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56

第56章 社会生活

一、饮食

凉州区粮食品种有小麦、谷子、大麦、青稞、玉米、山药(马铃薯)及豆类等。小麦、谷子、山药为百姓的主食。通常一日三餐,农民在农忙季节,早、午餐之间与午、晚餐之间各加一顿腰食(均为茶水馍馍)。一般中等人家,早餐多食山药米拌面。间或食小米稠饭(小米干饭)和山药搅团之类;午餐、晚餐多食汤面条(本地人称纯面条)、米面条、□子面条等。凉州盛产山药,它和凉州人的生活水乳交融。山药既是蔬菜,又是主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城乡贫苦人家顿顿离不开它,故有“山药米拌面,元宝也不换”和“三天不吃山药米拌面,心里干焦干焦的”等俗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主食中杂粮减少,细粮增多,大米已为城市居民的主食。进入20世纪80年代,居民饮食结构有显著变化,干拌面(捞面)、饧面拉条子极为普遍,除主食之外,副食品增多,城乡富裕人家饮食习惯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过渡,各种肉食和新鲜蔬菜一应尽有,饭菜花样很多,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凉州气候寒冷,过去冬季几乎没有新鲜蔬菜。城乡人家到晚秋季节,有腌制酸白菜和咸菜的习惯。这种储备蔬菜过冬的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现在随着农村大棚温室的建立,冬季已有各种新鲜蔬菜供应,这种习惯在城市已逐步消逝。

二、服装凉州区民间称衣服为“身命”,可见衣着对人们的生命至关重要。由于凉州不产棉花,旧时布料多依外地进销的棉花和平布及自产的“本布”(自纺自织,用蓝靛染色)。凉州城乡居民衣着较为简朴,冬季多穿短棉袄,男对襟,女大襟,俗称“□袄子”,山区牧民多穿羊皮皮袄或毡胎衣。夏季着土布汗褂子,即对襟布杉。穷苦人家常常是一件衣服连穿数年,补丁摞补丁,直到无法再补为止;小孩在夏季衣不遮体,甚至冬季无裤子穿。真可谓是“家无隔夜粮,身无二件衣”。富裕家庭冬季着长袍马褂,夏季着洋布(进销的质地较细的棉布)单衫,年轻妇女穿“英丹士林”布长、短衫。民国时期公务人员多穿青、蓝色中山服,有少数穿西装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城乡居民衣料质地不断提高,由初期的土布、市布(平布)发展为斜布、卡吼布、条绒等。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普遍用化纤织品作衣料,着毛料的也屡见不鲜。

服饰色泽和款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变化不大。农民仍沿用自缝便衣、便裤,成年、老年人多是蓝、黑色。城内居民20世纪50年代多着灰色服装,后逐渐变为蓝色。城乡青年多衣着中山装、军便服、学生服3种;“**********”时期,受“红卫兵”运动影响,多着黄色军便服。20世纪80年代开始,男女的服饰花色、款式新颖,男女青少年所穿的拉链衫、皮茄克、滑雪衫、西服及直筒裤、喇叭裤、牛仔裤、紧身衣、裙装等,五颜六色,更换频繁。中年以上男女普遍穿质地较好的中山装和西装。农村居民服饰也有显著变化,尤其是青年人赶比时兴,花色、款式甚是鲜艳。新时期,随着服装款式的快速变化,人们的服装也在不断变换。

凉州区居民有戴帽习惯,随着衣着的变化,其样式也在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农村男子冬季多戴“毡帽”,平时戴布制“瓜皮帽”。富户冬戴“火车头帽”,夏戴质地较好的“瓜皮帽”(又称小帽子)。成年妇女多用黑纱(手帕)包头。城市男子戴“瓜皮帽”、“礼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瓜皮帽”、“毡帽”、“礼帽”均被淘汰,多戴灰、蓝、黄色“解放帽”。20世纪80年代帽子款式多变,戴“鸭舌帽”者较为普遍。另外农村妇女由于劳动和环境的需要,有围头巾的习惯;城乡中、老年妇女平时戴白色卫生帽。进入21世纪以来,戴帽子的习惯有所改变,戴帽子的人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武威人普遍穿自制的布单鞋和棉鞋。城内个别青年学生穿球鞋(胶鞋),公务人员多穿进销的礼服呢圆口鞋。冬季有毛制的长筒、短筒毡鞋叫“毡靴”;还有鞋底一寸多厚、鞋帮上绣有精致图案的棉鞋,称“大加工”,为富裕人家御寒的暖鞋。农民把旧布鞋锥上皮掌.再用皮子包住鞋帮,叫“锥弯子鞋”,经久耐穿。还有用二块长方形生牛皮制成连帮带底的鞋,叫“牛皮鞋”,适用于农民犁地、浇水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国家职工、学生穿胶鞋、球鞋的较多,个别人有穿皮鞋的。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城乡居民夏季穿塑料鞋、力士鞋、皮鞋冬季穿棉皮鞋、翻毛皮鞋者较多。

20世纪80年代后,青年男女多穿高跟皮鞋、长筒皮靴,乡村一般农民仍保留穿自制布鞋的习惯。

三、居住

住户分布零散,贫富之间有明显差别。富户多为四合大院,庄院四周有高大宽厚的庄墙,有的庄院四角设角楼,为观望护卫用;庄门一般为墩台式,高大坚厚,门道深窄,门扇较小坚厚,有设二道门或三道门的,只可行人,不能进车,以求安全,庄院院落有一院、二院或三院不等;房屋结构多是古式出廊房,一般均有雕饰的花纹;堂屋多有六扇格子门窗,侧房有书房(即客厅)为双扇门,窗子多为几何图格的吊窗。中等人家房屋四周有庄墙,院落呈长方形或正方形,有堂屋、厢房、倒座四周皆建房的四合院,也有三面、二面或一面有房的不等。贫苦人家多住没有院墙的土房或草房,俗称“明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居民住房条件渐有改善,20世纪80年代变化显著。城市居民多数维修或改建了旧式房屋,楼房住宅也日益增多。至1989年,城内建成居民楼(商品楼)和家属楼55幢,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9.8平方米。农村除边远山区外,川区基本形成了以自然村为据点的居民点,改变了昔日零星分散的状况。约有80%的家庭改修了旧房,少数富裕人家盖起新式廊房或一砖到顶的瓦房。至1989年,农村住房面积人均达19.3平方米,居住面积人均达14.4平方米。

2003年,凉州区开始大力实施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到2006年,共投资16.7亿元,完成小康住宅建设4.84万户。2000到2006年城区陆续新建一批住宅小区,到目前全区人均居住面积达20.03平方米。

四、婚姻

婚姻乃风化之源。自古以来,人们对男婚女嫁极为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凉州习俗,从提亲到结婚,礼仪繁多。儿女婚事首要条件是“门当户对”,即男女两家经济、政治地位要相当。然后才可行“纳采问名”之礼,即通过媒人(介绍人)互换双方庚帖,占卜合婚,如男女相生互不相克,始可联姻。之后,男女两家互访串看,有“相女婿”、“看家道”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两家同意后,男方通过媒人从中周旋,备以衣料、首饰之类送往女家,俗称“订婚”。然后,男方选定吉日,征得女家同意,举“行聘”之礼。即男家备衣料、首饰和礼金等物,俗称彩礼,均是双数,送往女家,称作“进婚”

。继后,男家择完婚吉期,备礼物(一大块方形猪肉,叫“礼方子”)送往女家,征得女方同意,始可娶亲。

娶亲之日,舅家请伴郎(现称傧相)一至二人,伴随新郎,备车前往女家娶亲。富家用铁轮轿车,一般的用扎成彩篷的大车,山区也有用马娶亲的.但禁忌用骡子(因骡不生驹)。女方也请伴娘(傧相)一至二人,陪同新娘。新娘出门时,须由其兄或弟抱上轿车。新娘入门时,脚不沾地,用两、三条毛毡轮换铺地,新娘踏过,进门后,新婚男女同拜天地、拜双亲,此谓“奠雁”之札。现代举行结婚典礼,入洞房后,有“揭盖头”、“吃交杯酒”、行“合卺”

之札,晚间亲朋邻居青年男子到洞房谐戏新婚夫妇,俗称“闹新房”。次日清晨,新婚夫妇拜高堂,谒姑嫂。婚后第三天,新郎到女家作客,当日即回,俗称“回门”。婚后四五天后,新妇始入灶房开始操作炊事,第一顿饭称“试刀面”。婚后7天左右,新娘回娘家,住数日返回,俗称“坐对月”。至此,婚礼始告结束。

凉州城乡人家,在结婚之日,男家讲究“待客”。男方亲朋称“东客”,女方亲朋称“西客”。宾客临门,先是烟茶,后以面茶、馍(或油子)招待,稍后再入宴席。农村经济条件好的设“鸡肘席”,以肉为主,四碟八碗(取其成双成对之意);贫穷人家较简朴,以蔬菜为主。城内富裕人家设“海菜头席”,讲究以海参、鱿鱼、发菜等名贵菜肴为首道莱、二道菜上桌。筵席间,不论城乡,男方一定要招待好“西客”,做到酒醉饭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新婚姻法颁布。取缔买卖婚姻,实行自由恋爱,婚事简办。在多年实践中,旧的婚姻礼仪及传统的繁文缛节有所抑制,但其痕迹尚存。进入80年代,婚事上大办之风又起,具有愈演愈烈之势。女家索要彩礼少则两三千元,多则四五千元。男方也不顾经济条件,大操大办,一场婚事办后,耗费万元左右,视为平常。更有甚者,借子女结婚,大摆酒宴,被请者送礼金少则50元,多则100元不等。此乃新时期不健康社会现象,亟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