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靠人不如靠己心动不如行动
20921200000009

第9章 乐观豁达伴你行(3)

宽容,对人对己都可以成为一种毋须投资就能够获得的精神补晶。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可以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成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子女、配偶、老人、学生、领导、同事、顾客、病人等等,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宽容,它往往折射出一个人处世的经验,对人的艺术,良好的涵养。学会宽容需要自己吸收多方面的营养,需要自己时常把视线集中在完善自身精神结构和心理素质上。

宽容决不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法,它可以改变你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8.不为失败所困

善待失败,是不战而胜的关键一步。

人生在世,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的。遇到失败,也就意味着处于逆境。人们常说,人生十之八九不如人意。世界不是专门为某些人安排的,众人也不是专门按个人意志行事的,想让世界的一切和众人的意志都服从于自己的成功,这是不可能的,常人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就是伟人和“超人”要完全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他们也有烦恼,也有失败,也有处于逆境的时候。所以,失败和逆境人人有之,在这个问题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或者说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不同,就在于对失败和逆境的看法和利用不同。

能够正确看待和利用失败与逆境,它们就有助于成功,古往今来,多少伟人和名人,历经磨难,都曾陷入过逆境,但他们正是从失败和逆境中奋起将失败和逆境变成了成功机制。平民百姓也一样,他们可能没有伟人成功的惊天动地,也没有名人成功的流芳千古,但他们在默默地从事着自己的成功事业,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在逆境和失败中奋起,将它们化作成功的动力。远的且不说,先看近期常见的逆境以及成功者是如何从逆境中奋起的。

时至世纪之末,中国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失业下岗使许多平民百姓陷入逆境,这成为他们人生中的暂时失败。失去工作,生计艰难,这是多么大的失败。然而,有些人正是以此为契机,成为成功者。

下岗职工出路何在?河南省安阳机床厂助理工程师王宝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下岗求生存,自救天地宽。短短一年的时间,他从待岗的失落中振作起来,在服务领域开辟一片新天地——成立了安阳市第一个由待岗职工创办的家庭服务社,并吸收20多名下岗职工加入其中。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安阳市100多名下岗职工从苦等苦熬的困境中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幼儿入托、学童入学的接送服务在安阳市方兴未艾。

和其他下岗青工一样,王宝庆也经历了一段阴云密布的彷徨期。19弼年底,由于企业经营困难,王宝庆待岗在家。生活的改变,决不是从助理工程师到待岗职工称谓的变化。往日悠闲、自在的工厂生活不存在了,经济来源一下子失去保障,怎么办?

“得干点什么”,这朴素的想法逼得他在痛苦中找寻出路。厂里高工们的谈话给了他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下岗难以避免。帮助、同情都是暂时的,“抱怨没有用,等也没有用,要靠只能靠自己。只有走向市场,埋头苦干,才能把生活过得更好”。

自己走向市场,谈何容易:一连几天,他都苦思冥想,四处收集信息。开放的观念打开了他开放的思路。他不愿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他要寻找一个未被人们开垦的新天地。

有一次邻居抱怨因为接送小孩上学经常影响工作的谈话中,他找到了希望,何不办个家庭服务社,专门接送孩子入托、上学。

主意已定,说干就干。他从亲友那里借钱,凑足2万元,办起了家庭服务社,并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安庆,希望为千家万户解除忧愁、烦恼。

他同服务社里六名下岗职工一道,蹬上精心设计的三轮车,满怀希望地上路了。然而,事与愿违,一个星期过去了,仍没有接到一个小朋友上车。他又印刷广告,散发传单,可还是没有一个小乘客。看着零零落落飘散在地上的传单,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楚。而这时,两名下岗职工泄了气,离开了立足未稳的服务社。

当初踌躇满志变成了心灰意冷,发现下岗职工也有自己的优势,安全、可靠、训练有素,这不都是别人没有的吗?他把身份证、下岗证、营业证一一拿出来,让人过目,靠着真诚和实在、周到的服务,他们有了自己接送的第一个、第二个孩子。

苦干,才有所收获。安庆家庭服务社的三轮车队成了全市接送孩子入托上学规模最大的三轮车队。每天电话铃声不断,“你们有没有这趟线呀?”人们不再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而是在考虑能不能轮到自己的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吃苦受累是免不了的。王宝庆有过遭人白眼,无端被责怪的经历,有过怕失面子,碰见熟人,低头用帽沿遮住自己的面孔。因为他明白,“苦等不如苦干,在艰难的时候坚持住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服务社的经营状况一天比一天好,如今接送孩子的车子已发展到20多辆,要接送的孩子也有100多名了。服务项目随着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展,老人看病现接送,陪床护理,管道维修,棉衣棉被拆洗……

“工作无贵贱,要靠自己做。我已经把服务社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尽管失去了工厂生活的清静、悠闲,但这种生活却更加充实。”王宝庆的话实实在在,感人至深。

再看外国。我们常常看到外国那些成功的企业家的风光,却没有足够注意他们成功背后的失败。有的著名企业正是从失败中奋起而获得成功的。

正是因为失败与逆境常常孕育着成功,所以,这些成功的人士不怕失败和逆境,甚至喜欢失败和逆境,实际上也是喜欢成功和喜悦。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甚至提出这样的口号:“祈求七难八苦”。他借助日本历史上的典故,来勉励自己和员工。他说,在日本的战国时代,有位著名的豪杰叫山中鹿之且,他时常向神明祈祷:“请赐给我七难八苦”。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就去请教他,他回答说:“一个人的心志和力量,必须在经历过许多挫折后才会显现出来。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各种困难险恶,来磨炼自己。”他还作了一首短歌,大意是:“令人烦恼的事情,总是堆积如山,我愿尽可能地去接受考验。”对此,松下评价道,一般人对神明祈祷的内容虽然各不相同,大致而言,不外乎是利益方面。有些人祈祷更幸福,有些人祈祷身体健康,甚至能赚大钱,却没有人会祈求神明赐予更多的困难和劳苦。因此当时的人们对于鹿之助这种祈求七难八苦的行为觉得不可思议,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鹿之助还是坚持这样祈祷,他的用意是想通过各种困难来考验自己,其中也有借助七难八苦来炼自己的意思。

所以,失败和逆境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对失败和逆境只要能够从中可得磨炼和启发,许多成功就是由失败和逆境孕育出来的。我们必须保持这种辩证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

9.敢于承认自己错误

我们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犯下很多错误,但不管是因为别人教育启发还是自己幡然悔悟,却应敢于承认自己是错的。敢于承认错误才能敢于改正并摆脱错误的束缚,不让自己生活在对错误的深深不安中。

吴枫个头儿不高,圆脸,白净,戴一副白色塑料架的深度眼镜,身材有点胖,柔和而无棱角,说话平缓,没有锋芒,完全是一派书生模样。他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年轻一代研究员中的佼佼者——“微软四少”中的第三人。他的研究成果在全世界的范围里拥有影响力。在这之前,他读了22年书,从小学到博士,都是在国内的学校里。当人们说到我们国家自己也能培养出来优秀人才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他。这样一个人居然说自己是“浪子回头”,不免让人惊讶万分。

这是真的。1984年,吴枫初中毕业考试的成绩单发下来的那一天,无论父母、老师,还是他自己,都不会想到他的未来之路会是今天这个样子。那成绩单上的数学是32分,英语是28分。

他出生在江汉平原,汉水河畔。那地方叫岳口,是个风景如画的小镇,距离最近的县城天门还有20多公里。

从小学到初中的那些年,恰逢中国改革的第一次浪潮卷起,年轻人都在怀疑老一辈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念,任何新鲜东西一露头,就会在他们当中卷起一阵风,就像传染病一样,从大城市向外扩散。吴枫居住的这个小镇也不再是世外桃源了,街上流行喇叭裤,还流行邓丽君的细腻婉转的情歌。那年吴枫9岁,被这些东西迷住了,和几个朋友纠集在一起,每天放学之后游荡在街上,或者盘踞在河边,穿一条喇叭裤,拎一台收录机,嘴里唱着《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没人想到课本、书包、课堂、老师,也没人想到回家去完成当天的作业。

爸爸长期在外面工作,妈妈对这儿子无可奈何,不说不行,说轻了不理睬,说重了就跑出去不回来了。奶奶望着孙子总是叹气:“唉,这孩子原来有多好啊,每天拿一个长凳,再拿一个小凳,坐在门口写作业。现在……唉……现在,这是怎么啦?”

他就这样过了6年。初中毕业那年,爸爸回来了,看着儿子的考试成绩:一门不及格,又一门不及格,倒是没有揍他,只是问他打算怎么办。

“你自己选择吧。”爸爸对儿子说,“你要是不喜欢读书,就去接妈妈的班,到供销社去做个售货员,将来养家糊口,也挺好;你要是还想读书,就把初三再读一年,明年考高中。”

有些人总想与众不同,有些人只想做个平常人。在父亲看来,这都是好事,只要儿子愿意。

可是吴枫直到那时还从没想过这些事。他本来害怕父亲会揍他一顿,现在父亲非但没揍他,还让他自己选择,这叫他在内心里多了一种责任感,第一次让自己像个大人一样地思考问题。

“我要继续读书。”他对父亲说。

“想明白了?”父亲问。

“我突然想学习了。”他回答,“我觉得已经玩够了。我不想在这个小镇上玩一辈子。”

“好吧”父亲说,“家里虽然钱不多,但只要你选择读书,怎么着也会供着你。”

他开始重新读初三,事实上是在重新学习整个初中的课程。他的心情迫切,等不到开学,暑假里面,他就去找表哥帮助自己补习英语。表哥是个英语老师,看他“浪子回头”,又惊又喜。当场让他读几个单词,他竟全都读不出。表哥倒不泄气,从头教他。暑假结束的时候,他已经学会了音标。

从开学那天起,小镇的街上看不到这孩子了。那些伙伴儿还来找他。他摇头:“我再也不玩了。”

第二个“初三”是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经历。他在老师和同学眼里,只不过是一个留级学生,但是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他真的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玩的时间。周围的人看着这孩子的变化,惊讶不已,直到多年以后还难以置信:“一个个几岁的孩子,怎么突然之间就完全变了一个人?”

每天晚自习结束的时候已经9点40分,他回到家里,用20分钟吃点东西,10点钟又坐下来,学习到12点,然后睡觉。早上6点起床,45分以后准时开始早自习,然后去上课。中年12点钟回到家。吃完午饭是他一天当中最困倦的时候,但他不能休息,还要赶去上课。从家里走到学校,路上要十几分钟,他闭上眼睛走几步,再睁开眼睛走几步,感觉这样也能稍微休息一下。他后来这样回忆当日的情形:

这都是我自己主动做的,没人逼我。现在我也说不清楚,那时候从哪里来了一股劲,有了一种冲动。其实在那之前我一直都很差,也从来没有在乎,初中毕业考试的成绩那么糟糕,是意料之中的,也没有给我很大刺激。我心里的变化发生在父母让我自己选择的时候,可以说是鬼使神差,就选择这条路了。如果他们当时强迫我继续读书,没准儿我会有逆反心理,反而破罐破摔了。

他在这一年里把初三的课程全部重新学了一遍。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将要达到一个什么标准,没有想到自己能考一个什么高中,毕竟他的起点太低了,没有人对他抱以太高期望,连他自己也不会。他学得很累,不过,看到自己的学习咸绩在一点点地提高,就很开心,心里并不累,也不觉得苦。

最后的考试到来的时候,他再次让所有人感到意外。他的成绩不仅通过了所有考试,而且还异常出色,全班70个学生中有三人考入全县最好的高中。这个留级学生正是其中之一。

“拿到考试分数之前我特别担心,吃饭不香,还睡不着。”他说,“拿到分数以后,一下就放松了很多,这一年的苦读没有白费。就不再想别的,只等着开学去读高中。”

走进重点中学的第一天,吴枫还在怀疑他是不是在做着一个美丽的梦。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上大学,但所有人都告诉他,进了这所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踩到大学的门槛。

到了高中三年级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再怀疑,他的“大学梦”就要成真。

但是1988年春天,一个医生的一句话,把他从梦中口U醒了。

对于他和他的家庭来说,这真是可怕的一天。他记得很清楚,那一天距离高考还有4个月,是一个下午的自习课。他给同学解释一个化学题,讲着讲着,就觉得眼睛右下角有个黑点,挡住他的视线。他摘下眼镜去擦,竟擦不掉,这才发现那黑点是在自己的眼睛上,于是去县医院看医生,大夫只看了一眼,当即说:“这是视网膜脱落。”

全家人都被吓了一跳。父亲不相信,带了他到省城的医院去看,结果竟是一样的。省城的医生还补充一句:“必须做手术。”

毫无疑问,如果马上做手术,就会错过高考;如果不做手术,拖延下去那就有可能更加难治,而且随时都会引起大面积视网膜脱落。

“那是要失明的。”医生对父亲说。

父亲带着儿子,提心吊胆地回家来,一路沉默,不知如何是好。望着儿子,父亲第一次注意到这孩子又长高了一头。他已经19岁,长大成人了,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儿子的脱胎换骨,父亲历历在目。学校在县城里,离家很远,他要住到学校里。就像“第二个初三”一样,学习计划占据了自己的全部时间,连周末也不回家。父亲周末到学校来看他,一手提着干净衣服,一手提着一罐汤,那是骨头汤,有时候用海带熬,有时候用藕熬。母亲说:“这种汤有营养。”所以每星期都让父亲送。

刚刚进入高中时,他的成绩排在后10名,等到高一结束时,排在前10名了。他得了学校颁发的进步奖。老师对他说:“你这个成绩,可以考上大学了。”

他以为自己会高兴,但是就像所有的学生一样,欲望是无止境的:考大学还没有把握的时候,希望能考上大学;考大学没有问题的时候,希望能考重点大学;能考重点大学的时候,又希望能考上名牌大学。他们永远都有压力,永远都不会满足。现在,吴枫也是这种心态了。他屈指一算,只要进入班里前6名,就有希望上清华北大,顿时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