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穷人为什么穷
20892600000002

第2章 心态不好,怨天忧人烦恼多(2)

原本,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礼物,可以使两位好朋友互相共享,但是人的“贪念”与“嫉妒”,左右了心中的心态,所以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是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两人瞎眼的“双输”!

同样,过多的欲望也会使原本美好的爱情蒙上世俗的色彩。在巴拉圭有一对即将结婚的未婚夫妻,很高兴地大喊大叫、相互拥抱,因为他们中了一张“高额彩券”,奖金是七万五千美金。

可是,这对马上要结婚的新人,在中奖后隔天,就为了“谁该拥有这笔意外之财”而闹翻了;两人大吵一架,并不惜撕破脸、闹上法庭。为什么呢?因为这张彩券当时是握在未婚妻的手中,但是未婚夫则气愤地告诉法官:“那张彩券是我买的,后来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内,但我也没说什么,因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这么无耻、不要脸,居然敢说彩券是她的、是她买的!”

这对未婚夫妻在公堂上大声吵闹,各说各话,丝毫不妥协、不让步,所以也让法官伤透脑筋。最后,法官下令,在尚未确定“谁是谁非”之时,发行彩券单位暂时不准发出这笔奖金!而两位原本马上要结婚的佳偶,因争夺奖券的归属而变成怨偶,双方也决定取消婚约。

难怪有人说:“结婚,经常不是为了钱;离婚,却是经常为了钱!”

物欲太盛驱使造成的灵魂变态,就是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物质上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毁灭。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是针对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而言的。古往今来,被难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可计数。

托尔斯泰还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穷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有些穷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

卡耐基曾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根据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的说法,哲学的精华就是: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罗马政治学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且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如此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身外物,不奢恋”,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胸怀。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遇事想得开,放得下。

4.自卑是产生贫穷的根源

穷人因为他的平凡和弱小,所以有自卑的理由。但是茫茫人海,平凡弱小者很多,并非每个人都孤独、毁灭。穷人是在强烈的自卑心理的压力下,最大限度的夸张了自己的低能和渺小,用别人的标准扼杀了自己的信心。

不管穷人承认与否,穷人因为自卑而缺乏面对生活的勇气,不能与强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挣扎。穷人将自我置于别人的人格下,鞭打自己的灵魂,批判自己。无限夸大别人的能力,这种夸大又反衬出自己的渺小,这是伤害自我的致命武器。

当然,有些穷人虽然很穷,但不自卑,言称穷有穷的好处。穷得无前无挂,穷得悠然自在,这也叫“穷光棍”。这样的穷人有可怜之处,也有可敬之处。但是,自卑偏偏被那么多穷人选中,因“穷”而“卑”,真是可悲!

把自己的能力看得过低,这在生活中并不罕见。有一个男孩,觉得自己万事不如人,觉得自己配不上幸福的爱情,为此感到很自卑。有很多优秀的女孩都很喜欢他,他却置之不理。本来他有良好的品格,受人尊重,应该拥有美满的婚姻,但结果却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人们对他的看法也改变了。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比比皆是:商人认为自己注定要失败,不敢抓住机会去扩大经营规模;专业人员总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思想比同事稍逊一筹;成绩优秀的学生为大学里的考试惴惴不安;年轻女子迷人可爱,但与邻居的女孩相比较后,又对自己的社交能力颇感失望。这些人本来极为优秀,但在内心里却憎恶自己。他们内心焦虑不安,没有自己的主见,用别人的判断标准扼杀了自己的信心。

自卑的产生,是由于某人存在着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特别是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一种不能胜任的心理感受。那么,交往中的自卑者是不是存在着某种缺陷呢?很显然,除了极少数人有些生理缺陷外,绝大多数人与常人毫无两样。但是,他们却有着比有缺陷者还要严重的自卑心理,这又从何谈起呢?也许下面一句话可以对其做出很好的解释:人自认为是怎样一个人比他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更为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他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而行动的。穷人正是自认为自己能力差,从而表现出更多的自卑心理,产生自卑感的。

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期望是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穷人在认识自己时,通常都是建立在不正确的比较上,他们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或者是与某方面的“显要”人物去比,这样比当然是越比越觉得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就会形成自卑心理。穷人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期望也过低,在任何活动之前,由于认识不足,他们常有一种“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因此自己的期望不高。这种自我损害的倾向会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抑制了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造成活动的失败。而活动的失败又恰恰验证了他们的自我认识和期望,从而强化了他们的自我认识,使他们的自卑感加强。此外,期望不高,还使得他们一直将自己的交往局限在旧有的交往范围内,不敢涉足新的交往情境,从而他们的交往水平很难提高,这又使他们降低了对自己交往能力的评价,变得更加自卑。

当我们把目光从自卑的人身上转到那些自信的人身上时,便会有新的发现:上帝并不是对他们宠爱有加,让他们全都完美无瑕。拿破仑的矮小,林肯的丑陋,罗斯福的瘫痪,邱吉尔的臃肿,哪一条不是令人痛不欲生的缺陷?可他们却拥有辉煌的一生!如果说他们都是伟人,我们凡人只能仰视,就让我们再来平视一下周围的同事、朋友。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就在那些成大事者身上找出种种缺陷,可你看他们照样活得坦然自在。自信使他们眉头舒展,腰背挺直,甚至连皮肤都熠熠生光!

有人说,自信的人才可爱,此话颇有道理。一个自信的男人,会使女人获得安全感;一个自信的女人,会使男人感到温暖安详。而自卑的人,不由自主地会在别人面前,甚至是自己喜欢的人面前显出一种不自在,他总在担心别人会怎么看自己。这种不自在会微妙地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使双方经常“误读”对方的信息,造成隔膜与冲突。而自信的人,与人交往时坦诚自然,能更多地流露出自己的本色,能更有效地与人沟通和交流,也就更容易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为自己赢得友谊和爱情。

穷人并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内心安全感。他们总是特别“善于”发现自己的缺陷、短处和生活中不利于自己的方面,然后把它们放到放大镜下去看,结果是吓坏了自己——既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么能去和别人比,和别人竞争呢?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可能遭受的失败所打击(仅仅是“可能”),他们躲避竞争,回避交往,结果是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不断遭受的挫折似乎又在证明:瞧,你就是不行!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

只有打破自卑的恶性循环才能逐渐建立自信。但“打破”需要有点决心、有点勇气,还要讲究点科学——要求一个不自信的人去做一件对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能增加他的焦虑。

“打破”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没有认知上的改变,很难有行为上的突破;没有行为上的突破,就不会产生新的体验。

卡耐基曾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曾任美国国会参议员的爱尔默·托马斯15岁时常常被忧虑恐惧和一些自我意识所困扰。比起同年龄的少年,他不但长得太高了,而且瘦得像枝竹竿。他除了身体比别人高之外,在棒球比赛或赛跑各方面都不如人。同学们常取笑他,封他一个“马脸”的外号。但是托马斯的自我意识极重,不喜欢见任何人,又因为住在农庄里,离公路很远,也碰不到几个陌生人。所以平常只见到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

托马斯说:“如果我任凭烦恼与恐惧占据我的心灵,我恐怕一辈子也无法翻身。一天24小时,我随时为自己的身材自怜。别的什么事也不能想。我的尴尬与惧怕实在难以用文字形容。我的母亲了解我的感受,她曾当过学校教师,因此告诉我:‘儿子,你得去接受教育,既然你的体能状况如此,你只有靠智力谋生。’”

但是,不久以后发生的几件事帮助他克服了自卑感。其中有一件事带给了他勇气、希望与自信,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这些事件的经过如下:

第一件:入学后八周,托马斯通过了一项考试,得到一份三级证书,可以到乡下的公立学校授课。虽然证书的有效期只有半年,但这是他有生以来,除了他母亲以外,第一次证明别人对他有信心。

第二件:一个乡下学校以月薪40美元的工资聘请他去教书,这更证明了别人对他的信心。

第三件:领到第一张支票后,他就到服装店,买了一套合身的服装。

第四件:这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战胜尴尬与自卑的最大胜利,发生在一年一度举行的集会上,他母亲敦促他参加集会上的演讲比赛。当时对他来说,那当然是天方夜谭。他连单独跟一个人说话的勇气都没有,更何况是面对很多人。但是在他的母亲的坚持下,他还是报名了,并且为这次演讲做了精心的准备。为了把演说内容记熟,他对着树木与牛群演练了上百遍。结果大出他本人的预料,他得了第二名,并且赢得了一年的师范学院奖学金。

后来托马斯在回忆自己的人生历程中,还不止一次说过:“这四件事成为我一生的转折点。”

由此看来,自卑其实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为什么老要和自己过不去呢?你不觉得自己身上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令人骄傲的地方吗?也许你不漂亮,但是你很聪明;也许你不够聪明,但是你很善良。人有一万个理由自卑,也有一万个理由自信!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秘密,就在于它勇敢地挺起了胸膛,骄傲地扇动了翅膀。

让自卑从你的生活中走开,你就会自信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并以此成为做大事的契机!

5.穷人是在“降价处理自己”

一个人贫穷点没关系,地位低些也没关系,这些都是外在的,是可以凭自己的努力改变的。但好多人因贫穷而自我贬低,甚至是自轻自贱,于是,自我贬低也就成了多数穷人的致命弱点。

所谓“自轻自贱”,并不是说穷人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恰恰相反,他们在内心深处还是把自己看得比较高级,只不过在行为表现上,却分明流露出某种“贱”态来。

这种贱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最常见的是对他人冷冷淡淡,或者漫不经心。这表明对生活缺乏激情,或者生活事业不如意。

其次,在公众场合畏畏缩缩,比如开会要坐后面,不敢坐第一排;走路尽量跟在别人后面,不敢走在最前面;步伐软弱无力,缺乏钢劲。

再次,说话不够慎重,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考虑后果;或者开一些无聊的玩笑。

当然,最严重的是做一些有污名声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个穷人都会做缺德事。对有些人来说,心里有一条道德底线;对另一些人来说,“想腐败没机会”,或者“有贼心没贼胆”。但贱态却必然溢于言表。

由于穷人总是往坏的方面、差的方面想,因此,穷人总是认为自己渺小、无能和卑劣。

许多穷人如果在年轻时使自信心得到适当的调整和加强,那么他们是完全能够迈入富人的行列。

很多人不是首先因为别人看不起而垂头丧气,而是因为自己总是爱贬低自己,所以变得无精打彩,毫无斗志。这些人夸在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毛病。如果你认为自己满身缺点和毛病;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笨拙的人,是一个总是面临不幸的人;如果你承认你绝不能取得其他人所能取得的成就,那么,你只会因为自我贬低而失败。

如果你总是显出一副狡黠的神色,就好像你捡了他人丢失的东西一样,那么,你将会被人们视作小人。的确,其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与我们自身的状况、成就有很大的关系,而我们不可能摆脱这种关系。

古代神学最不幸的一方面便是认为,人类在不断地堕落,不断地从最初高级的地位堕落。而事实却是人类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发展,但是,人类的进步受到这种自贬观点的严重束缚。要知道,上帝创造的人类绝对不会堕落,使人类走向堕落的仅仅是人类看待自我的低劣方式,仅仅是人类错误的自我贬损的思想本身。

古老的神学总是教导我们要自我贬低。在这种神学中,有一种卑躬屈膝、乞求宽恕的意昧。而在《圣经》中,则丝毫也没有要人类在他的造物主面前像一个鬼鬼祟祟的人或一个奴隶一样卑躬屈膝的意思。上帝创造人类并非要人卑躬屈膝,而是要他展现崇高的一面和神圣的一面。上帝之所以要人类直立,就是要他挺直脊梁,正视他面前的任何事物,甚至包括造物主——上帝在内,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模样被创造出来的。

如果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贵族群体,如果他的血管里流着贵族的血液,如果他继承了上帝的崇高道德品质,那么,他就应该用庄严和肯定的口吻勇敢地、充满英雄气概地宣布他与生俱来就应该享有的权利。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充分保持那些优秀品质,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如果我们反过来想的话,我们自然会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将在言行举止中处处表现出崇高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