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梦蝶:心灵自由之旅
20910800000049

第49章 大迷惑才有大收获

“处乎无响,行乎无方。”(《庄子·在宥》)

人应该感谢迷惑的日子,因为它在迷雾里隐藏着桃源。只要你顺着小溪走,就会发现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只要你敢进山进洞,就别有洞天。

每个人都有大惑不解的时候,有些事你想破头也想不明白,于是你闷了,烦了,心里堵得慌,发誓不再去某人,不再做某事,但有些事无法回避,说不定到了哪天,你又会悲剧重演。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是迷惑的。

你迷惑,是因为触及了某些事的核心。就像要进入地心必先经过重重地幔,你要解决某些要害问题也不可能绕开层层迷雾。

由此可见,迷惑是正确的,它标志着你进入了状态,只要穿过迷雾,你就能着陆,因获道而获救,因获救而获道,从此进入良性循环,每天都是新的、有意思的。

孔子说:“智者不惑。”那么怎样才算是“智者”呢?古希腊人将“智者”释为雄辩师,犹太人将“智者”释为先知,应该说犹太人的看法比较好。汉字“智”本身已回答了什么是智。

“智”字由两个字组成,上面是“知”,下面是“日”,合起来就是知天的意思。日者天也。知天就是智。你知道天机,紧跟天时,那么你就是智慧的,不再迷惑。

熊晋仁把他的书房取名为“抱日斋”,这个“抱”字用得好,庄子有“抱残守缺”之意,葛洪道号“抱朴子”,这个“抱”字大有来头。抱日抱日,只有抱住,日子才不会溜走,才能重见天日。

抱时要用力,才会有所擒获。

用力,表明是下了决心的。

只要你用力,就是你的。你不用力就会溜走。修炼是一件乐事也是一件苦事,你必须全力以赴,才能见真谛。

当年我与熊晋仁、俞心焦诸友一起干事业,遭到了失败,俞心焦入狱,熊晋仁皈依佛门,我皈依基督,各有各的迷惑与麻烦,现在麻烦也没有了,迷惑也没有了。就我个人的体悟来说,主要是用反省的传统方式走出了迷惑,主要有三问,每问都是扪心自问。

第一问,我是不是虚妄的?

如果是,去之。

第二问,我是不是害人的?

如果是,去之。

第三问,我是不是烦人的?

如果是,去之。

经过这番“三问三去之”后,我的心中豁然开朗,明白一些简单而宝贵的道理。

有大迷惑才有大收获。

有大迷惑就有大收获。

人应该感谢迷惑的日子,因为在它的迷雾里隐藏着桃源。只要你顺着小溪走,就会发现桃花林。只要你敢进山进洞,就别有洞天。

“迷惑”给人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觉醒,敢于命名自身,定义此在,将外物赋予新的、前所未有的意义,这就近于道了。

婴儿看见雪,惊讶无比,小家伙迷惑了。过了会儿,她就指着雪说“啊啊”,表明她已认识雪,这样她就高兴了。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黄帝奏乐”:

北门成听见黄帝在广漠的原野上演奏成池乐曲,开始时感到惊惧,再听时觉得松弛,听到最后却觉得迷惑,精神恍惚,无知无识,疑惑不定,不知所措,便问黄帝这是为何?

黄帝说:

“我以人情来弹奏乐曲,以天理来伴演,以仁义来运行,以天道来确立。乐声终结而寻不着结尾,乐声开始而寻不着起头,一时消逝一时兴作,一时停止一时升起,变化方式无穷无尽,所以你感到惊惧。

“我又用阴阳交和来演奏,用日月光辉来烛照,约制****,凝守精神,乐声悠扬,节奏明朗,形体充满而内心却又好像不复存在,所以你觉得松弛。

“我用忘情忘我的境界来演奏,用自然的节奏加以调和,音调混同驰逐相辅相生,如众乐齐奏而不见形迹,昏暗而无声响,处于暗味的境界,或以为它消逝,或以为它兴起,或以为它实在,或以为它虚华。所以你迷惑不解。迷惑才淳和无识,才合于道,到这境地,就与道融合相通了。”

黄帝弃杀而修道后,智慧大开,心力大进,无愧圣人之名。黄帝话中的重点就是“迷惑才淳和无识,才合于道”。“淳和无识”,即内心纯粹,无见无闻,保持宁静。

黄帝借乐说道,本身他的言说也变成了乐与道。这种自说、自证、自为、自美的境地非常快乐。黄帝的话并不是说话北门成听的,正如他演奏咸池之乐不是给别人听的。

他奏给自己听。同时奏给原野听。

雪在下。

雪不是因人而下。

它自己下,自己美。

人见雪而觉美。她因雪而美,同时也是自己美。

雪是天的境界,人是自己的境界。人境同于天境,当眼中无雾时,便可朗见一切。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孔子向老子问道”:

孔子五十一岁仍未得“道”,便往南拜见老子,说:“我从制度去寻道,五年来没有得到。从阴阳变化去寻求,十二年也没得道。”

老子说:“道不能用来奉献,也不能给予。至人对仁只是借路,对义只是暂住,这样才能探求内心真实的遨游。”

孔子见了老子回家,三天不说话,弟子问:“先生对老子有什么教育吗?”

孔子说:“我如今见到龙了,他有尸体般的安定和像龙一样的神情飞扬。我哪里对他能有什么教育。”

子贡去问老子:“三皇五帝治理天下方式不同,但都有好各声,唯独先生不认为他们是圣人,为什么?”

老子说:“黄帝治理天下,百姓淳朴,有人死了亲属不哭泣也没人非议。唐尧治理天下,有人根据地位差别来亲近亲人也无人非议。虞舜使百姓立志竞争。夏禹治理天下,人心多变,各怀私心,三皇的人智,对上掩蔽了日月光明,对下违背了山川精华,就破坏了四时运转。”

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了《诗》、《书》、《礼》、《乐》、《易》、《春秋》,拿去见七十二国君,以讲解先王的道理,却无人采用,是何缘故呢?”

老子说:“六经不过是先王留下的遗迹,而非遗迹本原,如果得道,无论怎样都行,失去道无论如何都不行。”

孔子不出门已有三月,终于得道。

孔子、子贡师徒二人都问道于老子,而老子所有的话都在告诉他们:别问我,问自己。古人已“那样”,你已“这样”,而无论这样或那样都是不对的。究竟要怎样,问自己。孔子明白了,于是回家静思三月,也悟道了。

孔子悟出了什么?

原来他明白了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不要从古往今来、万事万物上去找理由。孔子早年想“治世”,结果在鲁国遭到破产,旋即周游列国也无所得。孔子大惑不解,明白要从“治世”回到“治身”上去,这样就轻松了。孔子有此一悟,终于保持了内心宁静,修成正果。

庄子早年做过一个小官,叫“漆园吏”,大概是管漆园的。漆园里当然是漆树林,漆树林外是更茂密的树林,里面生成着各种大树小树。庄子做这个官非常好玩,可以亲近大自然,更可以与粗鲁的割漆工吹龙门阵。长期以来,受益极深。

庄子爱讲故事,这恐怕与他长期与工人们相处有关,劳动人民在空闲时都是爱讲故事的。庄子说话爱打比方,说寓言,这也是下里巴人特有的言说方式。

庄子书中提到了很多树木与鸟兽鱼虫,就是当初在漆园见过的,这加深了庄子对天时的理解,俨然植物学家与动物学家。

漆园里的季节变化又是如此丰富,这更加深了庄子对天时的理解,恐怕比坐在房间里透过窗户观天象的老子还要懂天时。

庄子后来不喜欢做官了,楚王请他当大官也不干,也是像孔子一样到处跑,但他不是求官,而是求道。求官者未必得官,求道者却必会得道,因为道是内在的,一求就有。而官是外在的,无法把握。

总之,庄子比孔子更纯粹,在某些方面比老子还厉害。

庄子所有的迷惑不在于人世,而在于自然界。但他也早就把这些迷惑就地解决,还在漆园里时,庄子就已经在逍遥游了。

他的走出漆园不是非得走出,而是兴之所至,随意而游。就像鲲化为鹏后,从北溟飞到南溟,也可以从南溟飞回北溟,也可以自由飞往东溟西溟或其他地方。世界无限,不必每处都去,任拣一处游玩都是最好的。

庄子说:“处乎无响,行乎无方。”这话近于黄帝说的“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意思就是要处在听不到声音的地方,走在没有方向的所在,这样才是正确的道。

道为一。

多则丧道。

道为无。

有则丧道。

凡有声响,必无真音。凡有方向,必无所指。庄子教我们谢绝任何声音的造访,意在使心宁静。教我们不必朝所有的方向走,意在指出地面上的一切道路都只是循环,只有垂直上升,方可见天门洞开,那是唯一的路。

但庄子又说不要因抛弃大地,他指出:只要我们重获自由,就可以逍遥游。只要逍遥游,就天上地下无区别。一切问题从自我解决,一切问题当下解决。

庄子真正是个明白人,我们可以放心学习他的道,用他的道来辅佐我们自身的道,会发觉本是一道,于是可以会心一笑,抛书而自快了。

没什么迷惑的,你说是怎样,这个世界就是怎样。

因为是我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