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心机做事要有心计说话要有心眼
20924100000025

第25章 :求人办事的心计(1)

求人办事相对其他事情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人们常常感叹求人难。所以求人办事时,一定要有心计,有思路,有方法,必要时可以使一些手段,才能达到你求人办事的目的。一般而言,凡是求人的事,不是急事,就是难事,自己无法办到,才去求人。既然如此,一定要放下架子,低头时细心琢磨抬头时笑脸相求。

[BT2]1.求人办事,给对方打打“兴奋剂”

求人时,让对方知道你有能力为他办事,他能从你这里得到好处,或者知道你有利用价值,就如同一针“兴奋剂”一样,只要你开口,你所求之事定会大功告成。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句话说明了求人办事的原则。你帮我办事,我你办事,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都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否则就不愿付出,这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能力资源交换的过程,也就是以事换事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者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感情。这种想法显然是不适合办事的规律的。

因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上的,或者是感情上的,或者是其它的。

所谓交换条件,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你的某种能力对方认为很需要,那你的某种能力就是交换条件;你的朋友某人是个有地位的人,对方若认为需要你的朋友,那么朋友的财力或势力,或地位,就是交换条件;你的活动能力特别强,对方认为你的前途大有希望,这也是你的交换条件。

有一个人被带去观赏天堂和地狱,以便比较之后能聪明地选择他的归宿。

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狱。乍一眼看去,他十分吃惊,因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然而,当他仔细看那些人时,他发现里面没有一张笑脸,也没有伴随盛宴的音乐或狂欢的迹象。坐在桌子旁边的人看起来沉闷无比,没精打采,而且枯瘦如柴。他们每人的左臂上都捆着一把叉,右臂上捆着一把刀,刀和叉都有4尺长的把手,使它们不能用来吃食。所以即使每一样食品在他们手边,他们也吃不到,一直挨饿。

他又去天堂,同样的人,同样的食物餐具,可是这里的居民欢歌笑语,生活十分快乐。因为他们互相喂食。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你给别人以帮助,别人才会给你以帮助。

在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在求对方办事时,对方并不情愿为你白忙乎,他希望你也能帮他做些事情,有的甚至希望在他为你办事之前,你得先为他办成。如果了解对方的这种心理,主动满足他的欲望,他就会很痛快地帮助你。

老刘是供电局的办公室主任,他为一个亲戚到人事局跑工作调动,本来双方单位已经同意,只等人事局办个手续就成了,然而他跑了几次人事局,都没有什么结果,人事局方面老是推托,说办事哪有这么快的,要等一等再说。举手之劳的事却在人事局停了下来,这让老刘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次老刘又一次跑到人事局,时值暑夏,炎热无比,但人事局的办公室里既没开空调,也没有吹电风扇,坐在办公室里的人衣服都能拧出水来。闷热让每个人心情都很烦燥,人事局的人一见老刘,就面露难办之色。

老刘在人事局办公室只待了几分钟,就热汗淋淋,以前他没有在意,这次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因为供电紧张,为了保证工厂正常生产,就将城里的一些单位停了电。所以人事局的空调和电风扇都转不起来。人事局的人知道老刘是供电局的,他要送电给人事局,也是举手之劳的事,只是老刘没有想到这一层,人事局的人也不便说,所以就拖着他所求的事不办。

老刘明白过来以后,赶紧回到供电局,跟局长们说明了人事局的情况马上就给人事局等相关单位送了电。几天后,老刘再去人事局办事时,那些人笑脸相迎,痛痛快快就将他所求之事给办了。

办事讲究事换事,某些事该不该为你办,首要的是看你能不能帮他办事,或者有帮他办事的潜力,到时能为他所用。

关系有时候就是一笔人情债。尽管人情债无法精明地计算,但是也要心中有数。

有时对方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此时你就要让对方精神上得到满足,表现出对对方的崇拜和尊敬,不断地夸奖对方的能力。

如果你与对方关系很密切,求他帮忙时,他不会提出条件来,那你也要多为对方考虑,尽量多为对方解决一些困难。不论关系多密切,你总求人家办事,而没有回报,时间久了也就不行了。

如果你求别人帮助的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那对方也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名或利。如果对方什么也得不到,而你却名利双收,对方就会在心理上失衡。现在的人对口头许诺不感兴趣,所以,你最好是提前满足对方的欲望。如果不能,也一定要守信用。如果你不能履约,你们的关系很难再维持下去了。

求人办事时,必须有一定的利益驱动,能领悟和运用这一点的人,就会成为无往不胜,所向披靡的人脉关系的高手,也是最有心计的人。

[BT2]2.求人办事的心计:讲感情也讲功利

求人办事既要感情,又要功利,不做圣人,也不做小人。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讲求互利,满足各自所需,达到平衡,否则,事情就会破停止,就会中断。这就是求人必成的心计。

人际关系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表现出一种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本质性关系。利益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这是说,利益原则在人类的历史上只有暂时性的价值。比如说,今天你带了一把伞去上班,碰巧天下起了倾盆大雨,于是你的伞可以恩惠到其它的同事,你可以选择一位同事共打一把伞,你可以把她送到车站,本来她是必须淋着雨去车站,或者因为等待雨的停止而耽误很多的时间。当你同她一起冒雨前行的时候,雨停了,于是她可以自己走了,因此,你的伞所提供的利益因为雨的停止而消失,这就说明了利益的历史性和暂时性。

人类社会是建立在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利益即是在利益动机支配下的人的关系。只有在出现了利益关系之后,人脉网络才能够被认为是可以“组织”起来的,而同样,只有在认识到了利益原则,才真正认识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具有利益关系的属性。许多人将利益原则与道德价值对立起来,原因就在于将利益原则仅仅做了经济利益的理解。利益关系的确是在经济活动中最先确立起来的,但是它具有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特性,它的本质含义超越了经济领域,而且它的历史发展也必然最终将这一本质确立于经济领域之外。

互利是求人办事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的社会提倡奉献和利人精神,但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交往境界,很难要求所有人都做到。有心计的人会看透这一点。

人为什么需要与人来往呢?尽管每个人具体的交往动机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动机就是为了从来往对象那里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实际上,求人办事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们社会的道德规范的。

所谓互利原则,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人们办事时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交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现实中,人们常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感情的沟通和反应;有时候虽然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还有,在人的各种交往中,有时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时则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换言之,人们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所以,按照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人们实际上采取的求人办事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人抱怨朋友办事不讲交情。其实说穿了,抱怨的一方往往是由于自己的某种需求没有获得满足,而这种需要往往也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我们不必一味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轻率地抱怨朋友没有人情味。我们只需要坦率地承认: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求人办事的不可忽视的心计;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办事圆满的心计。

人际关系既然是利益的关系,那么求人办事的最重要规则就是等价交换,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判断和选择。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人际关系建立的根本原则,那种把等价交换仅仅当作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把它扩大到人际关系上面,交往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包含了商品关系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人的价值观念的产生远早于商品,商品等价交换是它派生出来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等价交换原则在商品关系中的体现。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在求人办事过程中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它的交往角色价值也相应要变化。角色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个人地位的高低,它是由社会地位、年龄辈份和交往看之间的利害关系决定的。

[BT2]3.利用共同利益去办事

办事情,如果让对方觉得他与你有相同的利益,对方办事就会更卖力。这就好比战场上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一样,战友之间有着相同的利益,共生死同存亡,每一个人都要勇敢地去战斗,才能取得共同的胜利。

在求人办事的过程当中,如果让对方知道你与他有着共同的利益,双方必须结成利益同盟,才能取得共同的利益,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

为什么有的人会有更多的朋友,因为他们可以给更多的人带来利益。利益关系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中一项重要因素。这种利益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对你办的事产生强大的推力,有利于关系发展,否则,就会成为一种利益对另一种利益的损害。利益是决定办事成败的重要砝码。

其实,办事情,尤其是办大事跟打仗一样,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需要去合作。

有这样一部电视剧,剧中有个老谋深算的强盗计划抢劫银行,于是他找了两名以前的手下,共商抢劫银行的大事。后来,他发现若只有他们3个人,由于人数太少,将很难成功。于是他要他的手下另外再找7个人,以便组成10个人的强盗集团。

他的手下顺利地找到了他们所需的人手,但老强盗却发现,他与这7个新伙伴根本就不认识,他们是否值得信任实在是一个大问题。

于是他想到了每晚分别与一个新伙伴共进晚餐的好办法,席间除了加深彼此的感情、交待各人所负的任务之外,还郑重地向他们表示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我也跟你们一样需要钱!”结果由于彼此有了相同的目标和利害关系,这个计划最后终于成功了。

以上不是一个很恰当的例子。但只是借此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在办事时,让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相同的利益关系,往往可以迅速地接近彼此间的距离,使对方努力去做。这一技巧如果应用得好,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1.找到你和对方之间的共同点。

有一家工厂效益不是太好,工人们的工资很低,当工人们要求增加工资时,老板就对他们说:“各位,你们希望公司倒闭吗?”当然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工厂倒闭,如果倒闭了,就会失业,连眼前的低工资也拿不到了。

老板继续说道:“如果工厂倒闭了,大家一分钱工资也拿不到了。我也不希望工厂倒闭。我与你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工厂倒闭了对你们、对我都没有好处。如今我们只有团结一致,共同渡过难关,工厂办好了,大家才会都有饭吃。”

工人们听了老板的话,感觉到老板与自己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觉得工厂办好了,老板发财了,自己工资收入就会提高。结果这些工人齐心协力,个个努力工作,果真把工厂搞得有声有色,老板和工人们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形成双方的共同点,让对方感觉到你与他的利益是一致的,对方就会主动配合你。

2.让对方知道你们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

在求人办事过程当中,如果让对方知道你和他有着共同的利益,双方就有了交往的基础,那办事就顺畅了。

利益的相通性、同一性和互补性是建立在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一荣俱荣,避免一损俱损的结果。

让对方知道你与他有着共同的利益,对方才会积极主动地与你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去努力的。

[BT2]4.求人办事时,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求人办事时,要会说话,会说话是求人办事必具的能力。进什么庙,念什么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才是求人办事成功的关键所在。

办事有“心计”,首先要做的便是专注于人的因素,知人然后办事。

我们办事时的直接对象,也即事的主体是人,没有人的存在,就谈不到事,因为每个人的个人品质也就是嗜好、想法都不一样,我们办事所涉及到的人也各有不同,如果你明白了对方是哪个类型的人,应付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这就是因人制宜。常言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如果你了解了下面这七种类型的人,就明白了与这些类型人该怎样办事。

1.如何求死板的人为你办事

这种类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你所预期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你是否也遇到过这种人?

求人这种人办事,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但这实在也是没办法的事。

遇到这样情况,你就要花些时间,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闲聊,只要能够使他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此一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一个人都有令他感到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地说下去,此乃人之常情,所以在求人办事时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性心理。

2.如何求傲慢的人为你办事

有些人自视清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像这样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叫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求助于他时,你要如何开口呢?

对付这一类型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你要尽量小心,以免得罪他。

3.如何求沉默寡言的人为你办事

求不爱开口的人办事,实在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对方太过沉默,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