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导游基础
20838500000050

第50章 丝绸之路概述(3)

大都是元朝的京都,是全国道路交通的中心,也是东西交通干线丝绸之路的起点。元代的中国版图可谓是蔚为大观,即使是汉唐极盛之时也不能与之匹敌。中西交通也是四通八达,元代统治极盛时,中西交通由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尔和林)站起,到察合台汗国都城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一路通向波斯的伊尔汗国,一路通向伏尔加河下游的钦察汗国都城萨莱(今阿斯特拉罕附近),西至多瑞河畔的匈牙利,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驿道线路。大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繁荣的城市。元朝时中国和欧洲实现了直接交通,驿道直通西亚和欧洲,我们称之为“古代的亚欧大陆桥”。国内外的商品从海道、河道、陆路进入大都,又由大都输往国内各地和世界各国,从大都有驿道通向各地和各国,特别是远达中亚、西亚、欧洲的驿道长达万余里,十分畅通。

元代由于中西交通和丝路的畅达,元朝同欧洲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中国的印刷术如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等随着蒙古汗国的西征再次传入中亚,并进入波斯和欧洲。1245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派天主教徒携带教皇致蒙古大汗的书信,出使蒙古。此后,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教士到蒙古传教,西方宗教的传入使得东西交流更为紧密。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造炮、音乐等科学和艺术,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

七、海上丝绸之路

宋代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航海事业也更为发达。明朝以南京和北京为中心,建立起水陆交通,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中国航海史的先河,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明代继续维护边疆的稳定,完善驿运制度,保障陆路丝绸之路的畅通,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等地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不过与汉唐和元相比,明代的丝路交通无论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范围和广度,还是线路的长度、沿路设施、畅通条件、运输数量等方面,都大大缩减了。尤其在明代后期,欧洲一些国家逐渐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航海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中国此时西北边疆又发生政治纠纷、军事行动,致使传统的丝路交通环境恶化。明代为了加强边防,修筑了长城,在长城西端丝路交通要冲修筑嘉峪关,并且时常闭关,人为地阻隔了丝绸之路,而国际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向欧洲,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消失了昔日的繁华景象。但是,对西亚、中亚和西域各地来说,陆路仍是到中国和其他中原地区的捷径。至于西域商贾,经丝路同中原来往络绎不绝。

明朝同西域和欧亚各地的经济贸易,采取了一种特别的形式——朝贡。

当时欧洲和西亚国际商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商品需要东运,寻找销售市场。由于明朝以天朝自居,不仅用“赏赐”的名义,付给高于“朝贡”者商品实际价

值的许多货款,而且规定商贾进入嘉峪关后,一切费用由官府提供。明代中期以后,来自各地的商人大量的涌入中国,明朝难以应付,于是对其数量进行限制。

八、官马西道与丝绸之路

清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地位和作用,定都北京后,以北京为中心形成了水陆交通网络,尤其道路交通畅达,驿道纵横,“官马大道”直通各省。丝路干线演变成为“兰州官道”、“官马西道”或“陕甘新大驿道”等称呼。这条道路对中原同西北、朝廷同中亚诸地的经济文化交往,对维护中国沿边地区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对加强各民族的交往和团结都起到重要作用。清朝政府为巩固在新疆的统治,重视对丝路的整修、维护和疏通,并在丝路沿线开设货械、商行,兴建交通设施,改进运输工具,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交通运输业。清代后期,由于俄国的扩张,在中国西北边境制造纠纷,丝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往受到阻隔。

“官马西道”是北京通往山西、陕西、四川、西藏、甘肃、青海等省、区的干线道路,这些通道上按一定距离设置驿站,划拨经费,沿线官府进行管理和维护,便形成以洛阳、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术齐为中心的驿道网络。其中陕西甘肃和甘肃新疆段是丝绸之路的干道。清代官马西道上工商运输比较兴盛,而且主要为官办运输,包括粮盐运输、茶叶运输和工业品运输。

1900年以后,随着藏经洞的发现和挖掘,敦煌莫高窟为世人瞩目,丝绸之路沿线文物的发掘和传播,使丝绸之路再度受到重视。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以及如何开辟丝绸之路的现代运输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

丸、亚欧大陆桥与现代丝绸之路

现代丝绸之路开拓于20世纪初期,首先从铁路交通发端,清光绪三十年陇海铁路兴修。1990年9月,兰新铁路乌鲁木齐西站至阿拉山口国境站段修通,标志着以现代交通为干线的亚欧大陆桥已基本建成。这座大陆桥东起太平洋西岸的连云港,西至大西洋东岸的鹿特丹,跨越欧亚两大洲,全长10900公里。陆桥运输方式也发展成为陆海空以及光纤通讯相配套的综合运输方式。沿丝绸之路最早修通的公路是西安至撞关公路,计长170公里。到1995年,沿丝绸之路的横线和同其交叉、相连的纵线国道公路,总里程达3.95万公里。丝路沿线的民用航空线路是民国19年开辟的,到1996年,巳

经建成以西安、兰州、乌鲁术齐和洛阳、银川、西宁等城市为中心,向中国境内各大城市辐射与国际航线相连的现代丝绸之路交通航空网络。

现代丝绸之路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将承担新时期中西交通和交流的使命,继续发挥文化运河的独特作用。

丝绸之路长达万余里,沿途地形复杂,尤其经过戈壁、沙漠、雪山、大河,气候多变,人烟稀少,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和维护,道路的通行必然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对丝绸之路的维护、保障和管理是沿路国家和地区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因素而做出的共同选择,这也为丝绸之路这条文化运河的畅通无阻和发挥它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代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对于道路的管理和维护首先是针对交通设施,古代主要有路和驿,同时辅助以桥梁、渡口等设施。为了维护丝路交通安全,传递信息,利用沿线的地形,古代在丝绸之路上相继设置关隘,建立城关。本节就丝路沿线历史上著名的交通设施进行简要的说明和介绍。

秦朝时,秦始皇实行“车同轨”的策略,进行道路修建,修有“驰道呐”直道,丝绸之路在此基础上开通。汉武帝为了保障中西交通的畅通,在河西地区设立郡治,修筑长城,集交通和防御为一身,在西域驻军屯田,置都护府,管辖交通。唐朝是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不仅驿道、驿站设施完善,而且在西域交通上驻军,进行物资储备,提供给过往商贾、使者使用。唐代驿站设施的完备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便得以体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元代,成吉思汗拓展了丝绸之路,从蒙古汗国到欧洲、中亚、西亚的许多重要地方,设置驿站,道路交通四通八达。明代由于海运的兴起,丝绸之路逐渐衰微。清代对于西北的整伤,使丝绸之路的交通复兴。清代在西北巩固边防的同时也设置军台、驿站,将西路驿道延伸至巴里坤。今天,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以“亚欧大陆桥”的姿态继续发挥着中西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秦汉以来,政府便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置驿置和驿传,秦时每25公里置一驿,汉代每15公里置一驿,并设专人进行管理,发现汉简的敦煌悬泉置就是当时汉代的驿置。隋唐时期,在丝路上,按一定距离并视地域、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条件等情况,设立与之相适应的驿站,为道路运输提供服务,如为

从运者提供食宿、运输工具,为商贾组销和组购货物,提供货场、仓库,招揽运户,充当货运双方的中介,办理承运过路手续等。到唐代中期,全国主要陆水驿道干线上,先后设置驿站1600多所。丝路绿洲干道沿线,仅中国境内路段,单线长约万余里,大致设有驿站60多个。在驿站上,官府都备有驿马。元代时,由于欧亚交通的需要,驿站设置更为完善,驿站体系和规模在历代都是少见的,全国道路交通中驿站多达1390多个。元朝在甘肃境内的驿道上共设置驿站的处,所备驿马就有1940匹。

洛河、黄河、挑河和其支流是丝绸之路必须跨越的河流,因此,在丝绸之路交通的发展继承中,遇水修桥,筑修渡口,水陆并举,是保障丝路交通畅达的必要措施。丝绸之路全线开通时,西汉都城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上的第一座桥梁是渭桥。渭桥是丝绸之路上最早的大型多跨梁柱式桥之一。秦昭王时便已修建,也就是大约在公元前三四世纪。汉代从都城长安沿丝绸之路东行,渡过糯河通往洛阳,在满河上便修建有濡桥。濡桥初建于秦穆公时期,公元22年遭遇火灾,便将木桥改建为石桥。清桥是丝绸之路所必经桥梁。唐代时成为南北两桥。桥两旁杨柳依依,长安人送客常到此处折柳赠别。袍罕“飞桥”是魏晋时期在丝绸之路上跨越黄河最早修建的一座全伸臂木梁桥,抱罕(今甘肃省临夏市)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因为建这座桥时省去了桥墩,飞架于黄河谷道陡岸之上,犹如一道长虹飞跨长空,所以称为“飞桥”。隋唐时期,在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东都洛阳城内的洛河上修建的天津桥是最早用铁链系船只而架成的浮桥。宋代的时候,在天津桥的南北两岸分别修建了四个桥亭,北岸的两个桥亭叫做“就日”,南岸的两个桥亭称为“朝宗”。长安渭水三桥由东、中、西渭桥组成,其中西渭桥是唐太宗和突厥顿利可汗会盟的地方。丝路东段关陇南道上,西去吐蕃道要经过河州黄河凤林桥,过了此桥即到炳灵寺,所以也叫“炳灵桥”。该桥桥址在炳灵寺峡中,今天,黄河南岸有“桥滩”之名,水边巨石上还刻有“天下第一桥”的勒石大字。n《京虹桥是北宋时期丝绸之路上桥梁建筑的代表,建筑该桥历时60余年。虹桥没有支柱,桥身用巨木架构,飞跨两岸,宛如长虹。明代在丝绸之路枢纽地带甘肃兰州修建了镇远黄河浮桥,清朝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筹资在镇远黄河浮桥的原址处修建了兰州黄河铁桥。该桥的修建依据了公路桥梁的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丝绸之路沿线的渡口主要设于黄河之上,汉代大将霍去病西征渡河,便经过金城渡和新津渡。魏晋时期,金城渡成为黄河上游通向河西走廊的一个

重要渡口。在今天甘肃靖远县石门小口子附近,这一时期设有从靖远经景泰、古浪至河西重镇凉州的必经要津小口渡,这一地带群山耸立,河水深且缓,很适合置舟横搜黄河。唐代金城黄河渡有上下两处,上渡在今兰州西固,下渡在今兰州铁桥西。玄类法师便是由兰州金城关的下渡过黄河,沿庄浪河谷西北行,翻过乌辅岭,穿过古浪峡,进人河西走廊西行求法的。北宋时期,在丝绸之路上改渡为桥,大大方便了交通运输。不过由于战乱的缘故,桥梁在战火中被毁,不得不变桥为渡。在洛阳天津桥被毁之后,便出现洛阳渡。西夏在黄河上设有渡口24个,其中由北向南有5个重要的搜口:定远渡、怀州渡、吕渡、郭家渡、金城津。明代丝路沿线军粮和商业运输日益增加,沿线河流上除桥梁外,渡口成为必要的运输媒介。在今天的宁夏明代设有官渡16处,青海境内主要渡口有30余处。

丝绸之路沿线设置的关隘,一是为了军事防御,二是控制交通,维护安全,三是检查行旅车骑,征收关税。诗人王之涣所描写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西汉时汉武帝所置,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北90公里处的小方盘城,相传古代于阁的美玉由此传入中原,故而得名。出玉门关就进入西域北道,即丝路中段北道。阳关在今敦煌西南的古董滩附近,因位于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唐代诗人王维有“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出阳关就进入西域南道,也就是丝路中段南道。玉门关和阳关是出入西域的必经关隘,所以敦煌在保卫西北边境的安全,维护丝路交通畅达上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重镇,又是联系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总枢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玉门关和阳关又是敦煌的两扇大门,所以西汉对敦煌的经营尤为重视。

丝绸之路要冲嘉峪关雄踞河西走廊中部和西部的交汇处,南望祁连,北通沙漠,西接戈壁,东仰华夏,素有“边睡锁钥”,“天下雄关”之称。嘉峪关是先有水后置关,有关后再建楼,有楼而后再筑城,明代在嘉峪关南北两翼修筑长城,丝绸之路在嘉峪关的南、北、中三条通道全部阻断,嘉峪关开始驻兵把守。嘉峪关由外城、罗城、瓮城和内城组成。远望,楼阁纵横,近观,城中有城,重关重城。关城布局严谨,气势雄伟。每年从西域朝贡的国家和地区多达七、八十个,都从此人关进人中原。西域各地和各国使团、商队、僧侣、游人以及中国出使各国的使节、使团来往不绝,相望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