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做了几十年的官,立刻明白皇帝话中有话。于是他连忙脱掉帽子,向景帝请罪。汉景帝就说,丞相起来吧,你既然不习惯用手吃肉,今天的宴会就算了吧。周亚夫听了,就赶紧向皇帝告别走了。但是周亚夫没有注意到,他也不敢看啊,皇帝一直看着他走出了宫门,他不高兴的样子全部被汉景帝看在了眼里。
汉景帝于是马上打消了用周亚夫辅佐太子的想法。因为作为辅政大臣,一定要稳重,而且不能有骄气。新皇帝年纪轻,难免日后会出错,如果不能包容这些过失,怎么能够全心尽忠呢。景帝看到周亚夫刚才对自己的不礼貌都显得不能忍受,以后他怎么能任劳任怨地对待太子呢。在日后关系到江山安稳的人选的选择上,景帝当然不能马虎。
可是,周亚夫位高权重,取消了他的辅佐大臣的资格,等自己死后,难免不生后患,景帝于是又找借口,让人把周亚夫抓了起来。事情是这样的:周亚夫的儿子买了些兵器,但是因为自己是高干子弟啊,他当时想白拿,就没付钱给店主。我想周亚夫的儿子当时也不是因为缺钱,无非是借自己老子的地位耍一下威风吧。但是这店主不服气,告到了官府。
本来这只是件普通的案子,但是景帝终于找到处理周亚夫的理由了。于是在他的授意下,主审此案的官员把周亚夫也连着抓了起来。主审此案的官员就说周亚夫买兵器是想谋反。周亚夫想,这冤枉啊,于是解释说这些兵器是他准备日后给自己陪葬用的。早得到景帝支持的主审官立即问:“条侯想在地下谋反?”意思就是说,你是想死了再造反。
周亚夫是聪明人,立即不做声了。因为他也明白,没有皇帝的授意,主审官也没这样大的胆子说出这种话来。于是,他在狱中绝食而死。
汉景帝杀死周亚夫,很多人都深感可惜。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景帝即位,因修静默,勉人于农,率下以德。制度斯创,礼法可则。一朝吴楚,乍起凶慝。提局成衅,拒轮致惑。晁错虽诛,梁城未克。条侯出将,追奔逐北。坐见枭黥,立翦牟贼。如何太尉,后卒下狱。惜哉明君,斯功不录!”司马迁的意思是景帝本来是一代明君,为什么对周亚夫以前的功劳看不见呢?
汉景帝不是不明白周亚夫以前的功劳,只是他为了自己的后代江山设想,要把一切可能危及到江山不稳定的因素都除掉。政治家的心思,毕竟是不能用普通人的道德观念来衡量的。司马迁虽然写下了《史记》,但是在他的《史记》中,一再对类似的现象表示可惜。因为他终究不能明白,在皇帝眼中,没有什么比江山更重要了。
有了识人之才,才能用人;因为识人,也会除掉异己。这就是帝王们的用人手段。
在现代管理中,识人的眼光是很重要的。但是,肯定不会因为识人而要人的命。因为管理毕竟不是政治,中间虽然也会关系小到个人、大到企业的生存,但是总不至于和政治斗争一样血腥。尽管如此,练就一双识人的眼睛,对现代企业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识人,才能够知人善用,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和性格特点将其放在最合适的地方。能够识人,才能够避免用错人,免得事后后悔,如诸葛亮一样,等到用错人之后再去痛哭?孔子有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意思是当政者用人,就要像北极星一样,让众人围绕着自己运转。作为管理者也是一样,只有合理地支配人才,才能让人才在管理核心内,最大地发挥作用。
古语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不管企业大小,基础怎样,只要管理者能够识人知人,充分地用好人才,必定能让企业兴旺发达。
要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注意观察他的日常生活习惯和个性。一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往往会在日常行为中有所表露。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交结怎样的朋友,有什么样的爱好,无一不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注意观察这些,不难发现一些真正有用的人才。
第二,从气质上看一个人。一个人的外表是他内心的反映,外表虽然不能展现一个人的内心,但是一个人的经历,多少会在他的外表上留下痕迹。人的外表,特别是眼睛,往往会透露出他内心的信息。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人最重要的就是从眼睛上来看。识别人才,就要善于从一个人的气质上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
第三,把人才归类。作为管理者,人才就是你手中最大的财富,要对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才能作出分类。哪类人才该用在什么地方,谁适合做什么,心中都要有底。有些人才也许一时用不着,可以先放在一边,但是要让他明白自己的价值,一遇到时机,就马上起用。
第四,适当的奖励是对人才最好的鼓励。不管是谁,人们所作出的行为总是为了有所得。现代社会是一个商业化的时代,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懂得适时地给人才以奖励,才能更大地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
刘邦从“泗水亭长”起家,与群雄逐鹿中原,最后一统江山。史学家认为,刘邦最厉害的招数就是他“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品格。因为大度,所以能够广纳贤良;因为从谏如流,所以乐于接受属下不同的意见,发现属下之长,使得人尽其才。
现代管理中,由于分工日渐变得精细,每个人负责的事情各不相同。所以更需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只有从谏如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毛泽东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批注:“项王非政治家,而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毛泽东认为,刘邦之所以战胜项羽,在于两人的政治眼光上的差别。虽然在军事能力上,项羽比刘邦要强很多,甚至可以说两个人根本没可比性。但是项羽除了打仗外,政治决策上出现多次失误,又不能听从别人的建议,对他来说失败是一种必然。
对于项羽和刘邦,毛泽东曾经有过多次评价。一次,他在同吴冷西等人的谈话中说道: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是因为决策对头,二因为用人得当。
在1962年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讲话时,毛泽东又说:“刘邦是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这件事不是偶然的。”
在古代,不是人人都能读书的,很多没读过书的一介草根,却能打败读过很多书的高人。这点让毛泽东很感兴趣。他认为知识对于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强盛至关重要,但是并无一技之长的刘邦能够完成统一大业,值得深思。
刘邦的胜利来自于他过人的胆略和管理能力。刚开始在沛县起事时,曾经有人提出让萧何、曹参这些人做首领。但是,因为胆气不够,萧何、曹参都推让着不肯做。而刘邦却有这个胆识,敢于出头做这个领头人。手下人的本事加上刘邦的胆识,以及他的豁达大度和知人善任,就构成了成功的必要条件。刘邦得道多助,又从善如流,所以他这个“草根布衣”,打败“西楚霸王”就不足为怪了。
“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参与逐鹿的人很多,但是能追到那只鹿的人必定只有一个。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人,必定有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来利用民众的力量。历史是由民众的智慧聚集在一起来推动的,从谏如流,才能集思广益。正因为这点,注定了那个时代中的佼佼者是刘邦而不是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