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古浪卷
20817000000007

第7章 城乡建设(2)

(二)、排水古浪城区到1990年底,建筑面积已达12.5万多平方米,其中楼房建筑面积4.95万平方米,但无下水道设施,只是从巴家湖公园门口至城东侧的甘新公路有一条1500米长的小沟排污。

80年代初期改为暗沟排污,个别单位利用渗坑排污,绝大多数单位和家庭的污水均排水放在巷道和横穿建设路的渠沟内。1992年经武威地区计划处批准立项,修建县城排水工程,1993年动工,1994年排水系统初具规模,主管道(除上城之外)基本上覆盖了旧城区各街道,平均日排水量700吨。

1995年扩建了香林路、旧大路、农贸巷等部分地段的排水系统;2001年至2003年扩建上城路、石坡路、铁路西侧、旧大路、世纪新路、昌松路、农贸巷、中庄横路、昌灵路等部分地段的排水系统;2004年扩建八里营至古浪河排水系统1498米。截止2006年,县城新旧城区排水管网总长10996.85米,分布检查井346座、雨水口238个、跌水井8座,日平均排水量达到2700吨。

(三)、照明民国及其以前,机关、居民都用清油照明,遇有节日或红白喜事亦用蜡烛照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机关、居民开始用煤油照明。机关以铜灯、玻璃罩子灯为主,居民则用铁盒、墨水瓶、玻璃瓶做灯。1957年在古浪河和柳条河汇合处修建古浪水电站,1958年1月正式投产送电,解决了县委、县政府等45个机关、学校和57户居民的照明问题;同时给县广播站供电1.2千瓦,供县农具修造厂生产用电45千瓦。

1977年架设武威黄羊镇至古浪线路,由黄羊镇电厂向古浪县城输电。80年代初建成古浪供电站、变电所,供应管理生产、生活用电。1984年到1988年,先后在县城共架设安装路灯148盏,主要分布在昌松路(原中心路)、上城路、西环路和建设路。1991年至2002年,增加公园路、商业巷、水关门路、政府巷、西环路、昌松路、建设路、香林路、旧大路、世纪新路等路段路灯120盏。2003年投资60万元,架设城区10KV电力线路2.4公里,低压线路7.8公里,铺设路灯电源线5.2公里;投资41.2万元,架设昌灵路、中庄横路、农贸巷三条道路路灯140盏。2006年路灯总数增加到408盏,分布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县城新旧城区。

(四)、供热传统的供暖设施是热炕和火炉。热炕有填炕和炉炕之分,填炕用牲畜粪末、草末、锯末等作燃料;炉炕以煤砖为燃料。

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机关单位开始用锅炉供暖,也有采用集中联片供热的,一般供热半径控制在250米至300米之间。截止1990年底,全城供热点有3个,总供热面积4641.9平方米。1994年到2000年这一时期内,随着公共建筑和住宅楼房的猛增,供热锅炉总台数增加到64台,其中卧式锅炉20台,立式手烧式锅炉44台,有效地解决了职工和居民的供热问题。

2002年起先后动工修建了古浪热力公司、光明热力公司、古浪宾馆热力公司,2004年修建了龙园小区热力公司,4个热力公司总投资1895.8万元。2003年初,县政府决定对实施集中供热范围内的53台原有小锅炉进行淘汰关闭,同年10月份启动了自实施集中供热以来第一次大范围的热力供应,2006年,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2.28万平方米、受热楼房144栋,集中供热率达到49.8%。

(五)、绿化民国以前,城区有杨、柳、杏等树,尤以“左公柳”出名。民国25年至26年(1936~1937)马步青在修建甘新公路的同时,于公路两侧以五杨夹一柳的格局,植有树木,径直延伸,蔚为壮观。居民多在庭院及房前屋后栽杨插柳,数量甚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绿化城区。从20世纪50年代起,机关、学校、居民每年春季都要总动员,在巴家湖滩、古浪河滩和四周山坡植树造林;同时还在街道两旁、公路两侧培植树木,成活率高,成绩显著。到了70年代以后,各单位开始在院内栽花种树。

80年代,城区进行整体规划,在中心路街心栽植松柏等长青树种;单位院内也是松柏吐青,桃梨竞秀;居民庭院中开始培植梨、杏、苹果树和玫瑰、花椒树等经济树种。

1992年以后,原甘新公路县城段两侧的杨树和柳树逐渐被伐,街道建成后改名昌灵路重新栽植了油松和白蜡;原中心路花园带在城区道路改建时被拆除,树木被伐或移栽别处,道路建成后重新栽植油松。1994年至1998年在昌松路、西环路、建设路、政府巷等路段补栽树木1200多株;1999年至2002年期间补栽2100多株;2003年至2005年在昌灵路、中庄横路、世纪新路、昌松路中下段(香林路至中庄横路)、建设路、旧大路、公园路、政府巷、西环路等路段补栽树木4600多株,树种有国槐、油松、侧柏、刺柏、圆柏、垂柳、白腊、金丝垂柳、云杉等13种树种。所有机关单位院内都有树木,部分单位院内和居民小区种有草坪,配有喷灌设备。2005年,县上决定在县城昌灵路以西、旧大路以东、南一路以南规划路以北区域修建古浪县城中心绿地。2005年10月动工,2006年9月竣工。绿地总面积30.5亩,其中硬化面积11398.45平方米,绿化面积8716.38平方米,其它228.67平方米。

四、集镇

(一)、土门镇街道东西向,长1公里,宽12米,沥青路面,西起农贸市场,东至马石河公路大桥。主要单位有:镇政府、农行营业所、粮管所、新华书店、供销社、邮电所、古浪二中、镇初级中学、卫生院、自来水站。

(二)、大靖镇街道南北向,街道长约1500米,东西向街道长约1200米,于城中交汇为什字。主要单位有:镇卫生院、镇政府、汽车站、古浪三中、镇初级中学、县中医院、农行营业所、工行营业所、邮电支局、大靖供销社、自来水站。

(三)、泗水镇街道古(浪)景(泰)公路为什字,南北街长约1000米,东西街长约400米。主要单位有:镇政府、古浪华丰工贸有限公司、镇初级中学、卫生院、信用社、供销社、邮电所、自来水站。

(四)、裴家营镇街道以古(浪)景(泰)公路为街,长2公里,东起东沙河,西至道班,宽12米。主要单位有:镇政府、农职业中学、邮电所、卫生院、镇初级中学、卫生院、信用社、供销社。

(五)、干城乡街道南北主街道,东西小巷道。南起加工厂,北至卫生院,长1200米,宽18米;西起古浪四中,东至兽防站,长2000米,宽窄不等。主要单位有:乡政府、信用社、新华书店、邮电所、卫生院、古浪四中。

五、农村住房建设

1955年以前农民打庄盖房无统一规划,受“风水”先生摆布,多是“土打墙,木盖房,光棍挑担一个梁”,齐头齐尾,窗户小、光线暗、卫生差。山旱地区多为土窑洞,滩旱地区多为土地窝铺居住。

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提出统一规划居民点,但无统一建房标准,多为宽5丈、长6丈的土垒墙小四合院,一般农户盖三间卧室,一间半伙房兼储藏室,仍为土木结构平房。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提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统一建设居民区”。1963年后,随着人民公社核算单位下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建房积极性高涨,社队统一规划,连排划院,居民点开始形成。一些村庄抛弃旧址还耕,选新址建房。房屋均属土木结构,多为翻新旧屋,门窗由原来的单双扇栓式、木格小窗向折页新式门、玻璃大窗过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建房积极性空前高涨,川区多以居民点为主,仍为五、六丈和六、七丈四合院。房舍的样式、质地开始向坚固、新颖、美观、大方等方面转化,出现了砖混结构的新式脊房,四檐八柱的旧式廊房,多数则为砖砌门面,大门楹,双层窗,每户有房在5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