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要读心理学:让你快乐、健康又长寿的心灵处方
20922700000017

第17章 健康先健心(4)

嫉妒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绪,关键在于你怎样处理。轻微的嫉妒使人意识到一种压力,产生一种向他人学习并超越的动力,促使人去拼搏、奋进。我们应该将嫉妒的消极心理转为竞争的积极心理,以自己之优势胜过对方之劣势。但是,如果面对嫉妒导致的焦虑和敌意,觉得别人使自己难堪,由此而产生痛苦,甚至向他人发出攻击性的言行,就会成为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严重者还会导致人间悲剧。

产生嫉妒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嫉妒;二是在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嫉妒。如果别人的价值比重增加,就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在下降,从而就会产生一种非常痛苦的情绪体验。尤其是比较对象和自己不分上下或不如自己时,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别人的不满或嫉恨,在行为上表现出从对立的立场上寻找对方的不足,或认为对方之所以成功只是由于外部原因,通过诋毁对方达到自我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即使是控制自己不表现出上述行为,但是原来无拘无束的交往气氛也会变得紧张起来。

如何克服嫉妒情绪?

(一)充分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性

嫉妒是社会生活的腐蚀剂,腐蚀人的品质,损害人的事业、形象和身心健康。要克服偏激,增强自信,待人力求不受个人心境、情绪的干扰。

(二)调整自我价值的确认方式

简单地与别人比较往往会导致片面的看法。研究表明,自我价值确认越是倾向于社会标准(通过周围人、社会流行观念等),就越容易引发嫉妒;越是以自己的思考、内在的准则为参照,就越会减少嫉妒。能够体现出个人价值的方面很多,而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又不尽相同。所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人的价值是不准确的。人生更重要的事是不断超越自己,而不是超过别人。

(三)“想开些”

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所谓“人人都有本难念的经”。如果处在愤怒、兴奋或消极的状态下,能较平静、客观地面对现实,就可以达到克服嫉妒的目标。

(四)自我驱除

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态,可能就会变得“心底无私天地宽”了。

(五)学会如何消解别人的嫉妒心

在与人交往时,尤其在不如意者和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应采取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经常去谈自己得意的事情,也不要过分夸大自己的成绩;应有意识地暴露自己的一些不足和苦恼,避免激起他人心理失衡,以赢得更多的朋友。

(第10节)悲观心理的自我调节

悲观心理分析

人人都会有一点悲观情绪,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悲观太甚,就有麻烦了。有的人长时间感到悲伤、忧郁,有很凄凉和痛苦的感觉,常常唉声叹气、焦虑不安;感到处处不如意,遇到亲友、同事不想打招呼,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看见别人高兴、嬉笑,自己反觉更加痛苦,而且自卑感相当严重;甚至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有自杀的念头和行动。这样的人悲观心理很严重,已经严重妨碍了其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需要加以克服。

严重悲观者还可能出现一些躯体症状,比如失眠、头痛、头晕、心烦、胸闷、腹泻或便秘、乏力、****下降、月经不调等等。

此类人大多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如内向、孤僻、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为抑郁质或胆汁质气质等等。

他们为何会如此悲观厌世呢?他们大多经历过生活不幸、工作困难、事业挫折等明显的精神创伤,具体地说,比如亲人死亡、车祸、夫妻分离、失恋、考试失败、失业、生活困难、工作条件不满意、人际关系紧张等。

如何克服悲观心理呢?

如何克服严重的悲观心理呢?注意以下几点:

(一)“乐观、悲观对照表”法

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张“乐观、悲观对照表”:在一张大白纸上画一条竖线,分成左右两栏,左边写上乐观,右边写上悲观,然后把它贴在床头;每天睡觉之前,把心中乐观的和悲观的感觉如实地写在表的左右两栏,全部写完以后,把悲观的部分用黑笔一个个地划掉,同时把悲观的感觉从心理赶出去,然后看着乐观的部分,出声念一次,这样心中就会和这张表一样,充满乐观的感觉。

有时虽然会发现悲观的因素占多数,但也无妨,只要你有勇气把它划掉,你就能够战胜它,同时还能增加你的自信。掌握了诀窍,不写在纸上也可以,在脑中、在心里也有效。

(二)医学治疗

对严重悲观厌世者可进行心理治疗、社会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坚持每天运动,时间为20~30分钟)等。

(三)笑疗

可以尝试每天大笑三次,方法是看喜剧、听相声等,很快便会有悲观情绪减轻的感觉。

(第11节)报复心理的自我调节

报复心理分析

所谓报复心理,是指当人们受到强烈破坏性刺激后,产生的某种与对方行为相对抗的“以牙还牙”的反应性心理。

报复心理是有某种积极意义的。它可以变成个人或群体进步的动力,促使自己由弱小变得强大。但无论如何,报复心理是具有破坏性的,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是心胸狭隘、道德修养差的表现。报复心理不仅会对报复对象造成这样或那样的“伤害”,而且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报复心理的人,容易误解别人的意思,对别人怀有一种戒备和防范心理,很难与人相处。有时报复了别人,自己的良心也会不安,甚至自责自惩。报复心强的人自我意识卑劣、行为极端、瞧不起别人,也不愿与人相交,因此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实,报复心理是自卑心理的极端表现。有报复心理的人为了维持心理平衡,在无法从行动上去实现某种欲望时,便从心理上自我发泄,诅咒社会对己不公平,对比自己地位高的或曾经给自己带来不幸的人,怀着一种惩治的心理,有时甚至采取诽谤、侮辱、侵犯人权、违法乱纪等不正当手段。严重情况下,会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甚至对社会都深怀敌意。

如何克服报复心理?

如何克服严重的报复心理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会换位思考

生活中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回避,也不能“以暴抑暴”。学会换位思考,可以尽量减少矛盾的产生,减少报复心理的折磨。

(二)认识报复心理和行为的危害性

实施报复者,短暂的快意之后,到头来是“众叛亲离”,还要整天担心遭到报复;被报复者,虽然得到了大家的同情和帮助,但所受的伤害始终是一个心理阴影。所以说,报复行为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没有胜利者。报复心理是要不得的,它会让你的内心越来越狭隘,身心疲惫。

(三)学会宽容、感动与关爱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有阳光就会有阴影,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不要仇视他人,试着去发现优点,试着从小事里学会感动,你会发现别人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恶,社会也没有想像的那么昏暗。学会关爱他人,你必然会收到爱的回报;学会宽容他人,你也善待了自己。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容器,当充满爱的时候,哪里会有怨恨的容身之地呢?

(第12节)逆反心理的自我调节

逆反心理分析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5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那些内容。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怪。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人们出于维护自尊的目的,对他人的要求偏偏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常与要求者“顶牛”、“对着干”,常做出以反常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

青少年逆反心理尤为严重,常有如下多种表现:对正面宣传做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声喝彩;对思想教育蔑视、对抗等等。

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尤其是在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于是逆反行为就出现了。

(二)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

对于青少年尤其如此。他们正处于性格形成和自我认识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满足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青年人不会满足于适应社会,他们还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和地位,因此他们往往有意采取逆反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三)施教者的不足

施教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更容易引发受教者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四)不良精神刺激

有的人遭受过种种挫折,受到了不良精神刺激,逆反心理变得十分严重。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如果谁赞美爱情,他们就会大加否定。

如何防治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虽然算不上一种变态心理,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会使人(尤其是青少年)出现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深一步发展还可能使人出现犯罪心理。所以,很有必要施以防治。

(一)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

提倡自我教育,要求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二)自我完善,提高文化素质,丰富生活阅历

这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一个****博见的人,会很理智地处理问题,不会一味逆反。

(三)运用社会力量,提高素质培养

要把对青少年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四)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人们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个风气败坏、腐败盛行的社会里,人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百依百顺”。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对防治人们的逆反心理大有裨益。

(五)培养想像力

逆反者通常缺乏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像力。他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愚蠢。逆反心理使人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像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开阔思路、摆脱偏执。宽容的思维方式和想像力可以通过自我训练获得。

(第13节)挫折心理的自我调节

挫折心理分析

挫折是一种情绪状态,主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为实现目标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由于遇到无法逾越的阻碍或干扰,使个人需要不能满足、动机无法实现而产生的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挫折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挫折情境

即对人们有动机、有目的的活动造成障碍或干扰的情绪状态或条件,可以由人、物或自然、社会环境构成。

(二)挫折认知

即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三)挫折反应,即挫折感

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体验。认识什么是挫折,对改变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积极性很有意义。

挫折的产生原因包括:

(一)外在原因

又可分为实质环境与社会环境。实质环境指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环境限制,如天灾地变、衰老疾病、交通不便等;社会环境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到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的人为限制。

(二)内在原因

包括个人的生理条件与动机的冲突。个人的生理条件指个人具有的智力、能力、容貌、身材以及生理上的缺陷疾病所带来的限制;动机的冲突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同时产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无法同时获得满足,产生的难以抉择的心理状态。

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不论是因为外在原因还是内在原因,都会有愤怒、压抑或焦虑等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将同时引起生理上的变化,如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多、胃液分泌减少等,长久下去会导致心身疾病,如高血压、胃溃疡及偏头痛等。

如何克服挫折心理?

(一)挫折认知

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挫折一方面有可能使人失望、痛苦、忧郁、不安;但另一方面,挫折给人以教益和磨炼,使人变得聪明、坚强和成熟,促进心理过程的发展和提高。认知就决定了人对待挫折的态度,是陷入失望、痛苦,还是获得教益、磨炼。调整认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坚持不懈。

(二)吸收挫折

在生活中,没有人有足够的情感和精力,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实,又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每个人只是在两者中选择其一。就像成功学大师戴尔·卡内基所说的:我们应该像常青树一样学习怎样去适应,怎样弯下它们的枝条,怎样适应那些不可避免的情况,去学会吸收挫折,而不是去反抗生命中的不顺。

(三)树立自信心,调整个人抱负

要树立自信心,只有自信,才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惊慌失措、一蹶不振。要调整个人抱负,使之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因为不切实际的生活目标容易使我们遭受挫折。我们既要注意不要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又要注意不能在经受较多失败经历之后,对成功不抱希望,自暴自弃、萎靡不振。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接纳自己的现状,为自己制订切合实际的目标,设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在建立大目标的同时,把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以这些小目标的实现来增强自己的成功体验,积累自信心。

(四)分析原因,完善自我

对由于挫折所产生的愤懑、仇恨、敌意、自责或悔恨等消极情绪,要积极调节,使自己较快地从挫折情绪中走出来。但是别忘了分析挫折原因,对自身的缺憾进行纠正,否则难免重蹈覆辙。

(第14节)狭隘心理的自我调节

狭隘心理分析

狭隘是一种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心理和人格缺陷。狭隘者常常表现为:吝啬小气,斤斤计较,吃不得亏,会想方设法弥补“损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评,不能受到一点委屈和无意的伤害,否则便耿耿于怀、伺机报复;人际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儿义气”,只同与自己类似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

形成狭隘心理的原因包括:

(一)家庭因素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与狭隘的产生有很大关系,如有些人的狭隘心理完全是父母的翻版。另外,优越的生活环境、溺爱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子女任性、骄傲、自私,受不了半点委屈,容不下“异己”分子,十分狭隘。

(二)认识水平

有些人阅历浅、经验少,容易把事情想得过于困难、复杂,加之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对事情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容易紧张、焦虑、心胸狭隘。

如何克服狭隘心理?

心胸狭隘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加以克服。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一个积极的生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