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五):革命星火
20803100000009

第9章 皖江会馆硝烟弥漫(3)

1927年,******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局部失败。6月21日,******与冯玉祥正式合流,冯部国民军控制下的兰州地区在新的革命高潮刚刚兴起之后形势急剧逆转,兰州特支成员胡廷珍、王孝锡、马凌山、保至善离开兰州。汪精卫集团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冯玉祥勒令甘肃各级党部及民众团体一律停止活动,所有“共产党分子”一律退出原政治组织,愿脱离共产党参加国民党者仍需严加监视。反动派成立“清党委员会”,实行“清党”反共,由“清党委员会”开出黑名单,督署军法处带领军警四处逮捕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兰州地区一时间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兰州特支的重要领导人,保至善、王孝锡、胡廷珍被捕,并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

保至善,字东廷,1902年生于甘肃省崇信县。1924年,保至善赴西安,考入国立西北大学,上学期间,他受共产党员和进步老师的影响,经常阅读进步刊物,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6年,保至善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保至善与王孝锡、胡廷珍、马凌山4人以“西北政治委员会特派甘肃省党部党务委员”的身份,到兰州整顿党务,得到冯玉祥的采纳。在征得了国民联军驻甘总司令刘郁芬的同意后,他们改组了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保至善任国民党省党部农工部部长,此后,便深入工厂农村,宣传革命思想,筹办农会。蒋冯合流后,保至善等共产党员离兰,1927年7月,保至善由武汉返甘途中在西安被捕,1928年在押解往洛阳后被国民党杀害。他的战友和同学王孝锡得知保至善牺牲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写下了《吊战友》一诗:

一缕清风半轮月,

深山幽处暗举哀。

回忆往事肠欲断,

追荐唯有眼中血。

王孝锡,字遂五,甘肃省宁县太昌镇西壕人,生于1903年2月18日。五四运动爆发后,性格开朗、思想活跃的王孝锡深受鼓舞,在平凉省立第二中学就读的他,在同学中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赞同科学与民主,带领学生反对学校的陈规陋习。1924年3月,他在西安考入国立西北大学,接触了更多优秀的教师及在校教学的共产党员,从此开始了他自觉地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生涯。“五卅惨案”发生后,王孝锡勇敢地带领同学走出校门,举行示威游行,散发传单。上世纪20年代的甘肃宁县农村还十分落后,王孝锡利用假期回乡之际,在太昌镇向群众演讲,或者走乡串户向邻里介绍国内外大事,宣传新思想及革命的道理,他还开导大家移风易俗,动员男子剪发,女子放足,并拿出他搜集的照片,开阔群众的眼界。在他的家乡,他成立了青年社,发展社员30多名。1926年,王孝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他与保至善等4位共产党人以“西北政治委员会特派甘肃省党部党务委员”的身份到达兰州。

他们到兰州后,首先整顿了国民党甘肃省党部,王孝锡任青年部部长,同时,又建立了****兰州特别支部,王孝锡任组织委员。之后,王孝锡在兰州组织和领导了青年运动。1927年4月,兰州青年社成立,他任社长。他通过青年社和各校的学生会积极活动,使兰州的一大批革命青年,包括大量的青年妇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等20位同志在北京遇难,举国震惊,王孝锡组织各界人士在兰州东教场召开大规模的追悼会。******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清党”。冯玉祥“礼送”共产党员出国民军,王孝锡离开兰州。不久,根据党的指示,王孝锡回甘肃宁县老家就地开展工作。在他的家乡,王孝锡又领导当地革命者开展了深入细致的革命工作,并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研究。1928年,他参与领导了****陕西党组织发动的旬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在甘肃宁县一带继续组织开展武装斗争。他慷慨激昂地说:“任何力量不能移我的心,任何力量不堪动我之情;我的主义驱使我不能一刻停留,我的责任策励我不能一刻安寝,一腔热血要浇遍地球西东。”

1928年11月26日,王孝锡被捕。被捕时,许多乡亲前来送别,王孝锡从容不迫地在一家面店的墙上,挥笔疾书:

慷慨歌太平,

从容作楚囚;

宝刀逞一快,

何惜少年头。

王孝锡被捕后,被解送兰州,他在狱中身受重刑,却始终坚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12月30日,王孝锡在兰州安定门外萧家坪城隍行宫庙前英勇就义。刑前,他在刑车上高呼“共产党精神不死”、“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惊恐万状的敌人用刀背砍他的肩膀,又用毛巾堵塞他的嘴。王孝锡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

胡廷珍,字玉芝,甘肃省临夏城关镇人,1902年出生。1919年,胡廷珍考入兰州政法学校,在校期间,因为参与要求当局补发和恢复助学金的政法学潮被学校无理开除。之后,他赴北京求学。在北京朝阳大学求学期间,他与甘肃旅京学生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1924年,他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假期回兰后,他积极联络进步青年,向他们宣讲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共产党人为人民解放斗争到底的决心,许多青年在他的感召下进入了革命的队伍,有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3月18日,胡延珍在北京积极参加了为反对卖国军阀政府和抗议帝国主义侵略的游行请愿活动,活动遭到段祺瑞政府的血腥镇压,酿成“三·一八”惨案。胡廷珍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同志,抢救伤员,在死难烈士追悼会上义愤填膺地痛斥反动派的罪恶,鼓励大家化悲痛为力量,坚持斗争。1926年,党派胡廷珍到广州参加国民政府工作,并在******同志的领导下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同年底,党又派他到西安国民联军政治部工作。1927年,胡廷珍和王孝锡等4人以特派员身份到兰州,整顿国民党甘肃省党部,胡廷珍任工商部部长,负责工会工作。在紧接着成立的****兰州特别支部中,胡廷珍任书记,与保至善、王孝锡等同志在兰州做了大量工作,期间还多次回临夏开展工作。1927年6月,冯玉祥开始“清党”,胡廷珍被通缉“严拿”,胡廷珍依然秘密开展斗争,秘密串联,准备发动起义。反动派严加通缉,胡廷珍无法在甘肃存身,遂前往新疆,准备反戈一击。1932年春,胡廷珍在新疆遭反动派杀害,时年31岁。

纵有垂天翼,难脱今夜险。祈苍天!何不行方便,命神童,驶慈云,驾慧船,搬我直到日月边。一夕风波路三千,把家园骨肉,齐抛闪。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望爹娘,休把儿挂念,养玉体,度残年,尚有一兄三弟,足供欢颜。儿去也,莫牵连!

——1928年12月29日王孝锡牺牲前给父母遗诗

披荆斩棘奋然行

黑暗中前行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更加尖锐,中国社会布满干柴,新的革命高潮随时都会到来。

“四·一二”、“七·一五”******汪精卫集团的叛变后,举国上下黑云笼罩。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统一战线完全破裂。在反革命高压下,中国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革命力量受到了极大摧残,革命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共产党员大批被捕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仅大江南北,被屠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竟达三十余万人。

在兰州,****兰州特别支部遭受严重破坏,特支领导人保至善、王孝锡、胡廷珍被反动派杀害后,党在兰州地区的活动一度处于停顿状态。1929年夏秋,甘肃省又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58个县大灾,230万人死亡,其中140万人死于饥饿,60万人死于疫病,30万人死于匪祸,“树皮草根食尽”。加之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广大甘肃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就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力挽狂澜的“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全国处于低潮的革命形势为之一变。

八七会议后,****陕西省委也召开了重要会议,传达了中央八七会议的精神,指出党必须到军队中去,掌握武装力量,组织兵变,并要建立独立的革命武装。自此,****陕西省委派出大批共产党员前往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兵运工作,并先后发动和领导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等武装起义。1929年6月,****陕西省委派******、谢子长等一批共产党员先后打入驻陕甘的孙蔚如、邓宝珊等部,并利用国民党宁夏骑兵四师八旅十五团团长王子元的关系在兰州、靖远一带开展了大规模的兵运工作,带动了兰州地区党的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兰州的地下党开始不断发展和壮大。他们面对反动派的大屠杀,没有被吓倒,而是擦干净身上的血迹,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共产党员常黎夫、蒋瑞青、吴景鳌3人在兰州建立了党小组。1932年3月,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在党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兰州特别支部,负责兰州地区党的地下工作。自此,在刚刚经历了黑暗风暴的兰州,不屈不挠的兰州的革命者又有了自己的组织,处于低潮的兰州革命运动出现了转机。

在****兰州支部的宣传鼓动下,1932年11月,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省立兰州一中、女师、工校、农校等7所中等以上学校的青年教师组成联合会,推选代表到甘肃省财政厅交涉,强烈要求补发拖欠教师的工资。1000多名青年学生****,声援教师的罢教索薪斗争。****学生游行示威,并冲入省财政厅厅长谭克敏住宅,捣毁室内陈设,又到省政府请愿,迫使邵力子(1931年******委派出任的甘肃省政府主席)宣布撤销谭克敏的职务,省财政厅立刻如数补发拖欠教职员工的薪金,罢教索薪斗争取得了胜利。这次斗争的胜利,鼓舞了进步人士的士气,使一度黑云压城的兰州欢欣鼓舞,轰轰烈烈的新的一页斗争史又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