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古浪卷
20817000000004

第4章 自然灾害

古浪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旱灾、风沙灾、雹灾、霜冻灾、暴雨洪灾、病虫灾、地震灾、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其中发生次数最多的是旱灾,最大地震灾是1927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的8级大地震,造成了严重损失和伤亡。

一、干旱

干旱是古浪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最早的旱灾发生在东汉永初三年(109)冬,“大旱,庄稼无收,发生******,人相食”。

全县一年四季都有干旱发生,据古浪县气象站1959年至1980年22年的资料分析,春末夏初和伏秋期间不同标准的干旱常有连续性。

1959年至1966年为相对干旱期,1967年至1975年为相对微旱期,1976年至1980年为相对不旱期。春末夏初,最长连旱年和不旱年达5年和4年,分别出现在1959年至1963年和1976年至1979年。微旱年无连续性,均为间隔出现。伏秋连旱年达4年,出现在60年代的前期和70年代的前期。连续不旱年为2年,出现2次。春末夏初和伏秋期间干旱的概率最高,达19%;不旱连不旱次之,概率分别达14.3%和9.5%;微旱连微旱的概率均为0%。

春末夏初期间和伏秋期间干旱多交替出现。春末夏初期间,上年干旱转次年不旱和上年不旱转次年干旱的概率较高,为14.3%;伏秋,上年干旱转次年微旱,上年微旱转次年不旱,上年不旱转次年微旱的概率均为14.3%。

就年度干旱来看,干旱年的频率高达40.9%,微旱年次之,为36.4%,不旱年只有22.7%。

干旱年基本5年两遇,微旱年基本3年一遇,不旱年为4年一遇。上述情况基本与“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之农谚相符。

据1959年至1983年25年的资料统计,大旱出现11年,占44%;小旱出现6年,占24%;微旱出现8年,占32%。可谓“小旱年年有,大旱不断头”。1978年至1990年的13年间,全县农作物每年平均受旱面积达33.13万亩,占年平均播种面积的38.97%。最旱的1989年,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68.65%,干旱始终是本县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二、风沙

古浪县北部沿腾格里沙漠,有132公里的风沙线,每年7级以上的大风出现频繁,特别是在春夏之间尤甚。风吹沙起,对春播和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危害极大,常造成刮走地皮,埋压禾苗和渠道的不良后果。有时出现特大黑风(强沙暴),黄沙蔽天,拔树揭屋,致死羊只。风沙日出现在3月至5月,据资料,海子滩年沙暴日达47天,年平均风速3.5米/秒,最大风速21.7米/秒。又据1978年至1987年资料记载,年平均风沙埋压农田在5500亩以上,压埋最多的1978年为11482亩,最少的1985年为900亩。

三、干热风

干热风群众叫“热东风”,是北部川滩地区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多出现在7月,主要危害春小麦,有的年份对冬小麦的危害也明显,对其它粮食作物影响较小。据1974年至1980年资料,7年中泗水、永丰滩、土门、胡家边等乡镇共出现干热风5次13天,年平均为0.7次和2.6天,其中1978年7月中旬的干热风就使这一地区的3.8万多亩小麦减产126万多公斤。

四、霜冻

霜冻是危害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1977年至1990年14年中,霜冻年11年,占78.57%,无霜冻年3年,占21.43%,霜冻受灾面积达123717亩,年均受灾11247亩。如1978年9月上旬的早霜冻就使古浪、黄羊川、龙沟等公社的4.46多万亩粮食遭受损失,减产72.5万公斤。1973年5月17日的晚霜冻使瓜菜等经济作物遭到冻害,大部分重新播种。

霜冻有早霜(即秋霜)冻和晚霜(春霜)冻之分。早霜冻危害的主要作物有糜子、谷子、荞麦、马铃薯和蔬菜、烟叶、甜菜、果类等。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10月上旬为多。晚霜冻危害各类作物幼苗,一般出现在5月中、下旬为多。

无霜期平均为142天,80%保证率的无霜期为126天。最长年份为191天,出现在1964年;最短年份为113天,出现在1970年,最长与最短年份相差78天,在地理分布上,川区比山区长。

五、冰雹

冰雹是本县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主要危害是冰雹打在作物的茎、叶和果实上造成损伤。

东汉延光元年(122)四月,大雨,雹如雪,杀伤禾苗惨重。元,延佑六年(1319)七月,冰雹摧毁禾稼甚巨。清康熙四十一(1702),遭大雨雹,伤禾。清雍正八年(1730)七月,降冰雹,小者如卵,大者如拳,伤二坝禾麦,民饥。民国22年(1933),六月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3日,3次冰雹,形如鸡卵,一、二、三、四区田禾被打伤损折,奇灾。据古浪气象站资料,一年中冰雹自4月出现,10月结束,6月最多,9月次之,7月至8月略少。在1958年至1980年的22年中,共出现冰雹灾害30次,年平均1.4次,最多年份达5次(1977年)。在1978年至1987年的10年中,除1980年无雹灾外,其余9年均受其灾,年均受雹灾面积达26300多亩,年均减产500万公斤以上。

六、暴雨洪灾

暴雨的主要危害是造成山洪,使河谷两岸和中、下游地区的低洼处遭受危害。古浪县在盛夏初秋(7月下旬至9月上旬),易发生大雨和暴雨天气,造成洪灾。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大雨夹雹,伤禾。清雍正八年(1730),雨夹雹,伤禾。民国3年(1914),古浪河特大洪水。洪峰流量每秒617立方米。1966年8月14日至15日的2次暴雨,雨量达71.7毫米,洪水冲毁了土门镇漪泉河历史悠久的木桥,造成了农田淹没,人畜伤亡。1959年至1980年,22年****出现大暴雨54次,平均每年2.5次,最多年份达6次(1961年、1970年),最少年份为0次。

七、地震灾害

古浪处于阿拉善板块与祁连板块的北部祁连加里东板块缝合线一带,在加里东构造层、华力西——印支构造层和喜山构造层3个构造层作用下,地壳活动频繁,属于地震多发带,地震灾害多,是列入国家重点监视的主要地震活动区之一。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民国16年(1927)农历四月二十三日上午5时20分发生的8级大地震。当时县城城垣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周围50里之内变为废墟。地上开裂深沟有的长达15公里,山上灰岩裂缝有宽2丈,深2丈者。古浪峡山崩壅道,交通中断经年,河水干涸。全县共摇倒堡寨、村庄、学校、油房、水磨等1800余处,房屋14400余间,压死3800余人,28560多头牲畜。1990年10月20日16时7分,在古浪、天祝、景泰三县交界处发生6.2级地震。新堡、干城两乡遭严重破坏,死1人,重伤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