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十三):表演藝術
20803000000024

第24章 千年绝调重弹时(3)

西部文化结构的多民族特征,因其宗教信仰的不同,历史成因、社会背景及其行为方式也不尽一致,构成了盘根错结的复杂多端的文化生态景观,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驰骋想象的巨大空间,以此为背景的创作反过来折射出西部文化的神秘色彩。

《夏王悲歌》的艺术特征,除了剧本本身提供的坚实基础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外,音乐创作是决定其艺术特征最重要的因素。《夏王悲歌》鲜明的人物形象、尖锐的戏剧冲突、强烈的西部文化色彩,使全剧散发出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息。作曲家朱绍玉在深刻理解剧情及人物冲突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京剧《夏王悲歌》表现的是古代西部的历史故事,所以它应该有理由成为有独特性的西部京剧。在这一创作思想指导下,对该剧的音乐作了大胆的革新,将西北花儿、敦煌古曲、藏族、蒙族及秦腔等地方戏曲音乐,有机、适度地与京剧声腔融合在一起,交而不染,使其成为带有独特风格的京剧音乐。为此,朱绍玉首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幕间曲作为贯穿始终的主题旋律,深沉、古朴、优美、动听,运用通俗歌曲的演唱法,在重复中配以不同的歌词,起到了铺陈剧情、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

为了忠实而准确地体现元吴的悲剧性格,其主要唱腔采用了“变格”后的反二簧,为了改变传统反二簧以抒情、悲怨见长过于阴柔的特点,首先在花脸老生声腔基础上,吸收藏族宗教音乐创作而成,其次在乐队的演奏上予以强化,使反二簧由传统的悲怨变为刻画人物性格的悲壮、悲愤、悲凉的心态。各种本土音乐元素的“为我所用”,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唱腔旋律,而且使其唱腔旋律变得深沉古朴,苍劲激越,并从中透出一股弥漫时空的亘古忧伤,既像是久远的西部历史的回音,又分明是韵味十足的京腔。

《夏王悲歌》唱腔旋律的成功设计,为深层次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天地。正是以其为支撑和依托,著名京剧演员陈霖苍靠非凡的理解力和出色的演技十分准确而又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夏王不可一世的霸气、不甘屈从的傲气、不被最亲近的人理解的冷气、仰天长叹徒唤奈何的悲气。陈霖苍将这一切演绎得声情并茂,气韵充盈而悲怆。对夏王这个人物从形象气质到表演声腔等方面做了浓墨重彩的精心雕琢,确实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一个优秀的演员是一度、二度创作最终的实践者和完善者,没有优秀的演员,再精彩的创作思想都是难以实现的。《夏王悲歌》的幸运就在于包括剧作、表演、音乐、舞美在内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艺术创作合力。脸谱和服装设计也力求准确地传达人物的性格,用西夏文彩绘的服饰增强了历史真实感,为京剧艺术与西部地域和人文特色结合的本土化做出了有益探索。评论家郭建光认为:“它(《夏王悲歌》)的成功,不亚于当年人们争说一时的《曹操与杨修》……《夏王悲歌》以其艺术成就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都可以在京剧艺术的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西部京剧是一种更高的追求,就像京剧的京派、海派一样。多种流派的并存共荣,就是京剧艺术的繁荣昌盛。在当代,京剧不必为了某种毫无意义的忧虑而捆住了自己的手脚。从这个意义上讲,《夏王悲歌》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西部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正如康志勇在《〈夏王悲歌〉创作散记》中所说:“我们无论怎样来看待元吴,都肯定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进行审美。”今天,我们写的是西夏王李元吴,明天我们或许写的是一个小人物,但不管这个人物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他(或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都应该在置于西部文化的深层结构去展现,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我们早已进入西部文化的自觉时代,或许它们体现出不同于《夏王悲歌》的艺术风格和精神面貌,但它依然是西部京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京剧《夏王悲歌》获第五届“文化新剧目”奖和文华表演、音乐创作、灯光、服装设计等单项奖。曾在北京、上海、台湾等地进行过成功演出。

《夏王悲歌》对西部京剧是一声高吭的雄鸡一唱(郭建光语),自然还有二唱,三唱。到那时,我们或许能够从一大批西部京剧作品中,去探询西部京剧艺术如何去反映西部文化的深层内涵方面,找到它们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去读解并领略西部京剧独有的艺术之美。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甘肃省京剧团作为甘肃省的唯一一家京剧院团,任重而道远。

梅花朵朵报春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的艺术工作者立足现实,熔铸新我,为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十年是蒙昧压制科学的十年,本是艺术承传延续的一个周期,却被粗暴地阻断了,中国传统戏曲似乎已经走过了它的鼎盛与辉煌。所幸在****十年中度过童年时代的这一批演员,成为进入新时期以来复兴中华文化的承担者,他们是:

陈霖苍,生长于京剧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成为全国京剧行当最著名的架子花脸。曾先后主演过《霸王别姬》、《李逵探母》、《连环套》等几十出传统戏,其中不少传统戏已成为甘肃省京剧团的保留剧目。他还曾担纲主演过《八一风暴》、《南天柱》、《原野》、《骆驼祥子》等多台名闻剧坛的现代戏。

由他主演的《夏王悲歌》,被评论界誉为“西部京剧”,唱腔旋律悲怆激越,在第四届艺术节上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在北京演出时,首都专家由衷地盛赞他的唱腔:“雄风灌顶,阴柔到位。”在评奖时,陈霖苍以全票获得第1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年又获得“文化表演奖”的殊荣,成为我省二项大奖集于一身的唯一演员。正如陈霖苍本人所说:“梅花奖”是标杆,它使演员有追求的目标,但获奖不是目的。1998年,作为江苏省京剧院的特邀演员,陈霖苍在现代京剧《骆驼祥子》中成为扮演祥子的最佳人选。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京剧调演中他又一次不负众望,将观众所熟知的这一题材演得别开生面,生动有趣,倾倒了无数京剧爱好者。老舍之子舒乙看后“喜不能眠”,盛赞陈霖苍的表演为“真悲剧,活祥子”。该剧获得京剧艺术调演金奖,他本人再次以精湛的演技荣获第16届“梅花奖”。

周桦,女,汉族,1958年11月生,籍贯上海,国家一级演员,享受******特殊津贴,现任甘肃省兰州市豫剧团副团长,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周桦早年受教于豫剧教育家、国家一级编剧李战,后拜著名表演艺术家马金凤、陈素贞为师,主攻青衣、闺门旦、花旦。她先后主演过豫剧五大流派的代表剧目,能博采众家之长,又结合自小所受的江南民间艺术熏陶,兼容并蓄,形成了自己清亮、秀丽、委婉、细腻的演唱风格。1996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周桦曾先后主演过《大祭桩》、《穆桂英挂帅》、《花打朝》、《桃花庵》、《宇宙峰》、《秦雪梅吊孝》等豫剧精品。常香玉的高亢、马金凤的清脆、崔兰田的沉稳、阎立品的秀媚,她都能演唱得形神兼备,体现了善于把握豫剧名家唱腔特点的非凡才能。尤其是演出阎派代表作《秦雪梅吊孝》,真假嗓、哑嗓、哭音的交替使用,难度很大,但她唱来则如行云流水顿挫有致,念白如珠落银盘,诸般演唱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毫无滞碍。观众盛赞她是在用生命歌唱。

她曾先后在《魂系太阳河》、《日月图》等多部现代戏中担任主角。在现代豫剧《山月》中,周桦所饰演的山月能从人物的性格、情感、命运出发,多方面地吸收与借鉴其他艺术的精髓,将人物苦涩、悲愤的内心世界层次分明地表现出来,形成了从容舒展、细腻含蓄的表演风格。

窦凤琴,从小得秦腔名家父亲的真传,是我省秦腔正小旦行当最优秀的演员。曾先后主演过《秦香莲》、《斩秦英》、《游西湖》、《白蛇传》以及《朝阳沟》、《六斤县长》、《送货路上》、《白花曲》等十多部传统戏和现代戏。她以唱功见长,表演声情并茂,不加雕饰,颇有清水芙蓉之美。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基于对秦腔艺术本质“悲苦”的深刻理解,窦凤琴在塑造角色时能够深入把握人物心理深层的细微变化,以此规定和调整唱腔的形式、强度,抒情时如行云流水千迴百转,愤怒时如浪起三叠酣畅奔放。刚柔相济、含蓄细腻的整体表演风格,加上她高亢明亮、圆润清醇的演唱,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对于“梅花奖”,窦凤琴以激动过后复归平淡的口吻说:“那只能代表过去,我想超越自己,再多塑造几个鲜明的舞台妇女形象”。

康爱石,1984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国家一级演员,甘肃省话剧团副团长。康爱石有着公认的驾驭和表达语言的超凡能力,他的台词在今日国内话剧界数一数二。由他主演的话剧《马背菩提》获******“五个一”工程奖。在话剧《******在江西》中,他以四川方言和精湛的表演塑造了身处逆境中的伟人形象。在话剧《兰州人家》中,他饰演的李大,集中体现了西北汉子倔犟、爽朗、质朴、善良的性格特征。康爱石在塑造李大这一人物形象时,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对情感的控制,从神态、声音到对每个细节的表演,充分显示了一个梅花奖演员高超的表演才能。

雷通霞,女,汉族,生于1966年12月,甘肃省陇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六届戏剧梅花奖得主,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2003年3月被评为甘肃省文联第二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从事戏曲表演工作以来,她主演的代表剧目有:《失子惊疯》、《打神告庙》(饰敫桂英)、《谢瑶环》、《铡美案》(饰秦香莲)、《游西湖》、《五典坡》、《卧虎令》、《回荆州》、《窦娥冤》、《闯宫抱斗》等。她演的《失子惊疯》,既有京剧的端庄、规范的资容和身段,又有陇剧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在大型现代陇剧《石龙湾》中饰演女主角张彩螺,该角色在运用传统戏曲技巧表现人物心理和塑造现代人物形象方面颇具功力,戏剧界专家称赞她的“唱腔声情并茂,刚柔兼济,优美动听;表演洒脱准确,富有激情,善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是一位极其难得,前途不可限量的表演艺术人才”。

朱衡,1957年生,国家一级演员,2002年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现任甘肃省话剧院副院长。

在朱衡的艺术生涯中,有几点颇引人注目,一是曾在兰州市京剧团当过十余年的京剧演员,演过《红灯记》的王连举、《沙家浜》的刁德一、《平原作战》的何小顺、《磐石湾》的裘二能、《南天柱》的余汉谋等角色;二是1981年调入甘肃省话剧团后,曾在三十多部话剧中担任主角。如《红鼻子》的周成全、《岳飞》的赵构、《魔方》的中医大夫、《没毛的狗》的郑正秀、《马背菩提》的铁木耳、《风雨历程》和《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三是演戏之外兼做导演,曾导演过《马背菩提》、《兰州老街》等剧目,先后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和表演奖。

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使他形成了形体灵活、语言清淅、节奏明快、可塑性强的表演特点。在获得曹禺戏剧奖的方言话剧《兰州老街》中,他扮演主人公张素园,对这一角色的定位和阐释是“身着破旧的灰布长衫,长发蓬松,胡须凌乱,语言平缓迟疑,目光恍惚犹豫,在那灰暗的时代氛围中,不甘堕落地堕落着,清清醒醒犯糊涂”。朱衡以松弛、自然、冲淡、平和的表演,把张素园的正直、敏感、痛苦、无奈、尴尬、谨慎、恼怒、反思和良知刻画得细致入微,赋予这个人物巨大的张力,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间。

边肖,1971年生,甘肃省陇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21届“梅花奖”演员。边肖先后主演了《祭灵》、《杀庙》、《打镇台》、《百花公主》、《薛刚反朝》等戏。他的演唱,发声科学,唱腔饱满,既有秦腔的豪情激越,又具有陇剧的委婉缠绵。表演功底扎实,富于激情,潇洒灵动,善于塑造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在第二届秦腔艺术节上,他在《敦煌魂》中饰演赵行德,给观众和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3年年底,他在北京举办了折子戏专场,演出了秦腔《白逼宫》,陇剧《坐楼杀惜》、《苏武牧羊》,三出不同风格的折子戏,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自己全面的才华和功力。在陇剧现代戏《黄花情》中,他因成功地塑造了剧中男主角张威而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表演奖;参加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的大型古典陇剧《敦煌魂》,他塑造的男主角赵行德获表演一等奖和甘肃省人才艺术“银飞天奖”。

当然,上述“梅花奖”得主,仅仅是兰州舞台艺术人才的杰出代表。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积极创造条件,频繁地举办各种文艺调演活动,为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两次秦腔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使兰州在西北擎起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中国戏剧家协会把兰州市作为秦腔艺术节的常设举办地,并命名兰州市为中国秦腔发展基地。于此同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喜收“秦腔花脸王”张兰秦为徒。张兰秦是兰州市秦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西北秦腔迷都知道张兰秦有一副亮嗓子好架口。在拜师仪式上,尚长荣对张兰秦殷殷期望:“做平常人,演不平常的戏,师生拧成一股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

这也是对一切献身艺术的文艺工作者的期望和寄语。

走向精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