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人物卷
20816800000006

第6章 历代职官传略(5)

1251年,阔端卒于西凉府,享年46岁,葬于皇城滩牧马城(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他任西凉王近十年。期间乃马真摄政四年,定宗贵由汗在位三年,贵由死后,乃马真又称制二年。1251年六月,拖雷的长子蒙哥即帝位,是为宪宗,大汗位由窝阔台(成吉思汗的三子)系转移至拖雷(成吉思汗的四子)系。阔端生五子:长子灭里吉歹,次子蒙哥都,三子只必帖木儿,四子帖必烈,五子曲烈鲁。

宋晟

宋晟(?~1407),字景阳,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父亲宋朝用,兄宋国兴,都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渡江

,官至元帅。攻集庆时,其兄阵亡,由宋晟袭其职。接着,其父退休,宋晟又袭父职。迁都指挥同知,先后镇守江西、大同、陕西。洪武十二年(1379),触犯法律,降职为凉州卫指挥使。十七年(1384)五月,征讨叛军,活捉了也先帖木儿、吴把都刺赤,俘获一万八千人,送首领至京师,其部众除留一千人扩充了自己的队伍,其余都放还回家。迁晟都指挥,进右军都督佥事,仍镇守凉州。

洪武二十四年(1391),任总兵官,与都督刘真征讨哈梅里。晟叫将士多带口粮,加快行军,夜晚至城下。天刚亮,金鼓声震地,全城惊恐,遂夺取城池。捉了王子列儿怯帖木儿及国公以下三十余人,收其辎重以归。从此番戎不再侵犯内地,他的兵威在西域影响很大。二十五年(1392),调中军都督佥事。

洪武二十八年(1395)六月离开凉州。三十一年(1398)出镇开平,随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出塞。建文元年(1399),仍镇守凉州。

永乐元年(1403),成祖即位,宋晟进京朝见,进晟后军左都督,拜平羌将军,遣还凉州。永乐三年(1405),宋晟招降了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等部落五千人,获马、驼、牛、羊万余。

封晟西宁侯。明成祖给把都帖木儿赐名吴允诚,在凉州落户。吴允诚及其子孙为明王朝建树了重大功勋。

宋晟四次镇守凉州,前后二十余年,威信著河西。至晚年,还让他经营河西牧地。永乐五年(1407)七月卒。(《明史·宋晟传》)

孙思克

孙思克(?~1700),字荩臣,汉军正白旗人。父亲孙得功,明代游击,清兵入关后,投降了努尔哈赤。思克是得功的次子。初授王府护卫。顺治八年(1651),授刑部理事官。后从军,转战有功。康熙二年(1663),升甘肃总兵,驻守凉州。

康熙五年(1666),厄鲁特蒙古迁至大草滩(今甘肃山丹大马营一带)放牧。思克给他们另行安排牧地,他们不接受,在定羌庙发生了战争,厄鲁特败走,扬言他们将分道入边为寇。思克与甘肃提督张勇上疏请用兵征讨。朝廷认为不可轻易点燃战火,只能严防边境,抚恤番人。

思克同张勇率军民修筑边墙,从民乐扁都口开始,西至嘉峪关为止。思克详细察看南山各险要隘口,分兵防守,严肃军纪,精兵简政,保境安民。山陕总督卢祟峻上报朝廷,加思克右都督。

康熙十三年(1674),陕西提督******据平凉叛应吴三桂,临洮、巩昌(今甘肃陇西)都响应,兰州亦失陷。总督哈占调孙思克救援。思克率兵由凉州出发,经阿坝、红水(今属甘肃景泰)、芦塘至索桥,结筏子渡黄河,攻克了靖远,夺取了附近的诸城堡。厄鲁特墨尔根台吉乘机毁了关隘,入边侵略,思克的副将陈达战死,他乃留参将刘选胜等守靖远,自己率师回凉州。墨尔根台吉亦撤退。高台县黄番又入边寇掠,攻围暖泉、顺德诸堡。思克率兵赴甘州,黄番已逃走,他又向东渡黄河,与张勇会师。他上疏说,自己所率的军队由草地往来行军极辛苦,请加犒赏,清圣祖特准许。思克和张勇围巩昌。这时大将军贝勒洞鄂把秦州攻不下来,吴三桂从四川派兵到秦州,在南山扎营,势力正强大。洞鄂叫孙思克率二千人从巩昌支援秦州,思克在秦州西面屯扎,与吴三桂兵相持。******的将领陈万策等向孙思克投降,巴三纲逃走,遂攻克了秦州。南山上的敌军溃窜,孙思克与将军佛尼培等追击,在阎关打败了敌人,收复了礼县;在西和又打败了敌人,夺城门而入,斩了吴三桂所置的官吏;清水、伏羌(今甘肃甘谷)等县亦相继收复。孙思克率兵回巩昌,派陈万策等进城说服了******的将领陈可等,以巩昌十七州县投降,河东始平定。接着,集中兵力攻平凉。孙思克率兵至静宁,击败了******的将领李国栋,收复了静宁城。然后进军华亭,******的将领高鼎率士兵迎降。

思克至平凉,与贝勒洞鄂会师。城内******兵出战,思克徒步指挥部队应战,又在南山交战,城北交战,八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又在南郭外打败了敌人。然后进攻泾州白起寨,思克引兵先登,攻克了白起寨,抓获了******将李茂。又在甲子峪、马营子、麻布岭节节败退了敌人。康熙十五年(1676),图海代替了洞鄂的职务,至城北虎山墩看地形,侦察通往固原的道路。敌人的一万多伏兵突起,思克立即反击,追了十多里路,自己也受了伤。******请求投降,孙思克返回凉州。诏书表彰思克的战功,升为凉州提督,授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思克上疏称谢说:“虎山墩之战,敌人砍了我的右臂,伤了筋骨,今已致残,请求解任回故里。”清圣祖不允许,降旨慰留。康熙十六年(1677),以功进思克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噶尔丹作乱,诸蒙古入边侵扰,思克与张勇派兵驱逐出境。

康熙十八年(1679),清圣祖命令图海率甘肃诸军下四川,分四路进兵。命孙思克与将军毕力克图出略阳。适逢京师地震,诏命内外大臣对进军四川的计划各抒己见。思克主张暂缓进兵,到明春再考虑。清圣祖派学士拉隆礼到凉州指责孙思克,思克认罪。思克奉命与毕力克图率师攻阶州(今甘肃武都县),收复了文县、成县、沔县等地,诏命思克仍回凉州。不久经总督哈占奏请,思克移驻庄浪(今甘肃永登县);康熙二十二年(1683),追论思克十八年“请缓师”罪,免去了凉州提督,夺了世职,仍留总兵职务。二十三年(1684),又授思克甘肃提督。

康熙二十九年(1690),学士达瑚、郎中桑格出使西域归来。至嘉峪关外,为西海阿奇罗卜藏所劫持。孙思克派游击朱应详前往交涉,达瑚等才得返回。思克又遣副将潘育龙、游击韩成率师讨伐,阿奇罗卜藏败走。

康熙三十年(1691),孙思克上疏说,噶尔丹和他的侄儿策妄阿喇布坦虽在河套,但他们如侵掠西海(即青海湖),必经嘉峪关外。驻守嘉峪关的副将威望不高,兵不满千,不能控制和防御这个重要关口。请在嘉峪关设一名总兵,配兵三千,以加强防守。三十一年(1692),加太子少保,予世职,拜为喇布勒哈番。上疏请求退休,仍诏命慰留。加思克振武将军。

康熙三十二年(1693),噶尔丹作乱,以郎岱率禁旅驻宁夏,以孙思克为参赞。三十五年(1696),清圣祖亲征噶尔丹,思克率师从征有功,诏命嘉奖。又命思克驻肃州,监视噶尔丹的踪迹。三十七年(1698),以功加思克拖沙喇哈番。

康熙三十九年(1700),以病请休息,遣医诊治,仍命留任养病。不久,卒,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武”。思克镇守河西边防三十八年,灵柩从甘州至潼关,沿途军民号泣相送。至京师,清圣祖命皇长子允﨟亲临祭奠。进世职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清史稿·孙思克传》)

杜振宜

杜振宜(?~1735),字自牧,江南江都(今江苏省江都县)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镇番卫改为镇番县(今甘肃民勤县),杜振宜为第一任知县。他为官清正廉明,爱护百姓。重农耕,兴水利,继教纺织,提倡儒业。制定水利章程尤其详善。在发展农业,改善民众生活方面,贡献甚大。大约在雍正六年(1728),代理张掖知县。后因受人牵连被免职,返居镇番,两袖清风,布衣蔬食,无亲眷,无子女,无一文钱积蓄,只身度过了晚年的清贫岁月。雍正十三年(1735)病卒,镇番士民卜地葬于东郊,建杜公祠,百余年香火不断。

镇番民间流传一首《九月祭灵》的歌谣,反映了人民对这位清官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歌词如下:

十三年,灾星降,杜公一梦还故乡。

秋日风,秋日雨,秋雨恰来二十五。

八月大,九月小,烧纸人儿遍荒郊。

祠堂前,腊盘多,供果累累有几车。

祭酒流,如潮翻,六十年心血换者来。

(道光《镇番县志》)

欧阳永

欧阳永(生卒年不详),广西马平(今广西柳州)人,清乾隆七年(1742)曾被清廷授予武威县知县之职。乾隆十年(1745)因政绩卓著而升任凉州知府。他为官清正,爱士恤民,精勤理政,忠于职守,在武威实行了许多惠政,受到民众的称赞和拥戴。后来他调任平凉知府,据说在他离开凉州时,凉州士民攀辕流涕,依依不舍,送行的人络绎数十里。

他任武威县知县不久,在武威城北的永昌堡(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创设了北溟书院;任凉州知府期间,带头捐献俸银增修了凉州府考院。关心黎民百姓的生计和疾苦,曾在凉州府各乡村设立社仓,动员有余粮的人家捐粮入仓,以备荒年放赈;通令当时凉州府下辖的五个县设置留养所,收容救助流浪在外的穷苦百姓。整顿武威一带的乡俗和民风,这是他在凉州知府任上所办的一件最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情。当时凉州百姓普遍比较贫穷,但奢侈之风却极盛。丧葬嫁娶,礼宾待客,都互相攀比,大肆铺张,严重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他经过调查,发现百姓之所以贫穷,原因之一就是“俗尚奢侈,不知节俭。”针对这种不良风气,欧阳永大力进行了整顿。他摆事实,讲道理,向百姓宣传奢侈浪费的危害,劝人们躬行节俭,并制订了《敦节俭条约》。条约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丧葬之费用宜节。要求:“凡中产以下、勿得破产殡葬”。送葬之时,不得“滥用尊簋”,不得“搬演戏乐”。认为只有丧葬节俭,才能“反本追始,黜浮祟朴”。其二是嫁娶之费用宜减。要求:“凡遇婚嫁事,无论贫富,其待客肴馔汤饭,务宜合礼适中”。迎亲送亲之人要少,不得“成联抬桌,夸耀嫁妆”。认为“如此则礼无或缺,情亦可安,既俭而雅,复朴面淳。”其三是酬酢之馔饮宜简。要求:凡请客宴饮“须厚薄相称,荤素相间,不可多品妄费。”更不得在饭前酒后“设赌为欢”;认为“如此既不同于鄙吝,又曲尽乎情文”。欧阳永制订的这个《敦节俭条约》,对抑制当时凉州一带的奢侈之风起了十分重要的用,使乡俗民风有了很大的改变。

王锡钧

王锡钧(生卒年不详),字一斋,陕西神木县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举人选授镇番知县。勤政爱民,千方百计为民造福。为便于士子学习,倡建苏山书院。书院建成后,亲自到书院讲课,并捐募二千余金以供给生童生活、学习之需,政事之余,常常与士子聚于书院讲堂,研究经艺,咏诗、作文、书画。既是师长,又是学友,和蔼如春,士民敬戴。后升静宁知州,官至宁夏知府。

文楠

文楠(生卒年不详),四川涪州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以进士两任镇番县知县。察民所重,首在水利。文楠亲为勘察,相地置坪,制定水规,计粮均水,公平合理,民尤赞许。乾隆五十五年(1790),县内民众因边界问题与内蒙阿拉善牧民争起纠纷,文楠不辞劳瘁,与阿旗官员协商详定汉蒙界址,使两地农牧民和睦相处,耕牧不扰。

铁珊

铁珊(?~1890),字绍裴,汉军正白旗人。同治初,任甘肃通渭知县。后任平番(今甘肃永登)、皋兰、中卫(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知县。所到之处,都要千方百计减轻赋役,救济和安置逃亡难民,修补城堡,裁减冗员,尽量多办与民有利的事。总督向朝廷汇报了铁珊的政绩,升宁夏知府,未到任,调任兰州知府。在兰州,他提倡修建贡院,从光绪元年(1875)开始,甘肃与陕西的乡试考场分别设立。

光绪元年,铁珊升甘凉道道员(道治凉州府武威县,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凉州府所属的武威、永昌、镇番(今甘肃民勤县)三县交界处共用一河水,三县民众为争水常常发生纠纷,打架斗殴。铁珊主持让三县各开支渠,分子母水,立均水契约,并刻石为证,按日期轮流浇灌,三县人民都非常高兴,在渠上立祠纪念。三县共用水的石羊河流域,地广人稀,适宜畜牧,铁珊指示养羊三千只,每年繁殖,用于救济那些最穷困的贫民。

光绪十三年(1887),铁珊调河陕汝道。创建陕州(今河南陕县)书院,培养学生,文风始振。

阌乡县(在河南省西部,1954年并入灵宝县)城北靠黄河,南临涧水,城垣容易倒塌,他提倡筑石坝以杀水势,终于成功。光绪十六年(1890年)夏,阴雨不止,黄河水势暴涨,陕州城几乎被河水淹没,百姓都说“官能捍患”,所以他们不怕。铁珊亲自领导筑石堤,四个月即完工,但他积劳成疾,以身殉职。人民请给他建立专祠,朝廷对他的亲属给予抚恤。(《清史稿》卷451《铁珊传》)

龙锡庆

龙锡庆(生卒年不详),字仁陔,湖南安化举人。同知七年(1868),由刑部主事至陕、甘从军,以功授知府衔。历西宁、凉州、甘州各府,兴利除害,人民欢庆。光绪三年(1877),迁巩秦阶道道员(巩秦阶道,即今甘肃天水、陇西、武都等地)。锡庆到任后,这些地方适逢自然灾害,遍地都有饿死的人。他不带左右随从,不用交通工具,头戴草帽,脚穿草鞋,只身到管辖的各地巡视,“所至与父老子弟聚谈,访问疾苦”,人们都不知道他是一位四品大官。

就这样,他清除了各级政府的腐败现象,救了许多百姓的命。光绪四年(1878)十月,调任宁夏道道员。他到宁夏,亲自督办水利工程,住在工程指挥部,经常到各渠察看,无论冬夏都不间断,官吏都不敢贪赃枉法。当时蝗虫成灾,糟踏庄稼,他亲自带领群众搜捕,消灭蝗害。锡庆在宁夏任职八个月,在衙内仅住了二十几天。

光绪九年(1883)六月,龙锡庆调任甘凉道道员(道治武威县,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接替了铁珊。当时新疆改设行省,调运物资频繁,过往的军队络绎不绝,繁重的苛捐杂税百姓无法承受。锡庆定规章,立条约,铲除积弊,人民得到了许多好处。他进一步破除陈规陋习,令行禁止,政绩十分显著。凉州府的人民非常感激道员的德行,在武威县建了“三贤生祠”,祭祀左宗棠及铁珊、龙锡庆。

锡庆后来任福建盐法道道员,升湖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以勤劳卒于任。(清宣统修《甘肃新通志》卷56《职官志·龙锡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