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古浪卷
20817000000037

第37章 文物古迹

一、文物

县博物馆于1990年4月从县文化馆分出单设,编制5人,其中领导职数1人,中级职称1人。

主要古遗址:朵家梁遗址、高家滩遗址、老城遗址、营盘梁遗址、小坡遗址、白板滩遗址、顾家平滩遗址、陈家河沿子汉代遗址、大墩子遗址、孤山遗址、三角城遗址、干城遗址。有新石器时代古遗址47处,古墓葬40处,古建筑60处;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其中市级8处,县级109处;馆藏文物1208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59件、三级文物84件。较为典型的有马家窑、齐家、沙井等文化类型的彩陶,以及汉代青铜器、唐代鎏金佛、宋元瓷器等,尤以大司农平斛、明代水陆画和《甘珠尔》大藏经最为著名。

有远古时代的植物种子化石,犀牛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双耳旋纹彩陶罐,双单射线纹圆底彩陶瓮,陶球顶针、石祖、石斧、玉刀、玉凿、玉钵;汉唐铜尊、铜佛。“关内侯”铜印、铜弩机;宋元时期的西夏水壶、棒、八思巴铜佛、回龙铜佛、藏文经卷;明清时代的紫砂壶、水陆画等。

二、古迹

(一)、罗汉楼,原名菩萨楼,又名土门钟楼,为土门故城东城门。建于清朝康熙九年(1670),因最初在楼上供奉十八罗汉,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罗汉楼。楼体3层,高20米,单檐、歇山顶,楼底部一层为城门,砖木结构,面宽3间,进深2间。南侧有阶梯。中间一层室内两侧各开一偏门,设登顶木楼梯,周围有绕廊,边设近一米高的围栏。上层无门有窗,无绕廊可依。檐柱、角柱、擎柱一体,当心间宽敞,两次间较窄。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合理,雕梁画栋,檐牙高啄,古朴雄浑,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

(二)、三义殿位于土门镇街东北隅之柏台。柏台是一土筑的台子,高约5米,南北宽15米,东西长16米,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因处柏树森森、苍翠欲滴而得名,为古浪八景之一。台上原有建筑多座,后来皆毁于民国16年(1927)大地震,只有三义殿幸存。

三义殿在台之中央,坐北向南,面宽3间,进深1间,前廊、立柱、卷棚、起脊、灰筒、滴水槽,重檐歇山顶,有斗拱3朵,形体古朴厚重。殿内正中有泥塑彩绘的刘备、关羽、张飞像,高约3米,两侧塑立侍二童,高约1.5米。左边塑诸葛亮像,右边塑赵子龙像。塑像比例合度,人物面容端庄丰润,衣着线条流畅,体态自然,形神逼真,极具观赏价值。

(三)、玉祖台又名玉皇殿,位于土门镇农贸市场院内,是一座四面出角、带彩卷棚的明代建筑。该殿建在一个高3米、东西长30米、南北宽27米的土筑台墩上面,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大殿为砖木结构,面宽3间,进深2间,歇山顶,前后出廊,补间铺作,当心间斗拱2朵,次间1朵,活斗活开,拱下设短昂,造型独特,呈现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极具观赏性和文物价值。大殿内泥塑玉皇大帝像,经维修彩绘,已恢复原来面貌。

(四)、财神阁位于大靖镇外城十字中心,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8),阁高21米,周长30米。原为上下两层,1987年拆析重建时,砖砌3米高底层,中开“十”字拱门,贯穿四街。

上两层楼为木质结构,单檐歇山顶,进深一间,四周绕廊,宽2米,中间拖有三踩斗拱,次间一踩,每个柱头拖一踩,每根柱子两端拖柱牙,刀刻缠枝纹,檐下平板亦刻缠枝纹。起脊翘角,脊中间起南北二小脊,东西又起一脊,里面是伞盖尖顶式建筑。二楼四面敞开,东西南北依次悬“节荣金管”、“永锡纯嘏”、“恩施泽沛”、“峻极天市”四块匾额。三楼安装阁门,内塑财神像1尊。下层东南角开一小门,内设阶梯,用以登楼。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精美,登临其上,全城及四郊景象,尽收眼底。因造型奇特,结构精巧,被收入《中国建筑学》1书。

(五)、火祖殿大靖镇北的古浪三中校园内,建于清乾隆元年(1763)。大殿建在1米高的四方土台上,为砖木结构,四周有绕廊,筒瓦起脊,卷棚歇山顶,面宽3间,进深1间,每间有斗拱3朵,一斗二升,有柱牙,雕梁画栋,四面绕角,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