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要读心理学:让你快乐、健康又长寿的心灵处方
20922700000011

第11章 心理因素与疾病的预防、(1)

疗养和康复

(第1节)心理因素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

心理因素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早为人们所知。中医古籍中提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如果受到突然的、剧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情绪反应过度强烈或持久,七情过度,则会影响内脏功能,使气血调理功能紊乱而致病。在现代社会由于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显著增多,不少学者提出医学模式应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谓之心身疾病。

美国曾公布一项调查结果:约35%的人,因为生活过度紧张而引起了心脏病、消化系统溃疡和高血压等。几乎所有的神经性消化不良、失眠症、头痛、蛀牙、后天的心脏不适症及部分的胃溃疡、麻痹症等,都由恐惧、焦虑引起,或直接与它们有关。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不是今天头晕,就是明天胃疼。有的一查才知是患了精神抑郁症。

众所周知,情绪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如今各种压力带来了过去没有出现的问题:年轻人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中年人面临下岗、购房等许多实际的困难,而老年人对公费医疗改革的不理解,种种情况都容易促发许多疾病。

现在人们对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的认识,对情感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各种压力造成的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缺陷已经比较重视。

但是,人们对以躯体形式为主要表现的抑郁和其他情感障碍的警惕却不高。医生只处理躯体疾病,忽视了情感障碍及其导致的疾病。病人也没有意识到这些病与心理因素有关,致使病人长期往返于各科,以身体不适去看医生,做各种检查,浪费了人力、物力,也造成了更大的精神负担。其实这时应该警惕疾病是不是与心理有关。

例如:林大妈,今年58岁,时常心慌气短。医院诊断“频发房性早搏”,住院治疗后,效果不好,仍然感到发作性心慌、气短。后经了解才知道患者婆媳矛盾很深;儿子夫妻感情不好,住在单位不回家;媳妇老是指桑骂槐,摔东西,半夜三更大吵大闹骂她“老不死”。经心理医生检查诊断为“焦虑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早搏是由于家庭不和造成的。经心理疏导,加用抗焦虑药,早搏症状迅速缓解。

严重的心理矛盾可导致一些心身疾病。人们比较注意“病从口入”,但常常忽视“病自心生”,这里讲的“心”主要是指心理、情绪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情绪经常保持乐观的良好状态,人体就可以增强抗病能力,许多疾病就有可能被战胜或延缓发生。

(第2节)由内心矛盾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疾病

躯体化障碍是指心理问题或被阻抑的心理冲突以躯体症状或躯体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分析学说认为,躯体化障碍应看作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借此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

躯体化障碍的症状

躯体化障碍的患者非常关心和担心自己的各种主观症状,往往还有夸大。这与单纯表现模拟神经系统疾病的转换性障碍者的漠然处之刚好相反。本症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体诉繁多而无器质性病变,症状涉及许多系统,具体表现如下。

1.转换性症状或假性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吞咽困难、失音、失明、复视、视物模糊、昏倒或意识丧失、记忆缺失、癫痫样发作或抽搐、行走困难、肌肉乏力、尿潴留或排尿困难、异常皮肤感觉等。

2.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些食物,腹泻,便秘等。

3.性心理症状:****冷淡、****时缺乏快感、****疼痛、阳痿等。

4.女性生殖系统症状:痛经、月经不规则、月经过多,整个妊娠期出现严重呕吐,不得不住院。

5.疼痛:背、关节、四肢、生殖器等部位疼痛,排尿疼痛及其他疼痛等。

6.心、肺症状:气促、气短、心悸、胸痛、头晕等。

7.虚弱衰竭及过虑:过分担心年龄、体重、皮肤、斑疤、水肿及性功能等。

躯体化障碍疾病诊断、鉴别的注意要点

躯体化障碍疾病的诊断、鉴别,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有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诱发因素,其中心理因素在医生启发下可能会充分暴露出来。

2.症状繁多,但含糊不清,涉及多系统,病程至少二年,患者为此而不安,到处求医或服药。

3.不断拒绝多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病变解释的忠告和保证。

4.症状和其所致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

5.患者常借这些症状来应付精神压力,表达困扰,而家庭、学校、社会常间接地、不自觉地扮演了支持角色。

6.病人可获得“社会性收益”,而另一方面却又增强了原先的心理、生理症状。

躯体化症状不仅可见于癔症,在其他障碍中,如抑郁症、焦虑障碍、心因性疾病、恐怖症及躯体性妄想的精神分裂症者中也常见,有时可由于医源性因素所造成,应特别警惕。不可因为有某些心理因素而忽视了真正躯体疾病,以致造成误诊或延误治疗。要进行各种检查,但要遵循必需及舍繁就简的原则,过多的检查也是不必要的。有时仔细的收集病史与体格检查比各种检验更为重要。有些有躯体化倾向的患者,由于过多地接受检查,从而增强了暗示与自我暗示,反而会增强病者的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障碍疾病的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和各种松弛疗法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但疗效如何,取决于患者对医者的信任程度以及医者的态度。如有些患者见到某医生后称“见到你老先生我的病已好了一半”。

另外祖国传统医疗中的各种松弛疗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如梳头、抹脸、摩身、倒退步行、推拿、按摩、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都可采用。

药物治疗。如有抑郁症状者可用抗抑郁药。焦虑状态突出者可辅以抗焦虑药物。如有心悸等症状者可用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安慰剂有时也同样有效,但如果一旦被识破,则影响今后各种治疗。药物治疗不但要注意到药物性能等药理作用,而且剂量如何增减以及服用时间等也非常重要。用药问题,在掌握原则的基础上,要注意个性问题即灵活性。药物应用不但有技术问题,还有个“艺术”问题。有时同样的药物,只要易其包装,换其外形,调其颜色,疗效结果却不同。这就是“药物心理”,对躯体化障碍者特别敏感。这些患者多有对感觉、对外界反应敏感的心理特征。

此外,中医药治疗,若能辨证论治得当,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中成药有时不如汤剂佳,这不能仅以“心理作用”解释,而是因为汤药确有独到之处。

(第3节)心理因素与冠心病

冠心病就是一种心身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近三十年来冠心病在我国有增多趋势,威胁中老年的健康和寿命,为医学界和社会重视。对冠心病的防治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吸烟、心理因素等。这些因素称之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中容易忽视的是心理因素。

冠心病的发生与人的性格有关,性格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美国学者最早提出冠心病和心理因素的关系,将人的性格分为A型和B型。

1959年美国心血管专家对冠心病患者的性格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病人均表现出一种特征性的行为模式,称为“A型行为模式”,表现为:个性强、过分的抱负、强烈的竞争意识、固执、好争辩、说话带有挑衅性、急躁、紧张、好冲动、大声说话、做事快、走路快、说话快、总是匆匆忙忙、缺乏耐心、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富含敌意、具有攻击性等。

与之相对应的“B型行为模式”则表现为:安宁、松弛、随遇而安、顺从、沉默、声音低、节奏慢、从容不迫、耐心容忍、会安排作息等。

A型性格容易患冠心病,是B型性格的三倍甚至更高。1979年国际心脏病与血液病学会已确认A型性格是引起冠心病的因素之一。情绪是心理因素的表现,情绪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不良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烦躁、抑郁、紧张、惊恐、憎恨、过分激动等都会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则猝死。

性格因素为什么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呢?因为人的性格就是人的行为方式。过于紧张的行为方式,使人经常处于应激状态。此时人在生理上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肠分泌液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呼吸加快、尿频、出汗、手脚发冷、厌食、恶心、腹胀以及失眠多梦等。如果一个人面临的压力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病理性反应,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就容易发生了。当然有的人还会出现糖尿病、甲亢、癌症等疾病。有人调查了102例急性心肌梗死存活者,心梗发生前一周普遍有激动、紧张、焦虑或抑郁等情绪应激史。沮丧、焦虑、恐慌、抑郁等情绪如果得不到调适,可使梗死后的猝死率增加。

总之,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病至关得要。A型性格、情绪应激是重要的相关因素,所以心理卫生在冠心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容怀疑的,应引起重视。中医古籍中早就提出精神愉快、饮食起居调养、环境气候的适应、增强体质的锻炼等四种养生方法,特别提出了“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形劳而不倦”等心理卫生原则。社会要关心老年人,尊重老年人,使老年人生活在一个舒坦的环境中;老年人要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修身养性,使身心经常处于平和悠闲状态,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避免过度紧张。病人更应了解心理卫生对缓解疾病的重要性,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家庭和医务人员在对病人医药治疗的同时绝不可忽视病人的情绪,应帮助病人解除种种不良情绪。

当然,有类似情况的人也不是就一定会患这些病。但是最好着手制定自己的放松计划,防患于未然。

(第4节)心理因素与癌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莱西曾对一组癌症患者的生活史做过调查。他发现这些患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从童年时开始便留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他们或早年丧母,或青年失恋,或中年丧偶,或老年失子。所有这些精神刺激,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顾影自怜,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工作缺乏热忱,进而抑郁悲伤、情绪紧张、精神压力沉重。美国一学者曾对8000名癌症病人进行调查,其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都发生在失望、孤独和其他沉重打击与精神压力频繁发生的时期。我国也有调查资料表明,许多癌症患者发病前半年有较大精神刺激,其比率超过50%以上。

心理因素为何能引起癌症的发生呢?

根据目前的研究,原因主要是不良情绪能对机体免疫机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功能。在健康人的体内,虽然正常细胞也存在着发生突变而成为癌细胞的可能,但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在这些细胞增殖之前,及时地将它们破坏和消灭。但是,如果人的情绪或其他心理因素长期不好,则会降低体内的免疫功能,从而对癌细胞的肆虐束手无策。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够经常保持豁达的性格和良好的情绪,培养和维护健全的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预防癌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第5节)心理因素与溃疡病

你一定观察到这种现象:对相同的社会生活事件及情境变化,有的人就受不了,甚至感到紧张,惶惶不可终日,而有的人则并不在乎。这与人的性格有关。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难免碰到挫折与不幸。有的人面对挫折坚韧不拔,从容应变,积极进取;有的人则悲观失望,精神崩溃,任意放纵消极情绪的滋长。久而久之,消极的情绪便会损害健康,引起一些疾病。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许多疾病都有其心理根源。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一样,都不是由单一因素所造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十分重要的是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它和细菌、病毒、遗传、体质、免疫等生物学因素以及有害的理化因素一样,不仅能引起精神疾病,而且也能扰乱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致使躯体发生各种疾病。

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相当复杂,其中,心理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也就是说性格、长期反复的消极情绪与溃疡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关系,所以医学心理学把溃疡病列为心身疾病。

人在一定的内外界刺激作用下,伴随着情绪体验,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长期紧张不安、忧郁焦虑、沮丧恐惧的情绪,可引起胃酸持续性分泌增高,久之可导致溃疡病。祖国医学也认为,情志不舒,使肝气失调,产生肝郁气滞,致使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胃失和降(指消化及吸收功能),最后发生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即所谓“病从思虑而得”。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由于情绪改变而引起肝气郁结,实质上反映了高级神经功能障碍,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胃和十二指肠的分泌与运动功能,最后发生溃疡病。

(第6节)心理因素与头痛

头痛患者在看病就医时,针对自己的症状,多数要谈到头痛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劳累、紧张、睡眠不足时,头痛会加重,特别在情绪变化时更是如此。如生气、愤怒、激动、焦虑、月经期、工作不顺利及遇到挫折时,就会出现全身不适,伴随头痛。

为什么在情绪与头痛之间会存在这种联系呢?原来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主管情绪活动的高级中枢,称为“边缘系统”。边缘系统能接收到躯体各种感觉的刺激,进而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并且,边缘系统中还含有大量的神经递质,在治痛和镇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头痛的产生与边缘系统的参与有很大的关系。当人们情绪激动时,所产生的感觉会被边缘系统接受。边缘系统进一步将此信号传向高级神经中枢,并致使人体内分泌出某种化学物质,使血液中的致痛物质浓度增高,进而导致人体血压升高,血流加快,部分脑血管扩张,于是,在临床上就表现为头痛。

头痛的流行病学调查也同样发现,头痛的发生与个性有关,其中情绪不稳定者极易出现头痛。偏头痛患者中固执、猜疑、争强好胜者占一定比例。因此,培养人们乐观开朗的性格,保持良好的情绪是预防头痛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7节)心理因素与失眠

你有失眠的困扰吗?你常因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而感到心烦气躁吗?相信没有过失眠的人无法体会那种又累又无法入睡的状况。眼看着明天又有许多工作等着你去完成,可是没有充足的睡眠如何面对一天繁重的工作呢?

正确认识睡眠

要正确认识睡眠,就要纠正人们的几种错误的睡眠观。

(一)人人都需要8小时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