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
20872200000024

第24章 聪明深处是糊涂,大智之人看似愚(4)

刘禅假装一惊,睁开眼,说:“先生您怎么知道?这正是欲正教我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自此以后,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靠明哲保身的韬晦之计,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了却了余生。

古今一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前苏联党和图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自我尊严”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

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未可夫赶出大本营。不久,基辅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经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也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觉采纳他的正确的作战计戈,从而发挥了杰出作用。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在斯大林与华西里也夫斯基谈天说地的“闲聊”中,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往往等他走了以后,斯大林便会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在军事会议上陈述了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也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且也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也夫斯基也在军事会议上进言,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欲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也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也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

这样一来,华西里也夫斯基的意见也就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因而得以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也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伐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的多。”华西里也夫斯基运用的就是一种潜智慧,这无疑是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

11.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人一生要经历的事情太多,如果事事都要认真盘算,势必会使自己精疲力尽。所以,在一些小事上最好糊涂一点,尤其是面对个人的名利问题时,不要过分强求。要做到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糊涂,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是做人的极致。

鲁迅先生曾专门揭示了“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他说:“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固执着什么,坚持着什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在坚持着什么”。之所以要“糊涂”,是因为将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只会增加烦恼,索性放下包袱,轻松、潇洒地生活。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够做到“小事糊涂”的人其实非常有限,因为大部分人无法达到超然的境界,他们被琐事困扰与牵绊着。

糊涂看世界,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就要求人们在观察社会上的大事小事时,对一些不要紧的事情糊涂处之,而涉及至关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时要清醒对待。如:对待个人的名利,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在糊涂与聪明之间,不能丧失做人的原则和起码的人格。

如果能做到像大肚弥勒佛那样“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说明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纵观古今,达到这种境界,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也有很多。晋代的裴遐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裴遐到东平将军周馥的家里做客。周馥命家人设宴款待裴遐,他的司马负责劝酒。由于裴遐下围棋正在兴头上,司马递过来的酒没有及时喝,为此司马非常生气,以为裴遐是故意怠慢他,顺手便推了裴遐一下,不料裴遐没有留意,被推倒在地,其它人见状都吓了一跳,以为裴遐会难忍这种“羞辱”而对司马勃然大怒。谁知裴遐慢条斯理地爬起来,神情自若,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与人下棋。后来王衍问起裴遐,当时为什么还能镇定自如、举止安详。裴遐回答说:“仅仅是因为我当时很糊涂。”

将视线从古人的身上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会发现很多人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要剑拔弩张、恶言相向,这些人不懂得小事需糊涂的真谛。

有一次,许多老人围在一起下棋、观棋。其中下棋的两位老人,为一步棋而争得面红耳赤,双方互不相让,他骂他是臭棋篓子,他骂他是卑鄙小人,骂得不过瘾还动了手,结果大家不欢而散。从此以后,双方成了仇人,再不一起下棋,即使双方见面也彼此翻白眼。

俗语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就是告诉人们在小事上不妨糊涂一些,不要太计较,而真正遇到大事时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关键时刻表现出大智慧。尤其是在交际会话和发表演说的时候,自找台阶,故作不知,装一装糊涂是非常重要的。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发表演说的时候,有一个故意捣乱的人突然大喊道:“狗屎!垃圾!”遇到这种无法预防的干扰,如果换为别人,就可能对那个故意捣乱的人大声斥责,或者就是充耳不闻,但威尔逊却表现出超人的智慧。为了使演讲能圆满成功,威尔逊很镇静地说:“这位先生请不要急,你所不满的脏、乱、差问题我马上就会谈到。”通过对捣乱人语言的故意曲解,威尔逊移花接木,安全渡过险滩,使得演说得以顺利进行。由此可以看出,装糊涂也是应付别人刁难的一种好方法。

现实生活中,也要适时地装糊涂,有些话没有必要说得太实太死,太过于绝对很可能让不怀好意者钻空子。遭受他人刁难,面对两难问题时,冥思苦想毫无意义,不如反其道而行之,用含糊的语言回答他,借此摆脱困境,让对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王元泽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之子,年幼时就表现出过人的智慧。

有一次,一位客人把一头獐和一头鹿放在一个笼子里,让王元泽分辨哪个是獐,哪个是鹿。王元泽的回答头头是理,显示出了他的聪明才智。他说:“獐旁边的那头是鹿,鹿旁边的那头是獐。”尽管王元泽回答得含糊其辞,但却无懈可击,因为事实就是如此,这样既回击了刁难他的客人,也表现了自己的聪颖。假设王元泽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不但显示不出他的过人之处,更得不到客人们的赞赏。

所以说,人们要学会“糊涂”,宽厚待人,博取众望。名将吴起在士兵当中很有威望,士卒们都愿意为他出生入死。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吴起能够不计将领的身份,苦士兵之所苦,乐士兵之所乐。他和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睡觉时不铺席,行军时自己备粮。

有一次,一位士兵在阵前因为生了肿瘤而痛苦不堪。吴起看见后,毫不犹豫地用口替他吸出肿瘤内的脓汁。那位士兵和周围的人都感动不已。那位士兵的母亲听到了这个消息放声痛哭。别人都很奇怪地问她:“你的儿子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吴将军却亲自用嘴给他吸脓,你应该高兴才对啊!为什么反倒如此的伤心呢?”那位母亲回答:“先夫早年也是蒙吴将军不弃,吸取他肿瘤里的脓,从此他跟随吴将军四处打仗,以此报答吴将军之恩,最后终于死在战场上。如今吴将军又为我儿子吸出脓,这不是显示我儿子也将重演他父亲的命运吗?这叫我怎么不伤心?”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领导如果能常常对自己的身份糊涂一点,以德服人,处处以人为先,便能广结人缘,自然地把人聚集在自己的周围。

读书做学问也要“糊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自古以来读书就提倡一股“傻劲”,视金钱名利如粪土。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读好了,一切也都会有。所以读书学习要懂得“糊涂”。大数学家陈景润到大街上不会买菜,地理学家李四光不认识自己的女儿;更有甚者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吃饭的时候竟然用馒头蘸墨汁吃,大科学家牛顿煮鸡蛋时竟然煮成了自己的手表。他们都是“糊涂”的典型,却在不同的领域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所以有时“糊涂”能帮我们成就大事。

总之,处世行事没必要事事俱细,大事不糊涂,小事装糊涂,对人对己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