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状·问题·对策:庆阳市“三农”问题研究
20913600000024

第24章 中小企业的发展(2)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行政事业单位也要深化改革,必须进行机构调整和职能转换,最后都面临着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再就业的艰巨任务。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消化国有大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分流出的富余人员,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2)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地方经济实力,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深化改革的社会承受能力。(3)实践表明,体制外中小企业的茁壮成长,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对深化改革有很大的推动作用。(4)国有中小企业受传统体制的束缚较小,企业负担轻,资产少,企业结构容易调整,改革难度小,易于突破取得成功。而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可以降低改革成本。

6.2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的概念是针对企业规模而言的,是包括了各种所有制类型,分布于城乡各地的广泛群体。庆阳市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发展水平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低附加值

据资料统计,2002年庆阳市全部工业企业14801家,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8家,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企业78家,全部工业总产值607521万元。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为.528004万元(其中长庆局的总产值357996万元)。当年,全市乡镇企业个数为29190家,总产值618531万元。从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在本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不论是在企业个数,还是产值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在中小企业中,大多企业投资少,就地建场,规模小,起点低,设备、技术、人才等只能满足当地小市场的要求,大多技术设备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有些是廉价获得的国有企业的二手设备。而国有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传统体制下企业缺乏设备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只满足于在原有技术水平上通过增加资金和劳动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造成了目前各地国有中小企业普遍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成为亏损企业,不但不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反而成了地方财政的负担。从产品状况看,资源依赖性初级产品加工特征明显,大多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附加值、低效益,尤其煤炭、纺织及一般机械制造等行业在市场上已处于明显衰退阶段,发展前景受到限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致使许多企业长期沿用陈旧的管理方法,也难以引进、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的乡镇企业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突破并取得了成功,从深层次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真正拥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村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农户也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但超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单纯依靠农业生产,农民不可能真正致富。又由于城乡隔离的就业制度、森严的户籍管理制度等限制,农民不能进城就业。农村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使得农村工业即乡镇企业的产生成为必然,且只能"离土不离乡"。乡镇企业的成长,一开始就具有随意性,缺乏统一规划,不可避免地遍布于村落原野,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满天星"式的布局结构。据统计,我国乡镇企业80%分散于各个村落,19%分布于小镇,仅有1%的厂址设在县城以上的城市。庆阳市乡镇企业的布局具有与全国相同的特征。过于零散的分布,加之社区属性,使得企业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生产要素难以横向流动,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丧失了规模效益,也使得产业雷同,结构重复,同类产品低水平激烈竞争,因此,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障碍。另一方面,分散化布局会大量占用耕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而且,乡镇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带动社会经济活动和人口的聚集,反而形成了目前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的反常现象。

三、管理粗放,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庆阳市中小企业中不乏管理先进者,但大多存在明显的管理问题,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没有科学规范的程序

通常是"一把手"说了算,形式上"集体研究",而实际完全由厂长经理根据自己的思维定势,甚至个人的利益得失来决定企业经营活动,导致许多项目决策之时即为失败之日。

2.长官意志、个人主义盛行

传统体制造成了公有制经济政企不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同时也具有行政官员的一半身份。凭着这种身份和千丝万缕的"私人关系",上级监督、企业制度形同虚设,许多厂长经理滥用权力、唯我独尊,借发展经济、搞活企业之名,挥霍浪费,吃喝送礼,大搞权钱交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跟着市场走,而是看上级的脸色行事,替自己的政绩效劳。

3.财务管理混乱

大多数实际上执行的是由厂长经理"一支笔"审批的"财务制度"。上报产值、利润等指标数据完全由厂长经理根据需要确立,要显示政绩、争得表彰就虚报多报,要少交税费、求得扶持便瞒报少报c差旅费、业务费、招待费、香烟费等名目繁多的开支报销更是由执笔者的主观意志决定,财务人员、统计人员的职责演变成了按厂长经理的指示去编造凭证、填写报表。

4.用人机制不健全

大多国有及集体企业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涉及人事、资金、物资的重要岗位,常常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为实现权力相互制衡的制度,设计通过"裙带"的作用变成了"合谋"关系,导致企业资产流失严重,出现了"穷庙富方丈"的典型现象。

5.企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

作为乡镇企业,相当一部分是从作坊式生产起步,规模小、内部机构设置不完善,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企业内部往往按照一定的等级辈分、礼俗习惯来维持管理,实行"家族式"领导。国有中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机构设置行政化,上下对口、整齐划一,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制约了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依然受到传统体制的束缚

庆阳市的企业改革在向着市场化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仍然保持国有、集体性质的中小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体制的束缚。

1.从理论上讲,企业职工都是企业的主人,都应该对企业的资产负责,但实际上,人人所有,却无人真正负责或只负盈,不负亏

模糊的产权关系使激励与约束机制严重弱化,导致经营混乱,效益下滑,公有资产流失严重。

2.国有企业的资产属全国人民所有,集体企业的资产属一定集体范围内的全体人民所有

因此,代表全国人民的行政部门及下设机构和代表一定集体范围内人民的基层主管部门,作为"所有者"不能不对自己的企业负责,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委托一代理"模式,所有者对于自己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给予关注和影响,以约束经营者的违规行为,也就是说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相对的,不可能实现毫无相关的彻底分离。在这种情况下,政企就难以分开。加之行政行为的非法制化,不规范化,使得政府部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不正当干预经常发生。

3.企业领导人的产生不是通过市场选择,公平竞争,择优录取,而大多是由主管部门任命,企业经营者不得不看上级的脸色行事

采用排斥市场、封闭、专断的行政化人事任命制度,不利于优秀经营者的产生和成长,只会使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等不正之风盛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障碍。

6.3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分析

一、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1.买方市场环境的约束

我国经济经过二十余年高速增长的量变和积累,从根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困扰,形成了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绝大部分商品都呈现出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局面。据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上95%的工业产品呈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状态。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还必须通过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全方位的营销服务,实现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和购买,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企业的平均利润呈下降趋势,对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造成很大压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南沿海一带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所处的需求大于供给,靠需求拉动企业发展的宽松的卖方环境已不复存在。

2.国际市场一体化趋势构成的威胁

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外商在我国内地的投资规模迅速增加,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大多数已经在中国立足,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已从制造业,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拓展。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国外廉价、质优商品已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我们的企业在自己的区域市场上已面临着极其严酷的国际市场的竞争。

3.国有大型企业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凭着灵活的机制取得了很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活力不足,亏损严重,经营困难,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的建立和高效运作,国有大型企业所拥有的人才、技术、设备、管理规模等强大的整体优势将充分发展。

4.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竞争

我国东西部差距,核心是企业实力的差距,无论企业数量、规模、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开拓,东部企业较西部企业都明显占有优势。东部企业投资西部,在促进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与当地中小企业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当然,也要看到,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价格等比较优势的丧失和产业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让位于中西部企业,对本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有益的,而东西合作也使双方受益。

5.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的挑战

为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我国政府于1994年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并明确指出现代化建没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变粗放型经济增长为集约型经济增长,变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提高科技贡献率,实施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等以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而本市大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走的是不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本市中小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6.基础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制约

我市地处内陆,既不具备沿边地区口岸贸易的方便条件,又没有沿海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思想保守,经商意识淡薄,小富既安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总体收入水平低,消费市场有限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

1.西部大开发为本市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对西部的倾斜投资。主要是安排了一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开发、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及其他大型开发项目。以国家直接投资为契机,带动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有利于改变本市落后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中小企业也可积极参与这些工程项目的建设,可直接获取利润,发展壮大。(2)在税收、外贸、信贷、融资等诸多方面国家会制订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扶持西部发展,中小企业拥有更充分的自主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以全方位的优惠鼓励政策促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腾飞,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的加剧,优惠政策对西部地区企业发展的效应已经变小。(3)增加了与区外客商合作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弥补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并利用外商的市场优势实现本地名优土特产品更大规模地走出本地,打人国内及国际市场。(4)经济开发的直接效应必将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由此扩大需求,活跃市场,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恒久而强大的推动力。

2.土地、劳动力及特色资源优势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统计数据显示,本市土地总面积4067.85万亩,其中可耕地面积1031.69万亩,林地821.39万亩,草地1711.48万亩。有丰富的农业特色产品资源。总人口254.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48万人,非农业人口30.32万人。年末劳动力总资源137.40万人。其中城镇20.29万人,农村117.11万人。无论农村还是城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资源闲置,造成经济活动的巨大浪费,但同时也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广阔的土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特色资源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依托。改革开放多年来,"孔雀东南飞"、"民工潮现象"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就业的压力,增加了一些农民的经济收入,但也造成本市劳动力资本的大量流失,削弱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单纯的劳务输出不是本市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最佳途径。

3.现代科技革命为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