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强大的军阀势力和农民军势力有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他们割据一方,手握重兵,因此统一的任务非常艰巨。年仅22岁的李世民,率领千军万马,开始了历时四年多的艰苦卓绝的统一战争。
在统一战争中,王世充和窦建德是两支非常强大的力量。面对强敌,李世民正确地判断了军事形势,衡量了自己的军事实力,知己知彼,迅速扩大了战役范围,最终一举战败了王世充、窦建德两支劲旅,从而使关东地区的统一进程大大加速。在这次对王世充和窦建德战役中,充分显示了李世民超乎常人的沉稳性格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随着李世民统一全国战争的结束,由于功绩卓着,他的威望日益提升,权力也逐渐扩大,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在迅速增长。他掌握着大量能征善战的军队,同时还担任尚书令的职务,位居宰相之职,使其在唐王朝的上层统治集团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世民是一个有长远眼光和心计的人。在晋阳起兵和统一全国的战争中,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条件,有意识地收罗了大批谋臣猛将,并逐渐组成了一个幕僚集团。李世民的这个亲信政治集团对唐王朝的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当统一战争结束后,李世民的幕僚开始鼓动他夺取皇位继承权,李世民乐得便顺水推舟。而太子李建成也不是等闲之辈,李世民显赫的军事地位和威望,引起了他的嫉妒,使他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皇位继承权,他也大力收罗人马,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势力。与此同时,李建成把弟弟齐王李元吉拉入自己的东宫集团,合谋对付李世民。随着形势的发展,李世民与太子建成的争权活动也逐渐由暗斗转向明争,越来越激烈,最后只能以流血来解决一切。
一日,李建成请李世民去太子宫饮酒。李世民的部下认为这是“鸿门宴”,所以劝李世民不要去,以免不测,但他坚持要去。结果李世民饮酒后回府吐了好多血……后来李元吉在唐高祖面前奏了李世民一本,想借父亲的手杀了他,又没有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手下的亲信,都劝他回击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免受制于人。
形势已迫在眉睫,当时双方已经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局势。李世民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了,如果再隐忍不发、不做决断,就会使幕僚们产生离心倾向。想想李建成和李元吉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他痛下决心,一举击败太子党。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日,李世民在武将尉迟敬德、侯君集和谋臣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的协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在皇宫的玄武门埋伏下一支精兵,准备乘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这里的时候杀死他们。早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去见唐高祖,当他们骑着马刚走到临湖殿,发觉四周情况跟往常不一样,感到事情有变,就立刻掉转马头往回走。这时宫城北门玄武门的伏兵四起,太子李建成当场被射杀,齐王元吉被尉迟敬德杀死。
这时候,唐高祖正在太极宫的湖里划船,李世民的部下跑来报告:“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把他们杀了!”唐高祖非常震惊,但也无可奈何,身边的大臣们劝他让位给秦王。这次政变之后的两个月,李渊被迫退位,时年29岁的李世民即位,史称唐太宗,成为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第二年正月,改年号为贞观,从此李世民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玄武门之变”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的颠峰,这场争斗造就了一位千古明君。其实,李世民赢当然不是仅凭这次“巅峰之战”,主要是他沉稳的性格,让他耐性的等待时机成熟,才出手去做,这样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完善性格小帖士
沉稳性格可谓是成大事者的共性,不过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即使具备这种性格的人,也要不断的加以完善。
4.稳住心气,死打死拼不可行
做事不能死打硬拼,要讲究方法。冷静的观察、分析形势后,再经过缜密的思考,然后作出决定,这是沉稳性格的人成功的最佳法则。
拿破仑带领他精心组织的50万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俄国。临危授命迎战的老将库图佐夫很明显处于劣势:一方面兵力不足,另一方面拿破仑的不宣而战让其措手不及。
拿破仑大军长驱莫斯科,俄国处于生死存亡时刻,老帅库图佐夫只能率军拼死抵抗,双方在博罗委诺村附近拉开了战幕。这是一场大血战,惨烈的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最后俄军被迫撤离,拿破仑占领了库图佐夫的阵地。
作为一个首领,放弃一方领地,实属无奈。但库图佐夫的放弃又不全是无奈之举。身为一名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他面临来势汹汹的敌军非常镇静,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和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发现尽管拿破仑夺取了俄军要塞,但实力已被削弱,由进攻之势转为防御之势。再者,拿破仑长驱直入,孤军作战,如果在此长久相持下去,必然会消弱其势气和力量。到那时,俄军可重振雄风。于是他发布了一个让众人震惊的决定——放弃莫斯科。
消息传出后,人们都提出反对意见,把自己国家的首都拱手让给敌人,这是何等的耻辱。于是,全国响起一片“情愿战死在莫斯科,也不交给敌人”的呼声,就连沙皇也下令坚守都城。此刻,库图佐夫的心情比谁都沉重,放弃莫斯科对他来说更是一种羞辱,然而作为一名军事家,他清楚地意识到,假如凭一时之气,争一时输赢,坐等法国反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全军覆灭,最后导致国破家亡。
沉着冷静的库图佐夫,为了大局利益,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下令:“现在,我命令,撤退!”时隔不久,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莫斯科。
拿破仑没有想到,此次的胜利却是他以后失败命运的开始。俄国人留给他们的是一座一无所剩的空城,继之而来的是乏粮、饥饿和严寒,而这时士兵们的思乡情绪上升,军心涣散。拿破仑只好下令撤出莫斯科,然而已经晚了,俄国人是不会轻易放走占领他们首都的侵略者,一场恶战使法军全线溃败。占领莫斯科成为拿破仑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库图佐夫没有因为一时冲动而与拿破仑死拼,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冷静的做出了放弃莫斯科的决定,最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由此可见,关键时刻冷静性格的人,可以控制浮躁情绪,能够冷静的思考问题,不因一时的冲动或他人的鼓动而不知所措,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赢得最终的成功。
完善性格小帖士
性格浮躁的人,尤其是性格浮躁的指挥家,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很可能会发出错误的指令,结果导致整个队伍遭到残害。所以,人们还是要克服浮躁性格,完善沉稳性格。
5.处乱不惊,凝神静气处事
“处乱不惊、从容应变”是稳健性格之人的表现,这种“稳健”性格是成大事者不可不备的,所以欲成大事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要多多培养和不断完善这一性格。
年仅20岁的康熙皇帝,面对来势汹汹的三藩之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沉着和冷静。在遇敌时,他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从容不魄的沉稳性格,不慌乱、不盲动,沉着的制定出相应的策略,让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
康熙皇帝在亲政之初,把裁撤三藩、河务、漕运列为急需解决的三件大事。他把撤三藩列为三件大事中的第一件,时刻思虑裁撤的时机与办法。虽然康熙帝早就有了撤藩的意向,但由于三藩实力强大,不便贸然采取行动,以防不测。
康熙十二年三月,已经看出朝廷意图的尚可喜首先提出撤藩,上疏朝廷,请求归老辽东。这为久思撤藩的康熙帝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康熙帝顺水推舟,立即批准,并对他大加赞誉。尚可喜本来的意图是自己回东北以保善终,让儿子尚之信留镇广州,承袭自己的位置。但康熙认为撤藩必须彻底,不能留下后患,于是拒绝了他的要求。尚可喜无奈,只好服从了命令,开始准备迁移。
吴三桂得到尚可喜被撤藩的消息后,非常震惊。这时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从京师派人驰书给吴三桂,要他依计而行。吴三桂经过反复思忖,只好也上疏请求撤藩。但吴三桂认为自己势力大,而且功劳多,朝廷不会撤去他的位置。与此同时,耿精忠也给朝廷上了一份撤藩奏疏。
康熙帝认为这是难得的机遇,准备一概批准奏疏。但对是否撤藩吴三桂,朝臣中产生了不同意见。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人赞成康熙帝的决策,大多数朝臣持反对意见,大学士图海、索额图等大臣担心引发兵变,反对让吴三桂撤藩。这个时候,康熙帝令议政王大臣会同户、兵两部讨论,但始终没能取得统一意见。而康熙帝早已考虑详熟,他知道三藩蓄谋已久,不早撤,必然养痈成患。而且这是他等待的最佳时机,于是康熙帝力排众议,正式做出撤藩的决定。
康熙帝下诏给吴三桂,在肯定他的巨大功绩之后,便以吴三桂年事已高等原因允准了他的奏疏。他向吴三桂保证,撤藩后,可使吴三桂永保荣誉,共享太平之福。
但是,由于吴三桂申请撤藩并非出自真心实意,当撤藩的诏旨送到云南后,他震惊、失望,更气恼。吴三桂立即与其党羽密谋起兵,并开始为起兵做准备,调集人马,断绝邮传,封锁消息,暗令境内只许入而不许出。
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逼使云贵总督甘文焜自杀,同时扣留了康熙的使臣折尔肯等,正式起兵反清。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打起了为明王朝报仇雪恨的旗号。当吴三桂起兵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清廷上下为之震惊。
吴三桂的叛乱,早在康熙皇帝的意料之中。刚刚20岁的康熙,与久经沙场的吴三桂对峙,并没有表现出惶恐,性格沉稳的康熙皇帝冷静着手,从容应对。
他首先杀死在京的吴三桂的儿子,以坚定削藩抗吴的决心,同时增派八旗精锐前往咽喉要地荆州固守,并通知广州与福州,两藩停撤,以孤立吴三桂,另一方面,将散布各地的原属吴三桂的官员一律赦免,以利大局稳定。
吴三桂挥军北进时,清政府在军事上还没有充分的准备,所以吴军进展很快,福建耿精忠举兵攻略江西、浙江等地时,吴三桂的前锋已抵长江南岸,与清军形成了隔江对峙的局面。仅一年的时间,吴三桂就占据了江南。与此同时,四川、山西、陕西、甘肃诸省也发生了叛乱。
面对复杂的形势,康熙帝处乱不惊,运筹帷幄,指授方略,决心赢得战争的完全胜利。康熙十四年,吴三桂军的战略进攻达到了顶峰,形成了耿精忠控制的福建、浙江、江西为一面;四川、陕西、山西、甘肃为另一面,特别是陕西提督******的叛变对京师的威胁最大。在这种形势下,康熙制定了明确的战略方针:清军以荆州为战略立足点,与湖南战场的吴军主力周旋,不攻;决定先解决耿精忠、******两股势力,然后再集中兵力同吴军决战。
******,山西人,强盗出身,骁勇善战。顺治年间就曾反叛过清廷,后来归降,到了吴三桂手下当差,吴三桂待他不薄。但是******却对吴三桂不满。一次酒后,******骂了吴三桂的侄子吴应麒。吴三桂让人捎话责备******,说:“你这是什么意思?惹得别人笑话我,说我吴三桂平日对******爱如亲子,现在却如此放肆,岂不贻笑天下!再也不要说这种话了。”******听后不以为然,就找机会离开了吴三桂,到陕西任提督。吴三桂对此很理解,还送给他两万银子做路费。
吴三桂反清后,极力拉拢******,******感念吴三桂的旧恩,又回头上了吴三桂的贼船。根据这一情形,康熙认为******虽然是第二次叛变清朝,但叛心不坚,假如再度宽容,相信能招抚成功。为此他专敕慰勉,最终感化了******,使他重新归顺了朝廷。
继西北招抚成功之后,福建耿精忠也被招抚归降,闽、浙相继平定。十六年四月,后叛的尚之信也被招抚归降。同年六月,康熙向各地统帅、督抚部署:凡在贼中文武官员兵民,悔罪归正,前事悉赦不问,仍照常加恩。如果有擒杀贼者,投献军前,或者以城池兵马归抚者,仍论功奖赏。依此形成制度,每到战役关键时刻,康熙帝都发招降敕书,由专门负责招抚的人掌管送达,可以说是攻心战。
康熙帝采取的又一项重要政策是重用汉兵汉将,他们为平叛发挥了重大作用。吴三桂在失去耿、尚两藩支援后,处境孤立,匆忙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八月,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得病暴亡。吴世璠即位,但他根本无力统领军队,吴军纷纷大溃败。康熙则有条不紊地指挥,命令各路军队,乘胜追杀。
这时,清军已进入湖南,将长沙之敌包围,并从水陆两路进攻岳州。在派兵几路围讨的同时,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康熙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劝诱叛军投降。他给叛将写了招抚的谕旨,争取他们投诚,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康熙二十年十一月,清军终于打破昆明城,吴世璠服毒自杀,其党羽四散。这场历时八年的三藩叛乱,以吴三桂的覆灭而告终。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切雄才大略者的共性。康熙的确有政治家的稳健,一个“稳”字贯穿康熙政治生涯的始终。忍耐、应变、治吏、外交都集中体现了康熙的稳健。而且稳健中带有远见卓识的政治眼光,不为一时而意气盲动,遵循章法,进退自如,把胜利稳稳地握在自己的手里。
在平定三番这场生死攸关的战争中,康熙沉着冷静,稳中求胜,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非凡性格和卓越智慧。
完善性格小帖士
沉稳是性格的人,在遇到问题时,首先会做出周密的计划,然后再一步步、一个个去执行,每一个计划和一步前进配合的都做出详细的安排,并且冷静的启用一切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人和事物,最终达到既定的目的。
6.遏制急躁,保持理智
《孙子》里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是在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理智,遏制急躁情绪。往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但沉稳性格的人就是其中之一。
刘备得知关羽被吴军所杀后大怒,遂打算起兵攻打东吴。
赵云劝谏道:“如今,****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曹丕篡取汉位,人神共怒。陛下应当及早在渭河上流屯兵,声讨曹贼,夺取关中。如此一来,关东义士一定会带着粮食、策马赶来加入讨贼大军中。如果舍魏伐吴,一旦两军交战,很难速战速决,而且会给双方都造成严重的损失,曹贼便能坐收渔翁之利。希望陛下明察。”
刘备说:“孙权害了朕弟,与朕有不共戴天之仇,而且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等人都与朕有深仇大恨,朕恨不得吃了他们的肉,灭掉他们的宗族!爱卿为什么要阻止呢?”
赵云回答道:“讨伐汉贼曹操,报的是公仇;攻打东吴,报的是私仇。希望陛下以社稷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