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大事卷
20817100000016

第16章 清朝

顺治三年(1646)七月改甘肃卫军为屯丁。凉州戍军亦改为屯丁,免除军名,令屯田。

顺治五年(1648)初夏甘州回民米喇印及丁国栋率部抗清,攻占凉州。

顺治九年(1652)著名学者,藏传佛教领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晋京途经金强川,改嘉格让(意为强盗沟)为抓喜秀龙(意为吉祥富裕沟),赐天堂寺为扎西达尔吉琅(意为吉祥振兴洲)。

顺治十七年(1660)甘肃巡抚由甘州移驻凉州。

康熙十七年(1678)意大利传教士来凉州传播天主教。

康熙四十三年(1704)凉庄道武廷适在凉州创建成章书院,到乾隆十二年(1747)改为天梯书院。

康熙五十八年(1719)凉州卫考院被火烧。

雍正元年(1723)十月青海罗布藏丹津反清,庄浪藏族马尔素响应,清政府任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前往镇压。十一月年羹尧调兵4000,由凉州总兵杨尽信率领,前往庄浪围攻反清之藏兵,获胜。雍正二年(1724)春,年羹尧命奋威将军岳钟琪攻马尔素部,杀三千多,擒二千余。五月,庄浪藏民事平,清政府改庄浪卫为平番县,辖今天祝县乌鞘岭以南地区及永登县。

雍正二年(1724)撤凉州卫、镇番卫、永昌卫,分别设武威县、镇番县、永昌县,撤古浪守御千户所,置古浪县。在撤庄浪卫置平番县的同时,设庄浪厅。同时,设凉州府,辖武威、永昌、镇番(今民勤县)、古浪、平番(今永登县)五县及庄浪厅,府治武威。

是年凉州卫儒学改为凉州府儒学。

雍正四年(1726)在武威城北府门内(今武威行政公署住宅楼处)设武威县儒学。

雍正十二年(1734)四月清副都御史孙国玺查勘凉州屯田及渠工情况。

乾隆二年(1737)清旗兵驻防武威,同时在武威城东北约三华里处修建了满城(又名新城),做为旗兵营房。

乾隆四年(1739)古浪县城修文庙并设儒学署。

乾隆七年(1742)武威县正堂在城北永昌堡创建北溟书院。

乾隆十年(1745)凉州府欧阳永裿增修凉州府考院。

乾隆十四年(1749)武威人张王召美主修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修成付印。

嘉庆十五年(1810)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在大云寺发现了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道光五年(1825)镇番(今民勤)知县许协主修《镇番县志》付梓。

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经武威,留住八天。

道光二十六年(1846)林则徐获释回归,奉命代署陕甘总督,处理祁连山与青海藏民骚乱,途经武威住一个多月。

道光三十年(1850)凉州创立蔚丰厚、协同庆、天成亨三家票庄。

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义军的反清斗争蔓延到甘肃,延续十年之久,凉州受害极大。

是年十月武威开始办团练。

同治三年(1864)二月古浪、永昌、山丹等地方官与乡绅组织团练,以抗陕西回民义军。

光绪元年(1875)甘肃兵备道成定康捐俸银1000两,购置民房在武威城西北隅石头滩创建雍凉书院。

光绪五年(1879)甘肃兵备道铁珊提倡“牧羊以兴实业,试种牛痘以惠婴孩”等科学新政。

光绪九年(1883)凉州知府陈才芳,教民栽桑养蚕。并调陕西汉中工人来凉州收茧纺织,传授养蚕缫丝技艺。

光绪十六年(1890)凉州电报子局成立。

光绪二十年(1894)武威举人丁春华改良农业,试种棉花。

光绪二十四年(1898)陕西秦腔名艺人李富贵来武威创建秦腔“富贵社”。

光绪三十二年(1906)武威李铭汉所撰《续通鉴纪事本末》刊印行世,全书110卷。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二十七日乡民陆富基、齐振鹭领导数千农民拥进武威县城,要求减免税收。他们捣毁警岗,攻入县署,捣毁总警绅王佐才等人的房屋。官署派军警镇压。抗税斗争失败后,陆富基被杀,齐振鹭外逃。

宣统元年(1909)武威设官银钱局,为武威设银行之始。

宣统三年(1911)齐振鹭二次发动抗暴斗争失败,被杀于武威城内大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