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人物卷
20816800000027

第27章 立传人物(5)

郭中藩(1915~1989),号喝涛,字屏丞,又号屏之,武威市城关镇共和街人。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是武威一位卓有造诣的民间书画家、收藏家和鉴赏家。出身贫寒,从小就喜欢金石书画,幼时受教于大井巷李春亭处,后为生计所迫,辍学回家,以卖凉面为生,白天经营生意、晨昏习字读书。他所卖的凉面成为武威城里的名优小吃,“郭凉面”的名声妇孺皆知。其书法功底,最早得益于凉州怪杰杨成绪之子杨联璧。当时杨联璧在东小井巷设馆授徒,中藩得暇常去求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又广交书画界名家高手,如李钟岳、赵兰亭、权爱棠、权景酞、赵延森、张少侯、范振绪等人,相互交流切磋,长进很大。民国30年(1941),张大千来武威与中藩有过交往,曾有数幅作品相赠。次年,于右任来武威,手书一联赠中藩,其文曰:“观其为文,不随时趣,与之定事,大有古风”。

郭中藩的书法风格,是从欧体和魏碑入手,兼融颜柳,墨酣笔饱,神清骨俊,气韵生动。擅长行书和草书,尤其是草书,既矫健飘逸又沉着老练。国画亦不逊色,早年擅长人物,晚年兼攻山水,用笔苍润、浑厚,追求自然朴拙含蓄之美。只要有人慕名前去求字索画,有求必应,挥毫立就。对一些前来求教的年轻人,尽心竭力给予指点扶持,培养了很多书画界后起之秀。

郭中藩还是一位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搜集收藏了不少名人书画和玉器、碑帖、印章、古琴等珍贵文物。70年代初,他慨然将唐垂拱三年石造像、宋瓷观音、战国虎符、唐咸亨三年白云琴,元、明、清瓷器等共约百余件文物捐赠给了武威地区博物馆。

郝竞

郝竞(1917~1991),古浪县土门镇和乐村人,自幼家境贫寒。1935年8月在阿干镇煤矿由****地下党组织指引到陕西双十铺参加革命队伍,先后在红25军73师、15军骑兵团、八路军129师骑兵团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郑州新乡公安段副段长,汉江、长安公安所协理员、副所长,西北军区公安政治部保卫科科长,西北地质局供应处副处长,甘肃省储备物资管理局副局长等职务。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郝竞先后参加战斗800多次,负伤11次,为甲组一等残废。他一次次以顽强毅力战胜伤病,继续投入战斗,不怕艰苦,不畏牺牲,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为革命多次荣立战功。1944年冀鲁豫军区四军分区授予甲等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人民功臣”称号,颁发人民功臣勋章一枚;解放西北纪念勋章一枚;中国军政委员颁发解放华中、华南纪念勋章一枚;华北军政委员会颁发解放华北纪念勋章一枚。所写回忆录《练好本领上前线》收《星火燎原》一书。1952年从军队转到地方工作。坚持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政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发展地质和储备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1991年12月29日病逝于兰州,终年76岁。

申晋侯

申晋侯(1918~1947),字典午,又名雨天,古浪县古丰乡樊家崖头人。民国14年(1925)入龙山镇完全小学读书,民国21年(1932)就读于武威中学。在校期间博学强记,刻苦攻读,为人忠厚,持着老成,思想活跃,善交朋友。民国24年(1935)在共产党员李德铭、张春申倡导下,和段源等一批进步同学,在武威成立“钦文读书会”,以辩论会、评论会、读书心得报告会、娱乐晚会、郊外踏青、进行农村调查等活动形式,引导青年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探求革命真理,先后发展会员30多人。还创办进步刊物《钦文月刊》,发行到全省各地中等以上学校。1936年,由李振华(武威六坝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离开武威,奔赴延安。途经西安时,被党组织安排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进训练班学习。而后又在地委宣传部工作,并担任抗联宣传部长、抗联主任等职务。1937年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7个月,之后又赴哈尔滨、青海、西安等地进行党的地下活动。“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他在西安参加了丁玲率领的战地服务团,前往晋察冀抗日前线,战斗了9年时间,先后在雁北分区文联任主任,《晋绥报》《晋察冀报》任记者。1946年冬随军去前线采访,在河北完县城北误踏地雷受伤,于1947年春逝世于白求恩医院,遗体安葬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边,并立有墓碑。

谢怀琅

谢怀琅(1919~1960),字良玉,化名陈坷,两足跛,民勤县大坝乡人。天资聪慧,性格倔强。民国27年(1938),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威青云中学。民国31年(1942)秋,上高中时,和民勤旅凉同学创办《时事评论》《学习生活》刊物,提出“联络青年、研究学术、改造社会、造福人群”的奋斗目标。民国33年(1944)夏,考入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因家境困难,休学一年,在民勤中学一边教书,一边进行社会调查,深入了解社会现状,为实现“改造社会、造福人群”的目标,充实自已。民国35年(1946)秋复学,适逢抗日战争胜利,北师大撤退到西北师院的大部分教师和部分学生返回北京。怀琅随之转入北师大中文系。途经解放区,所见所闻使他大开眼界,耳目一新。从此,他坚信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北师大,他参加了1946年12月26日的北京学生反美示威游行,投身于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要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运动,站在民主运动第一线,开始向共产主义者转变。他在进步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被选为北师大国文系学生会会长,北师大学生会主席。1948年,由丁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北师大党支部委员。期间,对敌斗争坚定,积极领导学运,为党做了大量工作。1948年8月18日晚,北京全市戒严,搜捕共产党。谢怀琅和安佑天等人经北京火车站警察所长马中清的精心安排和掩护,离开北京,通过封锁线,进入华北解放区。后在良乡市委干训班学习,任支部宣传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怀琅先后任北京市十二区工委宣传委员,****北京市十二区委宣传部长兼共青团工委书记。1950年6月,调北京市委,先后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干事、文化部干事、卫生体育部干事等职。1959年,调北京市中医学校(北京中医学院前身)任党委书记、副校长。1960年5月1日,因病逝世,年仅41岁。

王曰咸

王曰咸(1920~1960),字泽山,又名王平明,民勤县双茨科乡红中村人。民国34年(1945)6月于肃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民勤中学任教一年,兰州气象局测绘所任执事一年。民国36年(1947)考入西北师范学院。求学期间,和同乡同学张邦杰等一道创办了《塞上春秋》刊物,痛斥贪官污吏丑恶行径。1949年7月,由壬呜和、陈宾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民勤县第一批****党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民勤县委秘书、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54年担任****民勤县委副书记。解放初期,积极投身于清匪、肃特、反霸斗争,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地主恶霸,镇压反革命;教育农民组织互助组、变工队,进行生产自救。积极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为革命辛勤奔波。合作化时期,蹲点带面,深入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组建高级农业合作社,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他领导组建的羊路高级农业合作社是民勤县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对推动民勤县农业合作化运动起了示范作用。民勤风沙肆虐,为患农田庄园,他步行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到现场勘察,带领群众防风治沙,植树造林、总结群众中插风墙、置沙障、埋沙丘的治沙经验,在全县大力推广;积极参加兴修水利工程,无论是修小型水库,还是改渠、打士井、挖涝池,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号召群众选育良种,推广高产小麦“兰州红”

,号召开展“锨翻地”、“取黑土”、“挖漏沙”、“熬盐碱”等土壤改良活动,推广施用化肥,合理密植,使全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1958年1月,“反右”斗争中,王曰咸被错定为“****分子”、“反革命分子”,蒙受冤屈,开除公职,开除党籍,送夹边沟农场劳动教养。1960年3月25日,因受迫害,病死于夹边沟农场。1978年6月,摘取“****分子”帽子。1979年3月28日,****民勤县委再次对王曰咸问题进行了落实,认定原定“****分子”、“反革命分子”属于错划,给予改正平反,恢复其政治名誉及党籍。

杨得霖

杨得霖(1921~1980),民勤县三雷乡人,民勤著名西医。16岁毕业于北街完小,17岁被抓丁入童子军,曾在后方医院当看守。民国30年(1941)入西安军医速成班学习,毕业后随军在陕西、河北、北平市从医。北平和平解放后遣返故里。1950年被吸收为县人民卫生院医士。之后,曾在区卫生所、县卫生防疫站、县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历任县医院副院长、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1957年晋升医师职称。1980年因心脏病猝逝,终年60岁。

杨得霖医疗技术全面,以外科见长。其肠、胃、胆囊等腹部手术,广为病家称道,在发展民勤医疗卫生事业方面贡献很大。1952年创办第四区卫生所;1956年深入农村组织联合诊所,保健站(室);1959年创办县卫生学校;1965年组织农村卫生员训练班并亲自任教,培养初级卫生人员近百名。在县医院任职期间,为医院各方面的建设呕心沥血,政绩突出。他医德医风良好,平易近人,态度和蔼,为人们赞许。

卓福山

卓福山(1922~1978),男,藏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原籍青海省互助县城关镇红嘴村,童年因生活贫困随父流浪,定居于今天祝县华藏寺镇红大村,受雇于当地富户放牧。农业合作化后,曾任农业合作社主任、贫口驿大队队长、红大大队党支部书记兼任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岔口驿公社党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委员、****天祝县委委员、武威地区贫下中农协会副主任、甘肃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他带领大队80多户农民,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成库容量2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一座,修筑卵石砌水渠12.5公里,盘山引水渠道4公里,毛渠13条,修水平梯田700多亩,使120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并铺压砂田51亩,栽植青杨近20万株,到1970年粮食亩产和总产均比1963年增加3倍以上,大畜增长50%,小畜增长40%,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他一生正直无私,廉洁奉公,经常带头参加集体劳动,时时为集体操劳,处处为群众着想,群众有困难他尽力帮助解决,自己家庭困难却从不向集体伸手。患病后仍然坚持工作,坚持参加集体劳动,与群众同甘共苦,直到与世长辞。曾多次被评为县、地区、省级劳动模范,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农业学大寨标兵。1965年和1969年先后两次作为少数民族的先进个人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程得英

程得英(1922~1956),字子俊,民勤县中渠乡人。自幼才智过人,聪慧好学。民国31年(1942)考入中央政治大学经济系。民国36年(1947)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参加应届大学生高等文官考试及格,走上仕途。先为江苏衡州税务局高级税务员(因故未赴任),后经同乡介绍任南京市政府财政局高级主任科员。不久又调为下关码头财政管理站站长。同年底,经考试院铨叙部部长田炯锦(甘肃人)推荐,任铨叙部出纳科科长(处级)。在南京期间,曾联合甘肃在南京同乡,创办《陇锋》杂志,对推动甘肃经济建设,抨击甘肃贪官污吏,产生了一定影响。民国37年(1948),铨叙部随南京国民党政府迁往广州,他负责发遣散费。广州解放前夕,国民党大批官员逃往台湾,他弃暗投明,毅然与国民党分道扬镰,回归家乡。

1949年9月,民勤解放,他主动向人民政府报到,被分配到民勤中学担任高中数学教员。他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教学认真负责,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1951年,调往西安民大学习半年。学习成绩优异,组织上曾提出留西安工作,他坚决要求回民勤中学任教。1953年,负责民勤中学基本建设工作(当时基建工程在民勤还是初创),绘图、设计、规划、施工均合乎建筑要求,得到上级基建部门好评。与此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指导建成了“三干会”礼堂和群众剧场两座比较大型的建筑。还为许多乡镇、机关、商店做过设计,为民勤50年代初期的工程建设做出贡献,深得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赞誉。1953年春,他由学校派往兰州办理学校基建事宜,在省教育厅的资助下,引进一台1.7千瓦的小型发电机和全套扩音设备,使交通不便、文化生活贫乏的县城听到了广播,使学校师生、机关职工及时听到了党中央的声音。1955年12月,机关内部开展“肃反”运动。由于他不能忍受长时期批斗的折磨,遂于1956年1月20日夜,自缢身亡。1980年春,有关部门对他的冤案进行了复查,予以平反昭雪。

张邦杰

张邦杰(1922~1966),原籍民勤县薛百乡双楼村,后迁往昌宁乡永安村。其父张南溪,是位有名的中医。邦杰天资过人,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4岁即开始识字背诗文。时人称他为“神童”。民国31年(1942)秋,考入武威青云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一年后,转入西北师院中文系。没过多久,又投考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兽医系。学习期间,与同乡组织了“民勤旅兰同学会”,创办《塞上春秋》,针贬时弊,锋芒所向,对民勤当时社会黑暗面揭露甚多。1946年至1947年,民勤遭受大旱灾,他除在刊物上刊登《自古未有的大旱灾》如实报道外,并以民勤旅兰同学会理事长的名义,向当时国民党甘肃省政府递交《本会面陈郭(寄峤)主席兴举民勤县政意见书》。提出“赈济灾区,兴修水利,革除时弊”等正确意见。陈述了“家乡遭灾,哀鸿遍野,赤地百里”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