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导游基础
20838500000005

第5章 中国社会发展简史(1)

一、社会形态的演进

中国社会形态在其演进过程中,既遵循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演进的一般社会发展规律,即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同时,由于中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因而社会形态的演进又有其特殊性,即中国并未由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再由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由封建社会过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后跳越资本主义社会进人社会主义社会。

(一)原始社会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其文化历史的民族。

我国原始社会起自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根据考古发掘,我国很多地方发现了属于猿人阶段的原始人类的化石和文化遗物。根据体质发展,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经历了直立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个发展阶段。

直立猿人的著名代表有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距今约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以及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40万年-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早期智人(又称古人)距今约20万年-10万年前,著名的代表有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和广东马坝人。

大约四五万年前,人类发展到了晚期智人(又称新人)阶段,其代表有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等。

臣今约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了人工取火,进人了氏族公社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距今约五六千年,中国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其代表在长江流域为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在黄河流域为陕西西安半坡氏族和河南仰韶文化。

距今约四五千年的时候,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先后进人父

系氏族公社阶段。著名文化代表有:河南龙山文化、江苏青莲岗文化、浙、江良诸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等。

这段时期没有文字记载,却有神话传说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状况。传说中的女娟、伏草、神农、炎帝、黄帝以及尧、舜、禹,先后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父系氏族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女娟和伏毒草均为“蛇首人身”,结为夫妻繁衍后代,这是“龙的传人”的源头。伏毒草、女娟、神农也被称为“三皇”,神农、炎帝、黄帝、尧舜、伏毒草被尊为“五帝”(“三皇”、“五帝”还有另外的说法)。黄帝和炎帝分别是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姬姓和姜姓部落的首领,他们构成后来华夏族的主干部分,被尊奉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其后代成为“炎黄子孙”。

(二)奴隶社会

我国奴隶社会始自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至春秋时期结束,共

经过1500年-1600年。

商周时期,是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三)封建社会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是漫长的,从战国时期起始,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长达2300多年之久。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民主革命阶段。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方列强为了在中国攫取更多的权益,继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又先后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等侵略战争,并利用战胜国的地位与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从清政府手中掠夺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土地和其他权益,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抗击外来侵略者,挽救民族危机,中国各阶层人民先后开展了救亡图存运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发起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变法维新”,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宣告了统治中国2000多

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社会主义社会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日-1956年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两年徘徊时期(1976年10月-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二、王朝的更替

夏。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王朝,夏王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公元前17世纪初,最后一个夏王架实行暴虐统治,被商汤所灭。

商。公元前17世纪,商部落首领汤起兵推翻夏朝、建立商。商朝的都城最初设于毫(今河南商丘),经数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盘庚最终定都殷(今河南安阳)。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期。

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起兵打败了残暴的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铺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重大发展。

东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铺京,第二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得名于鲁国编年史《春秋》。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展开兼并和霸权争夺战争。历史上,将先后在黄河流域称霸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闺阁、越王句践)。争霸客观上促进了华夏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

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因七大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连年征战而得名。为了增强国力,各诸侯国进行了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在这些变法中,以秦国商鞍变法最为彻底,从而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东方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秦王朝,定都咸阳。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王

朝。但秦的暴政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为代表的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在刘邦攻占关中后灭亡。

汉。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西安),史称西汉。西汉后期,外戚王莽篡权,引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汉室皇族刘秀利用起义,在公元5年称帝建立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汉朝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得到巩固,经济发展迅速,出现过“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治世。各民族联系有所加强,文化成就灿烂,出现了不少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果。

三国。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而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220年曹圣称帝,建立魏国,建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时期,南北经济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晋。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自立,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晋灭吴,南北统一。西晋实现统一后,政治腐败,西晋皇室发生“八王之乱”,316年匈奴兵攻占洛阳,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逃到江南的皇族司马睿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在东晋统治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北方的匈奴、鲜卑、揭、民、羌等民族先后建立了前赵、北凉、夏、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后赵、成汉(在西南)、前秦、后凉、后秦以及汉族建立的前凉、西凉、北燕等国,史称十六国。北方的十六国与南方的东晋,处于对峙状态中。

南北朝。420年,在北伐中势力日益强大的东晋将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建立宋。到589年,南方先后又经历了萧道成建立的齐、萧衍建立的梁和陈霸先建立的陈的政权交替。四个王朝均建都建康,故史称南朝。

北方自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在北方的割据。534年,北魏分为东魏与西魏,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577年,北周灭了北齐,北方重新统一。这一时期称为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各族人民大融合的趋势,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科技、文化、艺术进一步发展,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隋。581年,北周外威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结束南北朝的对立,重新统一中国。

隋朝建国虽仅37年,却在政治、经济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唐。618年,李渊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称帝,建立唐王朝。唐朝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盛世王朝。

五代十国。从907年到960年,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朝代,历史上称为“五代”。同时,山西和南方还先后出现了北汉和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等10个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国”,与五代合称为“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北方各国混战不休,南方相对安定,在社会经济上,开始了经济中心向南方的转移。

北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肮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建都开封,称为东京,史称北宋。此后几年内,北宋平定了一些小国,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统一。

在北方和西北,契丹族在916年建立辽,以“上京”为都(今内蒙昭马达盟巴林左旗),党项族在1038年建立政权,国号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辽、西夏和北宋长期对峙,发生过多次战争,后经和议,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开展了贸易、技术和文化的交流。

1115年,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国,定都会宁(今黑龙江向城县南),势力日增,1125年与宋联合灭了辽国,1127年金国攻陷东京,北宋灭亡。

在北宋灭亡的当年,北宋皇族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南宋与金长期对峙。

在这个过程中,北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政权。1206年蒙古族铁木真建立政权,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此后力量不断壮大,先后灭了西夏和金。

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

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和南北对峙的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融合。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其“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即皇帝位,国号明。从而结束了元朝的统治。1421年,明成祖朱橡为加强北方军事力量,迁都北京,称应天为南京。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进一步衰落。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攻占北京,明王朝灭亡。

清。16世纪,东北女真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都城盛京(今沈阳),后改国号为“清”。1636年清军人关,击败李自

成,迁都北京,从此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一、国号名称的主要来由

根据原来的部族名定国名。我国历史上的商朝、周朝、秦朝等均是如此。

根据发迹地定国名,如汉刘邦从汉中起兵战胜项羽而建立了王朝,故名汉。

根据封爵定国名,如晋(司马炎曾被封为晋王),隋(杨坚曾被封为隋

王),唐(李渊袭爵唐国公)。

以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名,如陈(南朝陈霸先建立)。根据政权建立的所在地定国名,如三国的蜀、吴。

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名,如“辽”即取名于契丹特产“镇铁”(契丹语称

“镇铁”为“辽”)

根据吉祥文义定国名,如元(《易》交辞“大哉乾元”)

以社会上流传的口号定国名,如明(“弥勒降生,明王出世”)按同音通假定国名,如“清”即“n后金”之“金”。

二、帝王、皇族、皇戚称谓(一)王、天子

奴隶社会中最高统治者可称“王”、“天子”。“王”的称谓源自原始社会。

夏、商、周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王”,如商纣王、周武王等;周王室衰微后,诸侯国的君主也有称“王”的,如楚庄王;战国时各大诸侯国的君主均称“王”。汉代开始,分封的诸侯称“王”,也有封爵称“王”的。

天子是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被称为周天子;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

(二)皇帝

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和“帝”连起来称“皇帝”。所谓“三皇”,以《史记·秦始皇本纪《“天皇、地皇、泰皇”的说法最为流行,“五帝”以《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制硕、帝誉、尧、舜”受到多数人的认可。“皇帝”这一称谓为封建社会中历代君主所采用。“皇帝”也简称为“皇”或“帝”的,如“唐明皇”、“光武帝”,皇帝对其父亲尊称为“太上皇”。

古代封建帝王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得众;“寡人”即“寡德之人”;“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王的谦称。

“联”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秦始皇以后,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

“万岁”约始于战国,原为人们喜庆时的欢呼语。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的代称。

臣下对国君不直呼“皇帝”,而是采用皇帝的别称,如皇上、陆下、国家、大家、天家、圣人、至尊、万岁、天子等。

(三)皇族其他成员

在封建社会,不仅皇帝本身的权位至高无上,凡与之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无不享有常人所无法企及的特权和地位。这一以宗族关系为纽带构成的特殊阶层,称为“皇族”,或皇室、宗室。

1.皇太子、皇大孙、皇太弟

皇太子为皇帝法定继承人的称号。秦汉以后,历代皇帝一般都要在生前预立皇太子以为储君。按周初确立的宗法制度,立皇太子必须遵循“有摘立摘,元摘立长”的原则。

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除皇太子外,还出现过“皇太弟”、“皇太孙”等名号。当皇帝的弟弟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时,称“皇太弟”;以皇孙的身份直接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即称“皇太孙”

2.公主、导珩甘马

公主为帝王女儿的封号。地位极高,一般视同亲王或列侯。其礼仪、府第、服吊、棒禄等皆有专门的规制。公主出嫁,称“下嫁”。取公主者,称为“尚公主”,例加驷马都尉官衔。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即称驷马,因驷马都尉(掌管皇帝辅车之马)多为皇帝女婿专任。晋代以后,凡帝婿皆加封为驷马都尉。清代的驷马称为“额耐”。

3.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