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沉着冷静是一种高超的管理艺术,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准。领导者的沉着冷静,在危急时刻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也能让自己面对危险、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后作出冷静的判断。古语云:勇者,骤然临之而不惊。只有沉着冷静,面对大事时才能表现出一种处变不惊的风度。
楚汉战争中,刘邦无数次身陷险境,为何总是化险为夷,直到取得最后胜利?当他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挫摔倒,又为何总能顽强地站起身来?这多少应该归结于他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刘邦就是靠着他的这些特质,来机智应对那些看似足以让人崩溃的处境难题,最终转危为安的。
楚汉战争相持的阶段,项羽派人对刘邦说:“你看这仗打了这么久,弄得天下百姓都不得安宁,不如我和你决斗定胜负吧。”刘邦当然不会中计,他对项羽说:“我不和你拼匹夫之勇,我要和你斗智。”这话一说,项羽没办法了。但是,刘邦自己又想到,这样说话在将士面前失了志气。为了挽回面子,刘邦就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穿上厚厚的铠甲,然后一个人来到阵前。当然,刘邦站在离项羽的军营很远的地方,他估摸着项羽那边用箭射不到他,就站在那和项羽喊话。
刘邦喊什么来着?他大骂项羽,历数项羽的十大罪状。刘邦精神饱满,声音洪亮,骂得痛快淋漓。因为前面项羽要和他决斗他不敢答应,丢了面子,要在这样的大骂中全找回来啊。项羽是个极爱面子的人,项羽被刘邦骂得脸上实在挂不住了,就想要对付刘邦。但是,想要对付刘邦又不容易,因为刘邦离得远啊,要和刘邦决斗刘邦又不应战。项羽这边就偷偷叫人准备好弓箭,想趁刘邦喊得起劲的时候,一箭射将过去,要了他的性命。
这边刘邦骂得正高兴,没想到项羽这边会射冷箭,最重要的是他没想到还能射得这样远。结果,这一箭正中刘邦的前胸。
刘邦中箭后疼啊,他本能地弯腰,捂住他剧烈疼痛的胸口。但是,刘邦反应贼快,他立刻明白,在这种时候,自己不能叫疼,也不能让对方知道射中了自己的胸口。于是,他沉着冷静而又异常艰难地用手扶住脚,大叫:哎呀,我的脚被射中了。
刘邦这边的人一看不好,刘邦被箭射中,马上就来人把他给弄回去了。回去之后一检查,虽然隔着厚厚的铠甲,刘邦仍然被射断了两根肋骨。
刘邦断了两根肋骨,这是很重的伤了,一般人的话,可能就要躺着好好休息了。可是,刘邦不能那么干,他不是一般人,他是汉王,他手下的将士都看着他呢。所以,等敷好药后,手下的谋士就对刘邦说:你不能这样躺着休息,要不下面人知道你受了重伤,会军心大乱。于是,刘邦忍着疼痛起来,坐上战车,去军营里到处巡视。这意思是让下面的士兵看看,表示我没事,这样就能稳定军心。
这就是刘邦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沉着冷静,他不但机智,而且还能忍受痛苦。肋骨断了,也要装作没事似的坐着战车四处巡查。
沉着冷静是一种领导气度,是一种高超的管理艺术,更是一种领导者的王者风范。当突发事件出现时,领导者的一举一动,都会对部下的人心稳定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领导者,沉着冷静,才能在关键的时候,对事情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好的决策。如果领导者惊慌失措,那么,他很可能因此失去了应有的判断能力,无法作出正确的决定。或者草率武断,没有经过好的分析和判断而作出错误的决定。这样的决定,在很多时候,往往比不作决定的后果更糟。
同时,冷着沉静还是自信心的外在流露。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心,很难在危难面前表现得处变不惊,冷静自如。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平常给人的印象甚是豪猛,但是,真正事到临头时,却表现得惊慌失措,和他平常的表现判若两人。
荆轲受到燕太子丹的礼遇,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决定去刺杀秦王。太子丹给了荆轲天下最锋利的匕首,让工匠用毒药水淬染过后,变得见血封喉,其毒无比。荆轲深知此行不容易,就想让人帮他,荆轲想让谁帮他呢?他的一个朋友,他想让一个远方的朋友和他一起去。因为荆轲是侠客,战国时候的侠客都是一些有自己的信仰的人物,他们随时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正义去献身。荆轲自己是侠客,他的朋友当然也不会是普通人物了,所以荆轲就想要这个朋友和自己一起去刺杀秦王。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秦国灭掉了另外六国中的几个,天下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阻挡秦国的攻势了。荆轲去刺杀秦王,可以说是以个人之力去挽救天下,这种时候,他挑选助手当然不能随意了。
但是,太子丹急着要荆轲出发。所以,他另外为荆轲准备了一个助手。这个人叫秦武阳,是燕国的勇士。秦武阳十二岁就杀过人,别人都不敢正眼看他。所以,太子丹就让他跟着荆轲一起去。但荆轲却看不起秦武阳,他想等他的朋友过来了再去。太子丹却认为荆轲行动迟缓,怀疑他不想去,就去对他说:“现在秦国逼得越来越急,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你打算什么时候去呢?要不让我先派秦武阳去吧。”
荆轲知道自己的朋友没过来,和秦武阳去很难完成任务,他生气地对太子丹说:“我如果去了不能回来,就肯定是因为秦武阳坏了我的事!现在,我拿着一把匕首去凶险无比的秦国,之所以要推迟,是想等我的朋友过来帮我。你既然嫌我行动慢了,那么,我现在和你告别就是。”于是,荆轲就带着秦武阳出发了。
太子丹和他手下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就穿着白衣为荆轲送行,大家都知道荆轲此去的风险。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起筑乐,荆轲和着曲调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随着慷慨激昂的歌声,荆轲登上马车飞驰而去,再也没有回头看一眼。
到了秦国后,荆轲和秦武阳一起受到秦王的接见。果然,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走上台阶时,突然因为害怕而脸色大变,浑身发抖。秦王和秦国的大臣们都觉得很奇怪,荆轲看了看秦武阳,镇定地对秦王说:“这小子只是荒野之地的粗人,没有见过世面,今天见到大王的威仪,所以害怕。”
荆轲的镇定自若终于让秦王没有怀疑,但是,最后刺杀秦王时,因为想把秦王活捉而没有成功,荆轲被秦王砍伤,最后被秦国的卫士杀死。
荆轲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慷慨赴死、临危不惧的精神却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千古佳话。至于跟着他去的秦武阳,之前还被人们称为勇士,事后是什么结局从来没有人提起过。有人知道他,只是因为他曾经跟着荆轲一起去刺杀过秦王。但他的胆怯懦弱,正好衬托了荆轲那种为了理想,不惧牺牲的伟大情怀。
荆轲和秦武阳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处事态度。荆轲的沉着冷静是一种内在勇气的表现,只有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具有过人的胆识和破釜沉舟的斗志,才能在困难面前表现得无所畏惧。所以说,沉着冷静还是一种大义凛然的智慧。
冷静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修养,它更是成为领导者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一个领导者来说,经常面对的是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这些困难面前,只有沉着冷静,才能想出好的办法来克服它们。冷静也有助于领导者,在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领导者的沉着冷静,对下属可以起到一种稳定作用。遇到有事发生的时候,如果领导能够做到面不改色、镇定自若,下属自然也就觉得有了主心骨。而且,领导者在慌乱中作出的决定,也很容易出现错误。只有沉着冷静,才能静心地思考,才能作出好的决策。
有这样一个故事:外敌来犯,皇帝想要找一位带兵出征的将军。可是,这个时候有能力带兵迎敌的将军都在外地,而敌情紧急,让他们回来已经来不及了。朝中大臣多是一些文官,皇帝就把他们召集起来商议该怎么办。
有大臣就提议:“有一些犯过错的军士现在关在监狱中,皇上可以派人去监狱里宣布,明天早晨要把他们全部斩首。然后再派人去观察,看看哪些人比较惊慌害怕,哪些人显得比较沉着。然后,皇上就可以任命那个不害怕的人带兵出征,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皇帝就听了这个大臣的,让人去监狱对那些被关押起来的士兵说:“因为敌国来犯,担心他们出现骚乱,所以明天要把他们全部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