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现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20905700000004

第4章 五峰游记

李大钊

我向来惯过“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此地是辛亥年张绍曾将军督率第二十镇,停军不发,拿十九信条要胁清廷的地方。后来到底有一标在此起义,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亚雨等殉难。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

车站在滦州城北五里许,紧靠着横山。横山东北,下临滦河的地方,有一个行宫,地势很险,风景却佳,而今作了我们老百姓旅行游览的地方。

由横山往北,四十里可达卢龙。山路崎岖,水路两岸万山重叠,暗崖很多,行舟最要留神,而景致绝美。由横山往南,滦河曲折南流入海,以陆路计,约有百数十里。

我们在此雇了一只小舟,顺流而南,两岸都是平原。遍地的禾苗,都很茂盛,但已觉受旱。禾苗的种类,以高粱为多,因为滦河一带,主要的食粮,就是高粱。谷黍豆类也有。滦水每年泛滥,河身移徙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他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他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他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但看见他的破坏,看不见他的建设,却很冤枉了他。

河里小舟漂着,一片斜阳射在水面,一种金色的浅光,衬着岸上的绿野,景色真是好看。

天到黄昏,我们还未上岸。从舟人摇橹的声中,隐约透出了远村的犬吠,知道要到我们上岸的村落了。

到了家乡,才知道境内很不安静。正有“绑票”的土匪,在各村骚扰。还有“花会”照旧开设。

过了两三日,我便带了一个小孩,来到昌黎的五峰。是由陆路来的,约有八十里。从前昌黎的铁路警察,因在车站干涉日本驻屯军的无礼的行动,曾有五警士为日兵惨杀。这也算是一个纪念地。

五峰是碣石山的一部,离车站十余里,在昌黎城北。我们清早雇骡车运行李到山下。

车不能行了,只好步行上山。一路石径崎岖,曲折的很,两傍松林密布。间或有一两人家很清妙的几间屋,筑在山上,大概窗前都有果园。泉水从石上流着,潺潺作响,当日恰遇着微雨,山景格外的新鲜。走了约四里许,才到五峰的韩公祠。

五峰有个胜境,就在山腹。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个山峰环抱如椅。好事的人,在此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下临深涧,涧中树木丛森。在南可望渤海,碧波万顷,一览无尽。我们就在此借居了。

看守祠宇的人,是一双老夫妇,年事都在六十岁以上,却很健康。此外一狗,一猫,两只母鸡,构成他们那山居的生活。我们在此,找夫妇替我们操作。

祠内有两个山泉可饮。煮饭烹茶,都从那里取水。用松枝作柴。颇有一种趣味。

山中松树最多,果树有苹果,桃,杏,梨,葡萄,黑枣,胡桃等。

今年果收都不佳。

来游的人却也常有。但是来到山中,不是吃喝,便是赌博,真是大杀风景。

山中没有野兽,没有盗贼,我们可以夜不闭户,高枕而眠。

久旱,乡间多求雨的,都很热闹,这是中国人的群众运动。

昨日山中落雨,云气把全山包围。树里风声雨声,有波涛澎湃的样子。水自山间流下,却成了瀑布。雨后大有秋意。

【鉴赏】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人。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之一。191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京《晨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主编。1920年在北京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遗著有《李大钊选集》。

我们对游记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一部《徐霞客游记》流传至今而不衰,可以说旅行家写起游记来应该是信手拈来,但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同志的这篇《五峰游记》则有与众不同的一面。

首先这是一篇别致的游记作品,它的立足点,不在“游”而在于“感”。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他的所思、所悟、所感都与其他纯粹游览者不同。

途中所经过的滦州车站是“历史的纪念地”,只有李大钊这样的革命者才会对此敏感异常,而其他人只想游山玩水,绝不会对此事加以留意。另外又写到“昌黎车站有五位警士被日寇残杀”,点明“这也算是一个纪念地”,就更能体现作者的革命本色。

后来又写到“家乡有‘绑票’的土匪在各村骚扰”,同样反映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同时也为这些丑恶的现实而感到痛苦和愤懑。显现了作者深厚的忧患意识。还有作者对滦河的功与过,以革命者的眼光指出“滦河既是旧生活的破坏者,又是新生活的创造者”,这其中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这远非其他旅行者所能想到的。

文章写了一半才指出“五峰”的由来,可作者“惜墨如金”并没有刻意去描绘,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把“五峰山”摆在我们面前,任由我们去思考它的奇妙。文章别致在这里,题目是游记,而实际好像是在写旅行途中的调查报告,我们能说这篇文章“离题太远”吗?

实际上作者心中的五峰就是一处“世外桃源”,这里“山中没有野兽,没有盗贼,我们可以夜不闭户,高梚而眠”。

山中的宁静与祥和与山外的喧嚣和躁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来到这里,他那被世事久缠的身心能够得到复苏和愉悦。

另外《五峰游记》采用了我国游记散文传统移步换形的结构方法,按行程的空间变化,很自然地推进叙事的变换,显得交接有序没有杂乱感,同时作者穿插的感悟也没有生硬感,真实自然地成为文章的一部分。

总体上说,我们读这篇文章不光把它当作一篇游记来读,我们是否能看到一位革命者忧国忧民的伟大襟怀,只有这样的革命者才能以生命捍卫真理,才敢于让真理的红花开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我们读过之后是否会有一份别样的情怀呢?

(吴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