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现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20905700000056

第56章 西湖的雪景(2)

空斋蹋壁卧,忽梦溪山好。朝骑秃尾驴,来寻雪中道。石壁引孤松,长空没飞鸟。不见远山横,寒烟起林杪。(《雪中登黄山》)我倚着亭柱,默默地在咀嚼着王渔洋这首五言诗的清妙;尤其是结尾两句,更道破了雪景的三昧。但说不定许多没有经验的人,要妄笑它是无味的诗句呢。文艺的真赏鉴,本来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又何必咄咄见怪?自己解说了一番,心里也就释然了。

本来拟在僧房里吃素面的,不知为什么,竟跑到山门前的酒楼喝酒了。老李不能多喝,我一个人也就无多兴致干杯了。在那里,我把在山径上带下来的一团冷雪,放进在酒杯里混着喝。堂倌看了说:“这是顶上的冰其淋呢。”

半因为等不到汽车,半因为想多玩一点雪景,我们决意步行到岳坟才叫划子去游湖。一路上,虽然走的是来时汽车经过的故道,但在徒步观赏中,不免觉得更有情味了。我们的革履,踏着一两寸厚的雪泥前进,频频地发出一种清脆的声音。有时路旁树枝上的雪块,忽然掉了下来,着在我们的外套上,正前人所谓“玉堕冰河,沾衣生湿”的情景。我迟回着我的步履,旷展着我的视域,油然有一脉浓重而灵秘的诗情,浮上我的心头来,使我幽然意远,漠然神凝。郑綮答人家自己的诗思,在灞桥雪中、驴背上,真是怪懂得趣儿的说法!

当我们在岳王庙前登舟时,雪又纷纷的下起来了。湖里除了我们的一只小划子以外,再看不到别的舟楫。平湖漠漠,一切都沉默无哗。舟穿过西泠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山径上,望不见一个人影;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只有乱飘的雪花堕下时,微起些涟漪而已。柳宗元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想这时如果有一个渔翁在垂钓,它很可以借来说明眼前的景物呢。

舟将驶近断桥的时候,雪花飞飘得更其凌乱。我们向北一面的外套,差不多大半白而且湿了。风也似乎吹得格外紧劲些,我的脸不能向它吹来的方面望去。因为革履渗进了雪水的缘故,双足尤冰冻得难忍。这时,从来不多开过口的舟子,忽然问我们说:“你们觉得此处比较寒冷么?”我们问他什么缘故。据说是宝石山一带的雪山风吹过来的原因。我于是默默的兴想到智识的范围和它的获得等重大的问题上去了。

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余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待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腾着血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在大谈其闲天,——以享乐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了!

这次的薄游,虽然也给了我些牢骚和别的苦味,但我要用良心做担保的说,它所给予我的心灵深处的欢悦,是无穷地深远的!可惜我的诗笔是钝秃了。否则,我将如何超越了一切古诗人的狂热地歌咏了它呢!

好吧,容我在这儿诚心沥情地说一声,谢谢雪的西湖,谢谢西湖的雪!

一八年一月末日写成

【鉴赏】

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早年毕业于陆安师范。曾在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34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香港达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席。著有散文《一声春雷》、《夜游卢沟桥》、《碧云寺的秋色》和文学论文《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晚清革命派的民间文艺学》等。

我们先前对于钟敬文先生的了解,一般只知道他在民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殊不知他还是享誉文坛的散文大师。这篇《西湖的雪景》便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作者正任教于杭州。作者没有遵循以往文人描写西湖景致的时令惯例,而是“独辟蹊径”地选择了西湖雪景,这一不被常人所用的视角来展开描写,让我们对美丽怡人的西湖又多了几份感受和遐想。

作者先前的几段文字都一直在为描写西湖的雪景蓄势和铺垫,使得作者描述西湖雪景时显得生动、自然,不至于给我们以唐突之感,我们也不得不叹服作者布局谋篇的高妙之处了。作者描绘西湖的雪景是从白堤开始的,作者从白堤、西泠桥一直到断桥,一路游来,作者的笔触、洋洋洒洒、津津乐道地勾勒各个景点不同的雪的景色。白堤眺望的一片迷濛的水气弥漫着的内外湖风景;西泛桥前回望湖中,对《湖心亭看雪》作者有了一番奇特的联想,野道中两边山林林木着雪后“如开满了白的山茶花,或吾乡的水锦花”,“与刚著花的梅李树绝地相似”的壮丽;灵隐寺的飞来峰清泠亭,“一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的清冷;到韬光庵的山径中,高高的绿竹着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更有一番“山窗听雪敲竹条”的风味;韬光庵观海亭旁“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的几株山茶花;去岳王坟路上,徒走赏雪的诗情冷趣;登舟泛湖,平湖漠漠,“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的景色;断桥前宝石山一带的雪山风吹过来凌乱的雪花带来的难以忍受的寒冷等等。这些景致的描写各有重点,各有特色。

作者对于西湖雪景的描绘采用的是传统的“移步换景”手法,所谓移步换景就是通过不断变换位置来描绘山水的不同景状。同时采用移步换景,可以从各个方面描写出景物的不同情态,才能够表现出景物真实的美。这篇文章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手法,描绘了全西湖秀丽、清冷、迷人的雪景,巧妙地把西湖的美和雪景的美融合在一起。作者把西湖奇妙的雪景写得如此得丰厚多彩,气象万千,让西湖独特的美,纷至沓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赏心悦目,情趣盎然。当然作者的观察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或乘车赏雪,或步行赏雪,或泛舟赏雪,或描摹雪景的奇姿妙态,韵味横生。作者写乘车观雪,就侧重于远眺,例如写湖对面的山的样子,是“只有一个几于辨不清楚的薄影”。这个“薄影”用得传神极了,它不仅极尽地描绘出了湖中弥漫的水气之大和对面山之远,而形成的山影的朦胧;而且还表现出了作者在奔驰的汽车中的观赏感受:朦胧的山影越发朦胧,乃至只剩下薄薄的一层了。写徒步赏雪,作者则侧重于体验和感受,如写观海亭旁的几株山茶花的“色彩灿然”,而感受到花的“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像“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美人儿。这种感受也是作者乘车赏雪所体会不到的。作者由于不断变换观察方法,又真实地摹写出用不同欣赏方法所得到的不同景象,无疑地为其移步换景绘出的雪景增加了丰富变化的姿色和幽然意远的韵味。

当然,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在抒发诗情的同时,作者出现对现实生活和人生的体味,发了些许牢骚:“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腾着火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在大谈其闲天,——以享乐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受的寒冷了!”,这段话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不平等的愤懑与不满。不过总的来说西山的雪景给予作者“心灵深处的欢悦,是无穷地深远的!”

总体上看,这篇散文选材角度新颖,很好地运用了移步换景这一写作手法,语言清淡流畅、灵活生动,显示了作者超强的驾驭文字功夫,大量的诗作以及古文的引用,同样也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