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20835400000009

第9章 西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特色农业的发展(4)

近几年,云南省在特色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2002年,根据市场需求,云南省各地把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保证农民增收的重点措施来抓,以抓科技措施落实为重点,突出“优质”、“绿色”两大主题。传统优势产业烟、蔗、茶的调整放在提高品质、实现优质高效上。烟叶种植继续向最适宜区集中,种植品种告别单一化,以卷烟生产决定种植品种。甘蔗种植结构调整呈现“三多”,即水田蔗多、新植蔗多、高产高糖良种多,为甘蔗的优质高产打下基础。茶叶以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推广、无公害及有机茶为“拳头”,提高茶叶的品质。

3.增加特色农业的技术含量

特色农业不仅要强调其绿色性,也要努力使其实现高技术化,在“特色”基础上大胆利用生物基因技术,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

我国农业已从短缺状况迈向总量基本平衡,并且丰年有余。仅靠发展常规特色农业占领市场份额的潜力非常有限。特色越明显的农产品,其身价越高,越有吸引力、生命力和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已从短缺状况迈向总量基本平衡,并且丰年有余。仅靠发展常规特色农业占领市场份额的潜力非常有限。特色越明显的农产品,其身价越高,越有吸引力、生命力和竞争力。但是,目前西部地区的大多数特色农产品基本上都是大路产品、普通产品,有特色但优势不明显。要将特色资源优势真正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必须利用生物基因技术对其产品物质结构实行进一步优化,实行特色产品加高技术的经营运作方式。利用特色资源,通过高技术挖潜力要效益,促进特色农业结构的升级。

就当今的技术水平来看,高技术对特色农业的改造主要是通过生物基因技术改良动植物种子,优化种源体系。在这方面,西部地区有些省区已经加大投资建设力度,积极组织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把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如甘肃省就联合农业高等院校和农科院的知名专家在河西走廊建立起了动植物良种工程基地,并取得了惊人的显著效果。云南省的“九五”科技重点建设项目——云南省农作物原种繁育中心,也于2002年4月通过省计委主持的验收,为西南区域实施种子工程,加快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促进粮油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技术基础。该中心现承担有昆明市十大基地建设项目“昆明市富民优质粳稻良种扩繁基地建设”、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的“国家级新产品云恢290产业化开发”和“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化剂产品开发和中试示范”等项目。

4.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

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是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结构层次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低是西部农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西部地区,农业生产专业化落后,必然导致区域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多、低水平重复严重。因此,在西部特色农业区域,要大力推动农业生产专业化进程,建立各种各样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农业专业化的规模生产,实现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和优良化,为今后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目前,西部地区也有一些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如甘肃的马铃薯、制种、药材、蔬菜生产基地,新疆的棉花、哈密瓜、葡萄、番茄、红花生产基地,云南的烟草、甘蔗、茶叶、花卉、蔬菜生产基地。但存在规模偏小,产品标准不统一,规格不规范,技术含量不高的缺陷,很难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西部特色农业不仅要实现生产专业化,而且要不断推进专业化生产结构的调整、延伸,使其实现农产品生产专业化的结构升级。我国东三省的做法就值得西部地区省、市学习:东北三省在前几年形成“玉米带”的专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又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农业高效原则,目前正在努力由“粮仓”变成“肉库”。

5.要创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

对传统“地方特产”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科技含量、优化物质构成成分、规范规格标准,培育西部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再经过政府推荐,广告宣传,打造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品牌。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中,有质量还要有知名度,这样才会创造出最佳效益。

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形成品牌市场效益,这是西部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佳切入点。在农产品供给充足的条件下,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说到底是质量、特色和品牌的竞争。目前,虽然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但知名优质农产品还是供不应求。这说明结构调整在提高质量、品牌方面市场潜力还很大。

近几年西部各地虽然在调整上下了很大功夫,也有成效,但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结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总体上是大路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这是当前农产品卖难、农业增产不增收等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调整结构首先要从提高质量入手,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对特色农产品中的低质农产品要采取转换一批,取缔一批的措施。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要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实施良种工程,使西部地区主要特色农产品基本上实现优种优质,全面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品率。在实施良种工程上,要以从发达国家引进良种为主,为以后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基础。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努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使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在打造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上,政府要依据品质加大推广宣传力度,通过企业、社会各界投资,进行适度的媒介广告运作,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方面,浙江省采取的方法值得效仿。浙江省正在筹建农产品推广中心,为本省的农产品进超市建立“绿色通道”。

据介绍,浙江农产品推广中心将在杭州设立总部,在各县(市、区)设立分中心。具体操作上,总部在杭州设立常年的农产品展销馆,分中心集纳本地区农产品及信息到展销馆开设窗口。推广中心将常年、定期组织全国各地超市到中心看样、订货,同时在中心开设农产品进超市“样板店”,把“样板店”内的产品统一包装后销往省内外超市。

目前农产品进超市难的主要原因是超市与农业企业缺乏沟通渠道,小规模的农产品生产者单家独户进超市成本过高,许多农产品在生产标准、包装及条码等方面也存在问题。而农产品推广中心则可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农产品进超市的流通效率和品牌效应。

(二)对西部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是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开发优势资源,尽快使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争取收入与经济实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们认为,在西部“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超越发展。

1.实现现代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

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树立大农业的调整战略思路: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出发,调整西部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角度出发,调整西部农业产业结构,降低种植业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畜牧业、林业在农业中的地位;从建立高效农业的立场出发,调整西部种植业结构,扩大蔬菜、水果、花草等经济作物的比重。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三大结构调整必须实现跨越运作,不能按部就班,逐步到位,否则很难提高农业结构层次,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水平差距。

目前,在西部农村发展非农经济,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迅速见效。但从调整大农业结构角度来看,发展畜牧业、林业、渔业经济,扩大它们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西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发展畜牧业和林业的资源优势,具备迅速发展畜牧业和林业的基本条件。在西部大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按照现代农业结构的标准,努力争取畜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40%以上,使西部地区农业结构实现跨越式的战略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水平差距。当今的西部农业结构还是非常落后的,以新疆为例,1999年,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3.9%,牧业产值只占23.7%,林业仅占1.6%。畜牧业和林果业作为西部地区农业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状况显然是不足的。

畜牧业、水产业等养殖业在大农业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1978年以来,西部农业结构调整虽然一直朝这一目标推进,但效果是比较差的,与东部沿海地区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从表2—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种植业比重大大高于其他国家,而畜牧业产值又大幅度地低于这些国家。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就在于种植业比重的下降,畜牧业、林业比重的上升。

2.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西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能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农业生产方式能否从粗放型转到集约经营型上来,农业的增长是否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结构调整的“支撑点”。

进一步提高科技在农业资源中的比重,及时运用新技术改造农林牧渔各业,使其不断涌现出新的优质产品,是加快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对生态环境恶化和农村人口较差的西部地区来说,没有科技的进步,结构调整的难度是难以想象的。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力度,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把农业科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西部地区要通过农业生产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来实现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改变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意识,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技术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它物化在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之中。技术结构的提高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应用、耕作方式的改进、物质投入的增长和农业机械的逐步采用等。

近几年,西部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许多省市把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实施动植物品种优良化和技术知识更新等农业科技工程,大量引进新品种,积极示范推广优质品种,努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大力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密切产学研的关系。西部各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逐渐走上了规模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对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起到了带动作用。同时,大胆利用农业新技术、高技术,迅速发展设施农业,使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显著升高。

甘肃省的永昌县在利用和推广农业高技术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上就取得了较大的业绩。

由于意识到农业结构调整的惟一出路就是利用高科技,优化品种,为此,永昌县在结构调整中先后与中国农科院等20多家科研院校联姻,聘请40多名知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大胆研制和推广全新的动植物优良新品种,建立新品种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硬质小麦、啤酒大麦、双低油菜、精细蔬菜、畜牧、林果、地毯生产加工等为主的七大支柱产业。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1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75元。当地农民认为:“这是高科技给咱农民带来了福气。”永昌县的这种做法,值得西部各地在结构调整中借鉴。

3.突出农业产业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

西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忽视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农业结构调整要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其本质和核心在于农工商、产供销、经科教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一体化经营方式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在结构调整中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实现小规模经营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全面推进农业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技术的创新。其最大的作用优势是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维护农民经济利益,保障农民经济收入,体现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效果。农业产业化的具体作用表现为:

一是可以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降低了单家独户的小农经营的市场风险,使农民能够比较放心地进行结构调整。

二是可以使农产品实现多次增值增效,提高农业的整体收益和效益,并由此带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

三是可以完善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使各种农业资源与非农业资源相互实现最佳结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四是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弹性加大,价值提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相对于单个农户来说,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水平较高,经营经验丰富,有助于提高结构调整的决策水平和准确度。

六是龙头企业自身技术力量强,能够对基地农户在生产上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

总之,只有将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将农业结构调整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提高西部农业的层次水平。因此,必须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的畜牧产业化已经形成一种规范、成熟的模式,即大龙头企业带动大基地,大基地带动千家万户的产业化格局。西部各省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本地农业产业化的新模式,以此引导农业结构调整。

4.西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要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