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人物卷
20816800000008

第8章 本籍人物传略(2)

阴铿的五言诗对唐诗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特别是王维、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从阴铿诗中吸取了不少营养。杜甫评价李白时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而杜甫自己诗中的一些名言警句,也是从阴铿的诗中脱化而来的。清朝诗人许荪荃在歌咏武威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的《武威绝句》中写道:“武威莫道是边城,文物前贤启后生。不见古来盛名下,先于李益有阴铿。”

宗敞

宗敞(生卒年不详),姑臧人,任后秦凉州刺史王尚的别驾、主簿等官。

东晋元兴元年(402)秃发□檀自立为南凉王。后秦凉州刺史王尚派宗敞去访问□檀,两人谈得非常投机。□檀对宗敞非常赏识,称赞他是鲁肃一类人物。

义熙二年(406),姚兴委任□檀为车骑大将军、凉州刺史,镇守姑臧。

□檀到姑臧后,王尚被召回长安。宗敞将送王尚去长安,□檀请他谈谈治理凉州的方略,宗敞从武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有众多的人才可用两个方面,建议□檀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农战并举,文教兼设来治理武威。□檀听了非常高兴,赐给宗敞马二十匹,作为报答。

宗敞到长安,正好碰上王尚被流言诽谤,姚兴要治罪。敞和治中张穆、主簿胡威等以王尚无罪,上疏辩白,奏章写得有理有据,姚兴看了非常惊奇,问黄门侍郎姚文祖:“你知道宗敞吗?”文祖说:“和我是同州人,是西方的英杰。”姚兴说:“他有奏章替王尚辩白,文章写得很好,可能是王尚的授意吧。”文祖说:“王尚在监狱,无法和外人来往,不是王尚的授意是很清楚的。”姚兴说:“那末是杨桓给出的主意?”文祖说:“西方(即凉州)人对宗敞的评价比杨桓高。宗敞从前和吕超共过事,陛下可试问一下。”姚兴又问吕超:“宗敞文才怎么样?可以与哪些人相比?”吕超说:“宗敞在河西,时人把他比作魏的陈琳、徐干,晋的潘岳、陆机。”姚兴把奏章给吕超看,并说:“凉州小小地方,能有这样的人才吗?

”超说:“臣把宗敞的其它文章和这篇奏章相比较,这篇还不见得是最好的。”姚兴听了吕超议论很高兴,便赦免了王尚的罪,任为尚书。

后来,宗敞由长安返回姑臧,被秃发□檀任为太府主簿、录记室事。

竺佛念

竺佛念(生卒年不详),凉州人。前、后秦僧人。二十岁左右出家。“诵习众经,粗涉外典”

,“苍雅诂训,尤所明达”,“华戎音义,莫不兼解”。

前秦建元(365~384)中,有外国僧人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入长安,秘书郎赵正请他们译经,佛念为传译,先后译出《婆须蜜经》和《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建元二十年(384)又助昙摩难提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二年完成。弘始十五年(413)与宾沙门佛陀耶舍共译《长阿含经》二十二卷。自译《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等。(《高僧传》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十五)段承根

段承根(生卒年不详),武威姑臧人,据他自己讲,他是汉太尉段□的第九世孙。父段晖,字长祚,身高八尺余,曾在欧阳汤门下求学,汤很器重他。

西秦国王乞伏炽磐在位时,晖任西秦辅国大将军、凉州刺史、御史大夫、西海侯。炽磐的儿子乞伏慕末即位以后,西秦政局大乱,晖父子投奔吐谷浑慕缰。慕缰内附,晖与子承根又都到了北魏。后来晖随魏太武帝拓跋焘到长安,有人向太武帝告密,说晖想逃到南朝去。太武帝问:“有什么根据呢?”告密的人说:“他把金子藏在马鞍子里面,如果不是想逃走,为什么这样做呢?”太武帝派人秘密察看,果真是这样,于是将晖斩首弃市,尸体露天放了好几天。幸亏京兆有一位名叫林白奴的儒生,他钦佩段晖的品行道德,将尸体放在枯井中。晖的女儿嫁给敦煌张氏,女儿听到父亲被杀的消息后,才来长安收父尸埋葬。

承根好学机辩,文思敏捷,而品行浅薄,有始无终。北魏司徒崔浩很赏识他,认为他“才堪注述”,便向太武帝推荐,任命他为著作郎,跟崔浩在一起编修国史。后来崔浩被杀,承根等亦死。(《魏书·段承根传》)

贾彝

贾彝(生卒年不详),字彦伦,其先为武威姑臧人。六世祖贾敷,北魏时任幽州(治所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刺史、广川(县治在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都亭侯,子孙遂为广川人。贾彝的父亲曾任前秦苻坚的钜鹿太守,以“诽谤”罪入狱。这时彝才10岁,竟到长安为父鸣冤,而且获胜,人们都惊叹道:“这个英俊的娃娃,是贾谊的后代,真了不起!”20岁时,任后燕慕容垂的骠骑大将军、辽西王慕容农的记室参军。北魏拓跋□听到贾彝的名气,曾派人向慕容垂索求贾彝,而慕容垂更加器重他,任彝为骠骑长史,兼昌黎太守。

慕容垂派他的太子慕容宝攻打北魏,在参合陂(在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大败,北魏得到了贾彝及其从兄代郡太守贾润等。

公元398年,北魏拓跋□即皇帝位,拜贾彝为尚书左丞,参预国政,加给事中。彝曾与尚书和跋镇守邺都行台(邺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后又召还。约在北魏天赐五年(408),贾彝请到温泉用药浴疗病,为叛胡逮捕,送给了后秦姚兴,几年以后逃回。后来又为夏国赫连屈丐所扣留,拜为秘书监。年61,卒于夏国。公元427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平了夏国赫连昌,贾彝的儿子贾秀迎其先父灵柩归北魏,葬于代郡(治所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北)南面。

(《魏书·贾彝传》)

贾思伯

贾思伯(?~525),字士休,《北史·贾思伯传》说他:“齐郡益都人也,其先自武威徙焉”

。而《北史·曹世表传》及北魏神龟二年(519)所立《贾思伯碑》都说他是武威姑臧人。

思伯少年时家境贫寒,与其弟贾思同在北海阴凤处读书,因无钱交学费,学业完成回家时被阴凤扣下了衣物。时人讥讽阴凤说:“阴生读书不免痴,不识双凤脱人衣。”思伯20岁时被选入朝,自奉朝请,累迁中书侍郎,魏孝文帝很看重他。其后任辅国将军等职。

北魏世宗元恪时,任城王元澄率兵进攻梁的锺离(今安徽凤阳县),思伯为澄军军司,初战取得大胜利,但不久遇上大雨,淮水猛涨,撤兵时遭到梁兵伏击,损失惨重。当时思伯殿后,澄认为他是一个儒生,定被敌人所杀。然而思伯却安全的回来了。澄一见他回来就高兴地说:“古人说仁者必有勇,我总认为是句空话,今天从你的身上却得到了证实。”他不讲出生入死的战功,只说是迷了路,时人称他是谨慎敦厚的长者。

不久,思伯任南青州刺史,一到任就备细绢百匹,并派车马去迎请老师阴凤,阴凤因以前扣过他的衣服,感到惭愧而没有来,而思伯的行为,博得了人们的称赞。

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崔光病重,上表推荐思伯为侍讲,从此,他入宫给孝明帝讲授《杜氏春秋》,为了讲好课,他常常于前一天晚上请人给自己讲,次日白天他再给孝明帝讲。

思伯为人谦和,礼贤下士,有人问他:“你现在官高位重,怎么没有一点骄气呢?”他说:“人到衰败时就骄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啊!”

孝昌元年(525)以病卒,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北史·贾思伯传》)

贾思同

贾思同(?~540),字士明,姑臧人,贾思伯之弟。兄弟俩很有志向,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受到家乡人的器重。

思同初仕彭城王国侍郎,后历任尚书考功郎、青州别驾、镇远将军、中散大夫、荥阳太守、平南将军、襄州刺史等。

永安二年(529)五月,北魏北海王元祥的长子元颢叛,攻入都城洛阳,贾思同拒守未降,庄帝还宫后,封他为营陵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为后侍讲,给静帝讲授《杜氏春秋》。

思同为青州别驾时,清河人崔光韶自以为资格比思同老,不愿为他的下属,趁思同还乡时,私自离职走了,临死时还嘱咐子孙不要接受思同的任何馈赠。而思同却不在乎这些,光韶死后,他上表称颂其为人,静帝特别赠谥。他这种不计私人恩怨,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时人非常赞赏。

在学术上,思同虽然博通经史,又担任过侍讲,却从不以地位压制不同意见。在任侍讲时,国子博士卫冀隆上书皇帝,对思同的讲授提出了63条不同看法责难于他。他自己又提出了冀隆的十几条错误,相互展开争论。可惜争论还未结束,贾思同就去世了。

思同死于东魏兴和二年(540),死后赠使持节都督青、徐、光三州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司徒公,谥曰“文献”。

贾思勰

清代武威籍著名学者张澍在《凉州府志备考》人物卷四贾思伯条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按:后魏贾思勰官高平太守,作《齐民要术》九十二篇。疑是思伯、思同弟兄辈。”贾姓源于武威堂,根据张澍的观点,可以认为贾思勰是武威人。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至今完整保存最早的古农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据史书记载,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迁姑臧士人、工匠到北魏,一些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据此,贾思伯、贾思同的先辈可能就在此时迁徙到北魏,后到山东一带为官。到贾思勰时,已历三代。史书记载贾思勰是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人,和贾思伯、贾思同兄弟同为寓籍青州的同宗兄弟。

贾思勰官至高阳郡太守。他在当官为政之际,专心农事,用力颇勤,曾广为搜集前代文献及实地考察,访问老农,结合自己观察、试验的心得,写成《齐民要术》一书,为当时和后世所重视。《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公元533~544年间,贾思勰在《自序》中说:“起自农耕,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全书共92篇,分为10卷,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农副产品加工和副业等,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书中所记载的旱农地区的耕作和谷物栽培方法、梨树提早结果的嫁接技术、树木的繁殖、家畜家禽的长势育肥以及多种农产品加工的经验,都显示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度。这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农业科学著作。

巩宾

巩宾(514~569),字客卿,东张掖郡永平(今古浪县)人。曾祖巩澄曾任后凉中书郎,建武将军,玉门太守。北魏时任张掖、高昌二郡太守,后封永平侯,赠凉州刺史。祖父幼文为西平(今青海西宁市)镇将。父天庆,官居汝南(今河南汝南县)太守,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世袭侯爵。

巩宾自幼深受家庭影响,以贤者为师,博学多才,负有盛名。北魏永安二年(529)随从陇西王尔朱天光镇压关陇起义,时任中军参军。由于他熟读兵书,很受尔朱天光信任,对内参与军机大事筹划,对外统领军队作战,取得胜利。战后被封平东将军,大中大夫。永熙三年(534)北魏分为西魏、东魏,巩宾跟随掌握西魏朝政的宇文泰,在关中、黄河南北征战,控制了这一地区。西魏大统三年(537)与东魏军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县南)展开决战,巩宾身先士卒,威震敌军,屡建奇功,后被封为云阳县男,封邑五百户。大统十七年(551),被任命为岐州陈仓县令(今陕西宝鸡市)。557年宇文觉废魏自立,建北周。武成元年(559)巩宾被任命为敷州中部郡(今陕西黄陵县)郡守,励精图治,敛赋薄税,使生产得以迅速恢复,遂于保定二年(562)改授司土上士,四年(564)迁下大夫。天和二年(567)授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四年(569)任豫州长史别驾。同年十二月病逝于京都长安,葬于雍州始平县孝义乡永丰里(今陕西兴平县)。

姚辩

姚辩(546~611),字思辩,武威人。其先为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县西)羌人,五世祖姚泓是后秦国王。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姚泓降东晋,被斩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其宗室子弟百余人都被晋将刘裕诛杀,“余宗迁于江南”。姚辩的曾祖父姚赞又由江南迁到武威(今甘肃武威市),任抚军左军将军、武威太守。父亲姚宝,任散骑常侍。

北周保定五年(565),姚辩随周武帝宇文邕平定晋州;十二月平定并州;保定六年(566),平定相州。以功授大都督,封安养县开国子。

隋开皇元年(581),姚辩被授予上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增邑为一千户。开皇二年(582),突厥入凉州,诏命姚辩为行军都督,前后冲击,昼夜攻围,终于获胜。开皇五年(585),授辩右武卫骠骑将军。开皇六年(586),授辩云州道水军总管。开皇十年(590),检校叠州总管,河州刺史,行叠州刺史事。开皇十二年(592),授左武侯将军,不久改任凉州总管、凉州刺史。开皇十六年(596),使持节灵州总管诸军事。后任原州道行军总管、环州道行军总管。大业二年(606),授左武侯大将军,进爵蔡阳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大业四年(608),授金紫光禄大夫。

大业七年(611),姚辩卒,享年66岁。赠左光禄大夫,谥号“恭公”。

阴寿

阴寿(生卒年不详),字罗云,武威人。父阴嵩,北周夏州刺史。

阴寿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及长,北周屡以军功拜仪同。曾跟随宇文邕平北齐,进位开府。

武成元年(559),宇文邕任北周大司空时,以阴寿为其属官。尉迟迥作乱,以韦孝宽为元帅反击,命阴寿任监军。孝宽有病,不能亲临指挥,三军行动都取决于阴寿。以功晋升上柱国。不久以行军总管镇幽州,拜幽州总管,封赵国公。

有一个名叫高宝宁的人,是北齐皇室远方的宗族,为人狡诈,多算计,北齐时长期镇守黄龙(黄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市),北齐灭亡后,被北周拜为营州(治所在黄龙城)刺史,他笼络当地各民族人心,后来连结契丹、举兵造反。宇文邕因中原多事,无暇征讨,通过书信招抚没有效果。隋开皇初,高宝宁引突厥攻北平(郡治在新昌,今河北卢龙县)。阴寿奉命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讨伐。高宝宁向突厥求救,突厥不能援助,于是他弃城逃往碛北,黄龙诸县遂平。阴寿班师,留成道昂镇守黄龙。高宝宁派其子僧伽率轻骑侵掠城下,不久又引契丹、部众来攻,成道昂连战数日,无法抵抗,乃退。阴寿派人向高宝宁的亲信赵世模、王威等施行离间计。过了一个多月,赵世模率众投降。高宝宁走契丹,为其部下赵修罗所杀,北边遂安。

不久,阴寿卒于官,赠司空。(《北史·阴寿传》)阴世师

阴世师(生卒年不详),阴寿之子。性忠厚,多武艺。20岁以功臣子拜仪同,迁骠骑将军。

大约在大业三、四年(607~608),拜张掖(今甘肃张掖)太守。原来吐谷浑及党项羌常来侵略张掖郡,世师到郡,对来犯者亲自反击,作乱者都很害怕。入为武贲郎将。后任涿郡(治所在河北蓟县,今北京城西南)留守。后又拜楼烦(治所在静乐,今山西静乐县)太守。

当时隋炀帝杨广住在汾阳宫,世师听说突厥始毕可汗将为乱,劝炀帝住太原,炀帝不听。大业十一年(615)八月,炀帝巡视至雁门(郡治广武,今山西代县),始毕可汗率骑数十万包围了广武城,官军屡战不利,炀帝受惊不小。相持到九月,全国各郡守令奉命救援,突厥解围而去,炀帝始脱险。阴世师迁左翊卫将军,与代王留守京师。后遭义军杀害,时年53岁。

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