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20835400000021

第21章 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国际化问题(4)

(1)良好的高效能农村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农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的统一,与国际大都市——上海发展的总体目标相协调。

(2)现代农村基础设施的全面加强,农业机械、水利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小城镇基础设施、农村商业和服务业体系均达到较高水平。

(3)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工业向城市的郊区农村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4)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一整套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体系基本形成,并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涌现出一大批农村现代化企业,科学技术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因素。

(5)农村经济发达,人均增加值初步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农村经营的高效益和高生产率,实现了农村经济结构的高度国际化。

(6)农村社会进步,科学、教育、体育、文化等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达,成为吸引农村就业、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显著下降。

(7)良好的社区环境基本形成,农村人人享有优美、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8)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较高,农村人口中受中、高等教育的比重达到较高水平。农村人人享有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

2.都市农业的具体指标

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评价体系应该由六个方面和22个指标构成,具体标准如下:

在农村生态环境要素方面:(1)农业用地保有量控制在30万公顷左右;(2)农村地区水体质量达到四类标准;(3)农田林网化率要达到70%;(4)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在农业装备要素方面:(5)农业资金综合装备值,每个劳动力平均达到5万元以上;(6)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应达到95%以上;(7)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率应达到80%以上。

在农业经营管理要素方面:(8)农业规模经营比重在80%以上;(9)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10)农业企业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11)农村信息化综合指数(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计算机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和报纸拥有率等4项指标综合形成)达60%。

在农业科技应用要素方面:(12)农业科技投入对产出的贡献率在60%~70%;(13)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比重达到20%左右;(14)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率要在80%以上。

在农业经济与结构要素方面:(15)农业人均增加值2010年要达到6万元;(16)农业增长标准是可持续增长;(17)农业结构升级系数(高效优质产出)应为60%以上;(18)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在10%以下。

在农民生活质量要素方面:(19)农民纯收入或可支配收入在1万元以上;(20)农民恩格尔系数(农民食品支出占个人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30%;(21)农村城镇化率在70%以上;(22)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普及率应达到100%。

现代都市化农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建设城市化农业;应用现代技术和设备改造农业,通过工业化改造农村经济结构;学习发达国家农业模式和直接利用国际资源,实现上海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最终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郊区居民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三)21世纪世界农业国际化的基本模式

21世纪世界农业经济国际化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农业经济的高技术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形成农业高技术的全球化,生物基因和农业种子的全球化,农产品市场的全球化。21世纪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实现的基本内容是:在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机械设备技术装备农业的基础上,还要用高技术产业提供的精密设备武装农业,引导农业;在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的同时,还要用现代生物技术再造农业;要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经营农业,还要用高技术产业化的市场模式重组农业。

1.要用高技术产业提供的精密设备武装农业

近年来,国际农业设备技术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引起现代农业的新变化。如以由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组成的“3s”技术为基础,通过因地块、因苗情而实现科学准确的作物管理,而达到节约成本、增加产量、减轻化肥污染的“精确农业”,正在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迅速应用和推广。精确农业并被认为是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国际化趋势。

2.要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农业

目前,农业生物技术的惊人发展与应用,使世界农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正在大量投资于农业、医药等产业领域的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在农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1999年,转基因农作物播种面积已达4.2亿亩,今后5年将增至12.6亿亩。预计到2010年转基因种子销售额将达300亿美元。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将使现代农业高技术化,这已经成为农业国际化发展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

3.要用高技术产业化市场模式经营农业

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将使未来农业的市场经营方式和经济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如随着农业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将出现一大批生物技术产业公司、种子公司和农业工厂,势必影响到农业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变化。近年来,美国在农业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出现了产、研、学三位一体的高技术农业的经营组织运行模式,建立了围绕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的中介、风险投资和民营实体的机构和机制。

四、我国和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经济国际化是当今我国和西部地区的国民经济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解决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困难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途径,是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和农业经济的国际化,并逐渐放弃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和体系。

西部地区和我国的农业经济国际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长期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我们认为,要实现农业经济国际化,应该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国际化

农业生产要素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产者素质的国际化、农业产品的国际化、农业科技的国际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国际化。

1.农业生产者素质的国际化

要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使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才。要有一大批能够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各类人才,他们不仅要会组织生产,而且要善于经营:不但要了解国内市场,而且要掌握国际市场;不仅要懂得一些相关的科学技术,而且要会使用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不但要能与国内各种人打交道,而且要会与外国企业界、金融界打交道。

把教育农民作为实现农业国际化的关键。只把农业国际化、现代化看成是向农业提供现代工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容易忽视农业生产者的作用。农业国际化、现代化意味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能只是投入现代物质技术,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要重视使用现代技术的人的素质问题,要使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达到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要求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2.农业产品的国际化

农业产品国际化的重点是要实现农业产品的国际化标准。农业产品的标准化不仅是为了农产品的生产制定质量和监管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农产品标准化可以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它是农产品创品牌的基本条件。农产品标准化必须是国际标准化,必须符合国际标准的内容,使农产品标准化与农产品国际化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

农产品标准化必须要考虑到国际粮食、食品的安全标准,必须要参照国际社会流行的食品结构、健康要素结构、食品口味,必须要遵守进口国的饮食文化习惯。如我国在猪肉、禽肉、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但是,如果这些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达不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如疫病较多、化肥和农药残留较高,就会严重影响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3.农业科技的国际化

农业科学技术国际化是农业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农业科学技术国际化有三大标志:一是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要接近目前的国际标准;二是农业科学技术要接近世界农业科技水平;三是农业科技开发项目要有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根据以上农业科技国际化标准的要求,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要扩大对农业科技开发项目的经费投入。研究经费是农业技术开发的物质前提。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必须占农业产值的一定比重,其比重并且要逐年向发达国家的标准靠近。目前,发达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长期保持在占农业总产值1.5%~2%的水平,另外还有各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如种子、化肥等行业)对科研的巨额投入。而我国对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多年来一直低于农业总产值的0.2%。建议我国政府对农业研究与开发的公共投资在2005年应达到农业产值的1%,另外还应通过立法形式要求地方政府和各类企业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投资。

第二,要大胆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及时引进具有世界水平的农业技术,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差距的最有效的办法。尤其要引进当今世界农业科学技术最尖端的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力争防止在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差距扩大。既要重视技术的引进,更要重视引进技术的应用,这样才能创造农业经济效益。建议在未来几年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占到整个农业技术的30%。

第三,要积极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的国际合作。要学会利用国际研究的成果资源,加强农业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如利用发达国家的开发资金、研究人员、科研设备、农科机构,联合开发急需的尖端农业技术,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试验、研究和推广体系。另外,要谋求与实力强大的已经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国际性农业、生物科学公司进行实质性合作,不仅引进其在研究方面的先进技术、手段,还应学习市场开发和科技成果商业化方面的丰富知识、经验,培养自己的高技术企业家。

4.农业经济结构的国际化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国际化,应以国情为基本前提,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粮食、植物油、棉花等以土地密集为特征的大宗农作物,在保障安全供给的基本条件下,可以适度减少国内生产,积极有效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资源,调剂供需缺口。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畜禽、水产品、蔬菜、水果、烟草及相关加工品,应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优先发展这些农业产业,增强对外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

在实现农业经济结构国际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二是以高技术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三是以高附加值为导向调整农产品加工结构;四是以特色农产品为导向调整农业区域经济结构:五是以世界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为导向调整农业发展战略结构。

(二)农业政策的国际化

农业政策国际化是农业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农业政策的国际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国内所有的农业政策与国际规范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农业政策法规相衔接;二是有关农业政策向外向型农业倾斜;三是按照国际惯例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

1.农业政策和法规与国际相关运行规则衔接

农业政策国际化要求我国必须修改现行有关农业政策和法律的条款,使其与国际接轨,由传统农业政策转变为现代农业政策。

第一,农业贸易政策从传统的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品)保护性政策尽快向促进农产品出口增长(外向型农业)推动性政策转变。通过出口推动性政策,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如畜牧业、蔬菜、水果、农产品加工业。第二,对农业的干预政策应从过去的直接干预方式转变为将来的间接干预方式,通过法规、政策、利率等手段,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使农产品生产者自觉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科技含量、改善生产设施。第三,农业管理政策由强制性管理政策转变为服务性管理政策,通过就业培训、技能培养、提供信息、扩大信贷等服务性政策,引导农业生产者的经营活动。第四,根据通用的国际法律内容修改土地法和税法,尤其要修改有关土地产权流动的条款内容,培育土地市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推动农业经济的产业化。

2.农业的保护体系政策

目前,各国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主要有:(1)农产品价格支持。基本做法是政府事先规定农产品的保护价格,包括目标价格和干预价格。(2)补贴制度。它是政府通过预算支出给农民生产者补贴,以实现农业部门的收入目标。(3)财政信贷政策。主要是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和信贷扶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增加农民收入。(4)关贸保护。是指政府通过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方式,控制农产品进口,保护本国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防止外国廉价农产品冲击本国市场。发达国家对农业实施保护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条件下进行的,虽然促进了农业高度发达,但也给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

我国是一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有80739万,经济实力和财政状况都不允许对农业进行大量的保护性财政补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空间大为缩小。一是市场准入的保护空间缩小,二是国内支持空间缩小,三是出口竞争的保护空间缩小。因此,农业保护政策必须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规定及我国的承诺,在放宽农业贸易政策和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大国内支持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保护力度,恰当、准确、有效地实施“绿箱保护”政策和“黄箱保护”政策。在实施农业保护政策过程中,既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健全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系统,建立农产品安全检验体系,创立农业风险保险基金,在“绿箱保护”政策范围内充分使用农业支持政策;又要按照世贸组织规定的要求,改善农产品价格体系结构,调整国家税收支农政策,建立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使“黄箱保护”政策对农业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