”,核潜艇和核电站的发展提供、储备了合格的核燃料。1966年以来,实现科研革新385项,其中133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防科工委和国家级表彰,两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工厂受到省、部、国家表彰90多次,并获“五一”劳动奖状。

五里铺村诞生的一个“绝密”工厂首创铁路列车调度无线通讯手段

坐落在兰州东郊五里铺南端的国营兰新无线电厂,原名国营兰新机械厂,代号:914厂。这是******总理亲自批准建设的军用无线电专用设备厂。1963年4月开始筹建,1966年10月28日建成投产。

1968年11月,被四机部确定为“绝密”级单位。

出于“绝密”的原因,兰新厂高墙深院,警卫森严。进厂的职工要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外单位联系业务的人,必须派人带领,进行登记,凭进厂证进门。本厂职工上下班进出大门,也须查验工作证。

一套保密厂的管理体制,百分之百的计划经济。费用由上级拨款,原材料由上面调拨,产品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把生产出来的东西交给军队使用即可。企业只要按军工企业的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

这个三线建设工厂,受军队和地方双重领导。1983年3月,电子工业部把兰新确定为国防电子工业中不可替代的大型骨干企业。

1984年改名国营兰新无线电厂。1985年12月,兰新厂由电子工业部下放到甘肃省,隶属于甘肃省电子工业总公司。1986年4月公安部将兰新厂列为国防工业系统重点保卫单位。

作为军工企业,“兰新”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自1966年至1986年的20年间,“兰新”承担或参与了多项电讯工程项目的研制开发和生产试制任务,为部队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多种先进的电子通讯设备。实现了由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机械调谐器到电子调谐,机械度盘到数字频率显示,模拟电路到模拟数字电路相结合,以及部分产品的微机控制。科研试制水平,已由单位研制提高到系统工程的独立研制。已形成规模科研和生产能力,沿着专业化、小型化、高精尖、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

兰新人没有想到,在1985年10月召开的全国军工企业武汉订货会上,兰新无线电厂的军品订货单一下子减少了96%。真是出乎意料。这个数字对兰新人就好像猛击一掌。兰新人这才悟到,必须保军转民走向市场。

其实,他们也知道一些兄弟厂头几年就转产了。对“兰新”来说,现在迎头赶上还是有条件的。作为军工企业,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拥有1000多名有素养的职工队伍,只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保军转民”,生产市场需要的民用产品,企业就有出路,就能发展。

保军转民,“兰新”确定开发三个系列的民品:卫星地面接收站,无线电通讯设备,全频道共用天线(闭路电视系统)。这三大系列产品,市场广阔、需求量大,且竞争对手较少。

“兰新”开始了新的征程。总参四部给兰新厂拨了80万元美金额度(即平价外汇),支持他们转产民品。“兰新”发挥自身优势,勇敢地参与市场竞争,保军转民大获成功。转产的第一年,工业产值达1243.3万元,比上年增加251.38万元。不但没亏,还盈利42.6万元。

1985年9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大秦铁路(大同至秦皇岛)建设中的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公开向国内外招标。其中400兆赫无线列车调度通信系统,是大秦铁路运营管理系统的主要设备之一。

兰新厂得知这一信息,十分兴奋。上上下下都表示,“兰新”决不能坐失良机。兰新厂的一份“大秦铁路无线列调设备投标书”很快送往北京铁道部。

这一项目,国内共有14家企业参加投标,竞争激烈。最终兰新无线电厂和712厂中标。1986年5月,兰新厂同铁道部科技局签订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项目专项合同”。合同要求兰新“必须立足国外工厂联合设计,引进样机,进口散件组装,进口关键器件,逐步过渡到国产化。”

兰新与10多家外国公司进行引进样机的技术谈判。最后于1986年12月与日本信和通信机公司签订了大秦铁路无线通信设备样机试制合同。

合同规定,1987年10月,信和公司向兰新厂提供5种12台、套样机,总货款7.5万美元。

兰新厂做好了各种准备,只等日本信和公司的样机运来就立即试制、生产。

严谨肯学的兰新人在等待日本样机之中,着手自行试制国产化样机。苦干一年,兰新人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套列车微机控制调度总机和呼控分机,填补了一项空白。

1987年10月,是日本信和公司提供样机的时间。8月,兰新厂派8名技术人员去日本审查确认样机设计方案。不料,日本信和公司明确表示,不能履约。因为“巴统”(巴统规定即巴黎统筹委员会301条款)规定,无线列调系统尖端技术,不能向共产党国家出口。尽管信和公司一再道歉,但耽误了近一年的时间。幸亏兰新厂在此期间自己试制成功一台分样机。

兰新厂主动请求任务。******有关部门于1988年2月作出决定,同意由兰新厂引进关键元器件进行国产化样机试制,并提供国产化成套设备。全厂上下以此为荣,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满负荷运转,一切为大秦产品开路,叫响“谁耽误谁负责!”

经过四个月的日夜奋战,1988年6月26日,大秦铁路无线列调通信系统全套设备的样机试制出来。第二天即运往北京,参加京(北京)秦(皇岛)铁路线现场试机。7月6日至25日的样机现场试验取得成功。上级鉴定认为:“通过试验验证,系统功能是可行的,电台基本符合技术要求。”

试验中也暴露了一些需要改进的不稳定因素。

有了这一步,兰新人信心大增,技术攻关,两个月就完成了。

1989年2月兰新被批准进入国家级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同年4月,兰新厂按合同制造的大秦线无线列车调度9种595台(套)设备全部交货。8月,兰新厂技术人员奔赴大秦铁路进行现场安装调试。艰苦的安装工作进行到年底,终于正式开通交付使用。

1990年5月,这一套设备通过了铁道部组织的万吨列车试验。试验证明,兰新人一炮打红。

令兰新鼓舞的是,他们的付出,使大秦线调度员指挥列车运行有了多功能、连续可靠的列车无线通信手段,大大方便了值班员、司机等列车工作人员之间的通信联络。对大秦铁路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行车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兰新厂在“保军转民”中凭自己的实力中标并拿下来的重大项目。这套设备于1990年9月20日通过了机电部通信司和大秦专项办主持的设计定型鉴定。鉴定书的评语是:“该成套设备功能多,技术难度大,具有国际八十年代初水平。国产化率达85%以上。在国内首次投入工程运营。”

1991年3月,被******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授予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特别奖证书和一等奖、奖牌、证书。这是兰新的光荣,也是甘肃电子工业的成就。

截至1991年,兰新除军工产品外,已形成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声音和电视信号电缆分配系统四大系列民品和部分小家电产品。

电子行业飞速发展,兰新虽然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科研生产一体化国营大型企业,但始终未能形成规模生产。军转民也慢了一步。自1991年省政府批准兰新为第一批“放开经营,配套改革”试点企业以来,兰新以新思路新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经过十几年的开拓进取,如今,兰新变成了瑞德摩尔大型企业集团。在兰州“东部经济带”商贸开发建设中,一个集休闲、购物、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瑞德摩尔新型城市光廊正在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凭借地缘优势及国家和外国投资商的帮助,发展非常快。东部和西部的差距不断扩大。1996年,中国学者钱津撰文指出:把棋子布到西部去。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好比下围棋,开始时在东部布子,待东部子已经布满的时候,应将力量转移到空白的西部地区。

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东进受阻,中国发展历程的转折迫在眉睫,西部崛起的契机提前到来。

当20世纪的背影渐渐隐去之时,好消息来了。****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1999年晚些时候,******总理在兰州会见美国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时透露了西部大开发的信息。

******总理奔走在甘、青、宁的山乡和企业作调查。他说,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东部沿海地区有了很大发展,现在有必要也有能力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