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17

第17章 农业(4)

张清古槐在清水乡中学西侧,相传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移民时,带来苗木栽植,距今400年以上。

红军杨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时,有些红军战士被国民党政府马步青部俘虏,关押在新城,并强迫其在新城内外的路旁栽了不少树。这种小叶杨,有竹子一样骨节,折断后每根节骨上,有一颗很规则的“五角星”。凉州人民缅怀红军战士,亲切地称这些杨树为“五星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为纪念红西路军,定名为“红军杨”

龙爪槐又名“倒栽槐”。民国25年(1936)前,马步青修建东关花园,从外地移来3株“龙爪槐”栽培,现存2株。

薄皮核桃凉州区境内分布不足千株,东关园艺场有300多株。

露仁珍珠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凉州区境内不足百株。

倒挂珍珠又名垂丝海棠。1930年左右,马步青修建平苑时从古浪县移栽一株。

皇献梨与无心长把梨金塔乡花塔村二组孟家园子与日畦村吉家园子,有三四株。曾作为贡品,进献清朝宫廷。

四、畜牧

凉州区汉以前为月氏、匈奴等民族驻牧之地,他们过着“食畜肉、饮潼乳、衣皮革、被毡裘、住穷庐”的游牧生活。东汉光武初,军马都多出凉州诸苑,可知当时凉州境内养马的盛景。汉代全力推广牛耕和汉民族进入河西,凉州区畜养马牛最多。其余大家畜中,以驼驴饲养发展较快。

元朝入主凉州,设郡牧所,后立太仆寺,主管畜牧。明初,永乐四年(1406)又置武威苑马寺,养马百万匹。又建立了“茶马司”,在武威高沟寨、铧尖墩等地设有茶马互市。永乐十三年(1415),又在凉州卫宜牧处创建马场3处,繁殖马匹,新增种马。

清初,武威皇城滩驻有马步绿营,兼养马匹。乾隆初,又在凉州设马场一处,规定养马4万匹,而实际只有牝牡马1300匹。乾隆十三年(1748),又在凉州设驼场2处。光绪初年,在凉州设马场2处,后因河湟兵变,养马场毁于战乱。

1949年,凉州区共有大牲畜9.83万头,猪8871头,羊14.19万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畜牧业十分重视,不但设畜牧专管机构,而且注重家畜品种改良、畜病防治以及培养畜牧技术人才,指导农牧民发展养殖业。到1957年,大家畜发展到11.82万头、猪6.08万头、羊15.4万只,1965年,大生畜达8.14万头、猪8.43万头、羊28.9万只。1989年,全区大家畜达15.48万头,生猪存栏34.27万头,羊35.03万只,牧业总产值6302.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73%。到2002年,全区大牲畜存栏25.35万头,生猪存栏51.45万头,羊存栏47.56万只,牧业总产值达28942.35万元。到2006年全区大牲畜存栏达32.8万头,生猪存栏69.9万头,羊存栏79.3万只,牧业总产值达37.23亿元。

1、品种凉州区畜牧业的品种主要有驴、牛、马、骡、骆驼、猪、羊、山羊、兔、鸡等。

(1)大家畜驴当地驴种俗称“凉州驴”,原是从西域、陕西等地输入繁殖形成的一种优良品种,具有体形小、体质结实、结构紧凑、能拉善驮、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特点。70年代以前,是凉州区广大农村用于驮运、农田耕耘和代步的主要牲畜之一。1949年,全县有驴5.02万头,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驴的用处越来越少,1989年全市驴减至4.27万头。到2000年全区驴总数仅有2.9万头。2006年为2.85万头。

牛1949年凉州区共有牛3.91万头,农区主要为役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向役肉兼用的方向发展,1989年增加到8.75万头。2000年全区存栏17.5万头。到2006年牛存栏增至28.67万头。

马凉州区养马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多养土种马,属蒙古型马种。1949年凉州区有马4187匹,经改良的阿蒙、岔蒙比土种马更加优良。1989年增至4400匹。因川区机械化发展,马的使用基本停止。到2000年全区共有马仅1700匹。到2006年有马1500匹。

骡可供驮运、耕种、拉车等多种役用。1949年,凉州区共有骡3204头,1989年增至1.92万头,其中驴骡占1/4。近来来,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骡的数量逐年下降,到2000年,全市养骡1.4万头。到2006年全区养骡1.03万头。

骆驼本地驼属关内沙漠型,主要分布在长城、吴家井、清源、大柳、九墩等乡镇的沿河地区。早在西汉中期,首开骆驼军用的历史。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凉州设驼场一处,由于群众养驼,任其自行交配,不作改良,退化严重,加上运输工具机械化程度提高,骆驼已由1949年的1600峰,减到1989年约1000峰。到2000年存栏1200峰。2006年存栏1000万峰。

(2)小家畜

猪武威猪也称麻猪,1970年,武威猪基本上改良为杂种猪。1949年存栏猪8871头,1989年存栏数为34.27万头。2000年存栏48.52万头,到2006年存栏69.9万头。

羊1949年,凉州区共有绵羊8.61万只,绵羊1989年统计,全区共有改良细毛羊11.12万只,占绵羊总数的33.7%。绵羊增加到32.99万,2000年绵羊总数为38.47万只,2006年存栏72.08万只。

山羊武威叫□□原为地方种,1949年,武威有山羊5.59万只。1971年引进沙毛山羊进行改良。到1989年,山羊减到2.04万只。到2000年,山羊为6.34万只。2006年存栏7.02万只。

兔地方品种有白兔、黑兔、灰兔等。1960年引进安哥拉兔等品种,后因市场变化,外销受阻,饲养量逐年不稳定。到2000年,全区兔存栏1.25万只。

(3)家禽鸡原地方鸡种主要有乌鸡、黄鸡、白鸡、麻鸡、芦花鸡等,体小,产蛋率低,经济效益不高。后引进各种新品种,并鼓励养鸡、大力发展养鸡专业户,到2000年有鸡300余万只。2006年存栏242.33万只。

2、饲料

(1)天然草场在古代,凉州区曾是水草丰美、以牧为主的天然牧场。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垦殖面积的扩大,特别是近二三百年,半农半牧区大量开垦荒地,到1949年,除少数边远地区为半农半牧外,基本上是纯农业区。据1980年8月调查,全区草场面积220.23万亩,实际可利用的草场面积为169.4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76.94%。1982年后,祁连、旦马划归天祝县,剩有草场面积138.41万亩,可利用的草场面积仅有87.63万亩。

(2)高寒、灌丛、疏林草甸草场总面积73.91万亩。植被盖度为86~97.8%,亩产鲜草151.78~658.8公斤,载畜量为1789~94161只。这一类型草场山大坡陡,土层薄,气温低,利用季节短,每年只能放牧2个月。

(3)草原草场和荒漠化草原草场总面积98.38万亩。植被盖度为28.25~44.2%,亩产鲜草64.9~94.2公斤,载畜量6253~55277只。这一类型是本区草场精华,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放牧时间8~10个月,多为冬春或夏秋草场的过渡放牧区。

(4)荒漠草场总面积50.79万亩。植被盖度为7~17%,干旱缺水,不能利用。

(5)盐生草甸草场总面积7.15万亩,植被盖度为65.25%,干旱缺水,交通运输困难,草场稀疏,产量很低,利用不高。

(6)种植饲草紫花苜蓿,主要分布在沿沙农林区。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引进种植,种植面积2982亩。麦草分布比较普遍,占种植饲草的55.8%,麦衣占22.3%;谷草主要分布在河水灌区,占7%;玉米秆,平川区均有,以吴家井乡较多,约占8.8%。20世纪60年代引进箭舌豌豆、红豆草、沙打旺、草木樨、毛苕子、毛苕子复、套种,1983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最多时达到23万余亩。20世纪80年代后期,复种油菜、秋糜子,面积逐年扩大,饲草复套种面积有所减少。到2003年,全区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7.3万亩,复套种草16.8万亩。

(7)配合饲料自20世纪80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快迅发展,各种配合饲料专业化生产企业研究开发出的高科技饲料成为养殖饲料的主要来源。2003年,推广制作青贮氨化饲料45万吨,推广应用配混饲料20.2万吨。至2006年,武威希望饲料公司生产的各类配合饲料在本区销售量达5万多吨,基本可以满足养殖饲料的需求。

3、养殖民国时期,绝大部分农户以饲养役畜为主,兼养母畜,有少数农户以传统方式饲养公畜。役畜中绝大部分用作耕种,少数用于驮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7年高级合作社时期,家畜仍由农户私人饲养。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大家畜及羊只均折价归社,集体饲养。1961年,执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

的饲养方针,采用“选户喂养,养用合一,小槽分散喂养及集体大槽喂养并行”等形式。

“**********”时期,不准私人饲养大牲畜,只准每户养羊2~3只,由集体放牧员代收,晚上归户圈饲。集体大办猪场,过分强调生猪存栏数,集体养猪数量虽有增长,但质量很差,多数猪养成“僵猪”、“老头猪”、“长毛猪”。一般农户只准喂养1~2头猪,大多采用吊架子饲养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承包到户,牲畜折价归户喂养,农民饲养家牧家禽的积极性高涨。至1989年,有养猪专业户1520户,存栏猪2.28万头,出栏率100%;养鸡专业户201户,存栏鸡2.29万只;养兔专业户201户,存栏兔3100只;养羊专业户79户,存栏羊1.18万只;大家畜专业户52户(其中奶牛户34户),存栏大家畜273头(其中奶牛71头)。到2000年存栏牛20.96万头;存栏猪51.45万头;存栏羊47.56万只,其中山羊5.27万只,绵羊2.59万头;存栏鸡63.95万只。到2003年,大力推广暖棚养殖,暖棚养殖面积达168万平方米。到2006年,存栏牛28.67万头,存栏猪69.9万头,存栏羊79.3万只。

4、病疫

(1)兽医组织

民国时期,兽医人员很少,多为民间兽医、民桩户、骟匠从事个体营业。1950年,共有专业兽医38人,半脱产兽医32人,能开处方的有50人,技术较高的仅8人。1952年,县人民政府组织成立了8个保畜委员会和46个保畜小组,从业人员276人。国营武威县畜牧兽医防治所成立。1980年,55个公社都成立了畜牧兽医防治所。目前,随着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健全,区、乡、村三级畜牧兽医网络已初具规模。

(2)主要疫病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有炭疽布鲁氏杆菌、结核、口蹄疫、破伤风5种。

1956年至1989年,共发生炭疽病28起,发病畜576头(只),全部死亡;发病人63人,死亡8人。口蹄疫,曾发生过,没有造成扩散。布鲁氏杆菌,结合病,破伤风,呈散型流行,全区均有零星发生。

动物传染病马属动物传染病,有马鼻疽、马腺疫、马流感3种;牛、羊传染病,共有11种;猪传染病,共有13种;猪瘟,1954年至1986年均有发生,死亡猪1.39万头,致死率90%。还有猪丹毒、猪肺疫;鸡传染病共有7种,主要是: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

寄生虫病羊寄生虫病22种,危害严重的是消化道线虫、各种吸虫、绦虫、绦虫蚴、蜘蛛昆虫。猪寄生虫病有7种,危害严重的是胃线虫、细颈囊尾蛎、棘球蚴、蛔虫。危害大牲畜的寄生虫病,主要是胃蝇幼,发生普遍且严重。危害鸡、兔等小家畜禽的寄生虫病,主要是球虫病,致死率在78.3%以上。

(3)兽医卫生检疫兽医卫生检疫是1978年以后,随着畜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个体屠宰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