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打造完美—现代企业员工素质培训
20835500000030

第30章 同舟共济(2)

一句古老的格言是这样的:“如果说不出别人的好话,不如什么都别说。”这句格言在现代社会更显珍贵——几乎所有机构,无论大小,吹毛求疵、流言蜚语和抱怨永不止息。

“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在我们面前说人是非的人,也一定会在他人面前非议我们。一来一往容易滋生是非,影响公司的凝聚力。与其抱怨对公司和老板的不满,不如努力地欣赏彼此之间的可取之处,这样一来,你会发现自己的处境大有改善。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别抱怨老板不给你机会。那些喜欢大声抱怨自己缺乏机会的人,往往是在为自己失败找借口。成功者不善于也不需要编造借口,因为他们能为自己的行为和目标负责,也能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

人往往是在克服困难过程中产生勇气、培养坚毅和高尚的品格的。常常抱怨的人,终其一生都不会有真正的成就。

或许你正住在一间简陋的破屋里,心中梦想着宽大而明亮的殿堂,那么,你首先应该做的是努力将这间小屋变成一个干净整洁的天堂,用你的精神充满这间小屋。

不妨想一想,你喜欢哪一种工作伙伴呢?是那些总在抱怨的人?还是那些乐于助人、有活力、值得信赖的人呢?

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改善处境。

做一个与人为善的员工

同事之间相处具有相近性、长期性、固定性,彼此都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要特别注意的是真诚相待,才可以赢得同事的信任。信任是连结同事间友谊的纽带,真诚是同事间相互共事的基础。同事的工作受阻,或遇到挫折和不幸,往往是相互之间建立真诚和信任的重要时机,在这种关键时刻要特别留心,把同事的境遇挂在心上,及时地给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处理各种事情,要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只有这样,同事之间的友谊才能地久天长。

有一些公司里存在着老同事欺负新同事、本地人欺负外地人、上司欺负下属、高学历的欺负低学历的现象。当你初来乍到时要做好心理准备,想办法用处世技巧应付各种不公的待遇。当然,这种欺生现象不可能是明目张胆的。

初到一个新的公司,新员工会感到一切都摸不着头脑。例如,不知道办公室里的复印机怎么用?传真机放在什么地方?洗手间在哪个方位?电话的使用方法等问题,都需要向别人请教。如果你诚恳,虚心求教,老同事们会乐意帮助你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如果你口出狂言,傲气十足,不但得不到帮助,更有甚者会使老同事们一起排挤你,使你很难被人接受。

一起进公司的同事融洽相处,不但能在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提携,而且还能排解出门在外的孤独和寂寞。

无论你的能力如何,在工作上都要虚心地向老同事请教和学习,遇到不明白或不会做的工作,要及时地向资深的老同事求教,万万不可不懂装懂,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做,要避免给公司造成损失。在工作中与同事有摩擦属于正常现象,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得过且过,不要斤斤计较,争取尽快与同事们搞好关系,以便更好地工作。

千万别和公司元老闹别扭,而应该千方百计地接近他们。公司中的元老们工作年限长,职务高,属于公司的中心人物,处于金字塔形的第二层,仅次于上司。他们经验丰富,熟悉公司的经营方式及各种情况,为公司立过汗马之功,可以说他们是公司的一部活历史书,是一部工作中的活字典,在公司中起着指南针的作用,备受人们的尊敬。

在公司里工作,要懂得宽容别人。宽容并不是逆来顺受,而是要学会谦让,将爱心无私地奉献给他人,并给予他人热情地帮助。具备了虚怀若谷的胸襟,就会赢得大家对你的尊敬。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并以此来感染别人,消除自卑、猜疑、嫉妒的心理,坚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人生,乐于看到别人的进步,与新同事相处就会变得熟悉、亲切、温暖起来。

总之,作为一名员工应该以你的思想感情、学识修养、道德品质、处世态度、举止风度,做到坦诚而不轻率,谨慎而不拘泥,活泼而不轻浮,豪爽而不粗俗,一定可以和新同事融洽相处。

老同事要善待新同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人员变动,新职员能给公司带来活力。每一位老职员都是从新职员做起的,新职员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对公司的情况不了解,处在孤立无援的地位。这时就需要老职员主动向他们介绍公司各方面的情况,帮助他们尽快上手工作。新职员初上任时,交给他们的工作量要尽量少些,以免使他们产生压力,对日后的工作缺乏信心。对他们工作中偶尔出现的差错,要耐心地同他们一起分析出错的原因,帮他们改正错误,有时也可以帮他们应付一下上司,使他们在心怀感激的过程中改正错误,掌握工作技巧,而不是训斥、讥讽、挖苦,使对方难堪。

同事之间要以工作利益为重,大家坐在一条船上,总希望水涨船高,你对工作有很高的责任感,大家就会尊重你。你才会成为上司倚重的人才,同事中有影响的“老大”。怎样看待同事文化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待同事间的是是非非,通常的教训就是“同事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为此,对待同事有时要多长个心眼,多加小心,否则栽在同事的手里还会一无所知。

对于这种理论,我们有例为证。

刘科是王霞的同事兼同屋。她俩是老同学、好朋友,亲密无间,无话不说。可后来,她们之间的友谊冰消瓦解,两个人形同陌路。昔日的好友何以走到今日这个样子?原因就是因为她们做了同事。

刚刚成为同事时,刘科和王霞都非常高兴,好朋友做同事是亲上加亲,可以互相关照,几个月下来她俩和平共处,亲密有加。

事情其实出在王霞的性格上。王霞生性耿直,又没有什么社会阅历,所以爱在宿舍里当着刘科的面对单位一些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开始,刘科跟她简直就是“英雄所见略同”,也指出哪儿需要改进,哪儿需要修正。王霞立刻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认同,真心希望领导能采纳她和刘科的好建议,认为这对单位对个人的发展都不无好处。

不料事情远没有王霞想的那样简单。还没等王霞进谏,领导就召见她了,说她年轻气盛,不要对上级的做法指指点点,更不要借事论人,煽风点火。王霞经过这次不明不白的批评,头脑稍微冷静了点儿。是啊,她只是和刘科私下里发些感慨而已,没有那么多的含义。

王霞从此对刘科有了戒心,告诫自己在宿舍说话千万要谨慎。然而防不胜防,即使祸不从口出,也自有它的出处,甚至她哪天回来晚了,和什么人出去了,领导和同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只不过多了些编造的成分。

王霞说,她怎么也想不通,难道她和刘科的友谊就这么不堪一击,就因为同事关系而分崩离析?因为这些影响她们多年来的友谊,值得吗?

王霞不忍失去这段情谊,坦率地问刘科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想刘科更坦率地说:“因为你是我的同事,我不想领导对你好,不想你比我强。”

“可我们是朋友呀?”王霞说。

“什么朋友,是同事就做不了朋友,同事是朋友的天敌!”

听了这话,王霞醒悟了,可是她仍不明白,为什么刘科会这样看待朋友关系。

其实,对于同事间的是非,我们可以理解,在同样的环境,做着同样的工作,多多少少有一些利益之争,但谦让一些、看淡一点还是能够做到的。毕竟,比利益更重要的还有情谊、胸怀和品行这些东西。而现在,在许多大城市中出现的“同事文化”,也许就是对这种传统看待同事关系的最好“反驳”吧。

所谓的“同事文化”指的是都市青年中尤其是白领青年中以同事圈为主要社交圈的现象。他们不仅上班时默契配合,友好合作,其乐融融,下了班仍“不舍分离”,一起聚餐、逛街、泡吧、聊天。于是,“同事文化”产生了。

其实,这种“同事文化”的产生很好理解,年轻人处于同一年龄段,有着相似的社会观念和教育背景,再加上工作和生活中的相互影响,聚在一起总有许多共同的话题。而且,现在许多职业,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技术含量高,协作能力强,如果再抱着“互相提防”的心态去工作,而不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工作上,那么恐怕完成任务就成问题了。而且,同事之间利用业余时间共同消遣一下,能减轻工作压力,还能增进彼此的了解,使他们在工作中能更愉快地合作。

在电视台工作的安虽已结婚两年,但她并不是那种只围着丈夫转的女人,她还是比较愿意和同事们“疯”玩。安的同事们彼此性情、年龄相仿,处得极为融洽。每天下了班,忙碌了一天的安并不急着回家,她和她的同事们还有约会:她们或轮流做庄请客吃饭,或相邀去打保龄球、看电影,或一起去其中一家做饭吃。若遇上个晴好的周末,安夫妻就和同事们一起去郊游,队伍壮观,心情也更愉快。

安说:“和同事们分享生活空间,不仅能提高默契程度,增加沟通,还能消除误会,使工作更具效率。”而安的丈夫认为,各自的同事圈令婚后的他和安仍各自保留一己私人空间,很独立,因此夫妻之间也少了摩擦。

当然,也有人对“同事文化”抱不同看法,他们的理由是:“同事文化”的出现是现代人社交圈缩小、疏于联络旧友以及家庭亲和力减少的表现。但不论怎样,“同事文化”还是在城市中蔓延开了,甚至有成为年轻人交往的主流趋势。

但是,对待同事还是要本着“工作第一,友谊第二”的原则,有人说,同事之间只能产生默契,不会有真正的友谊。有真正的友谊也好,没有也罢,其实,就为了工作中的那份默契,我们也应该正确处理同事间的关系,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