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甲骨、牙角器、偶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21110000000010

第10章 工艺流派

中国牙雕各工艺流派的形成,始自于清代。清康熙朝开始,继苏州牙雕之后,广州、北京、南京等地的牙雕也逐渐有自己的工艺特色,表现出鲜明的地方风格。同时,各地区的牙雕又互相渗透,相互取长补短,结果都臻于完美而各树一帜。

一、典雅醇厚的苏州牙雕

苏州牙雕从广义上讲,是指长江三角洲即南京、苏州、扬州、嘉定、嘉兴一带的牙雕工艺。它的历史久远,唐宋时期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及至明清时代,达到了高潮。

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地区,绘画、雕刻高手云集,那里的绘画、雕漆、竹木雕刻、刺绣、玉器雕琢等都名闻遐迩,于是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工艺品制作中心。牙雕工艺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吸取竹木雕刻、绘画艺术中的造型、图案和技法,甚至许多竹雕名家直接参与牙雕工艺,如嘉定派中的大家施天章、封歧,金陵派系中的李耀、濮仲谦,他们都同时擅长牙雕,创作了不少象牙、犀角艺术珍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苏州地区竹、木刻兴起的热潮,才带动了牙雕艺术的迅速发展。

明清时期,苏州牙雕行业中,名人辈出,以至于屡受清宫廷征召,为皇室制作了不少牙雕精品,文献中记载的就有顾彭年、刘常存、封歧、施天章、朱栻等人。

苏州牙雕的器型以小件的笔筒、笔管、笔架等文房用具居多,也有盒、碗等实用器物和部分圆雕作品。题材来源也十分广泛,有人物、花草、鸟兽、山水、神话传说,且多以传统名家书画入题,因此作品的图案多具国画风格。它的山水图追求吴门画派、“四王”画派的布局和皴法;人物形象仿效工笔画的效果,花鸟图则有清初恽寿平的风格,层次丰富,传神而又雅逸。

苏州牙雕善于用隐起手法,在其隐起适度的面上施展技艺。

雕刻时多随材料原状成形,称为“随形”。它很注重布局的疏朗、意境的幽远。刀法上一般采用流畅自如的浅浮雕和阴刻,用刀简洁,打磨圆润光滑,给人以淡雅之感。

苏州牙雕由于深受当时国画流派和竹木雕刻流派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底蕴非常厚重,作品洋溢浓郁的文化气息,它的典雅醇厚的艺术风格也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明代和清初,苏州牙雕的艺术影响波及全国,《广东通志》记载:谚曰‘苏州样,广东匠’。所谓“苏州样”,不仅为广州牙雕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当时南京、北京等地也纷纷效仿苏州样式。苏州牙雕对明代和清初中国各地牙雕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苏州牙雕一般不做漂白处理,接触空气和尘土后,牙雕表面会泛黄,时间愈长,黄色愈重。这跟广州牙雕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乾隆朝之后,广州牙雕在国内有一统天下之势,苏州牙雕的发展受到打击,但它的传统文化特色依然保持着。清末以后,上海、南京逐渐成为江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上海牙雕、南京牙雕蜩起,苏州牙雕的影响就更小了。但是,明代和清初的苏州牙雕,它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乃举世公认。因此,这一时期的苏州牙雕作品,始终址中外收藏爱好者的关注热点。

二、精细工整、玲珑剔透的广州

牙雕

广州牙雕是在清初南派牙雕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

南派牙雕即广东地区的牙雕工艺,历史也很悠久。据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那里已经有牙雕工艺,及至晋朝,《晋书》中反映:“车永为广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簟。”牙簟,即用象牙抽丝后编织而成的席子。这种席子,纹理细密均匀,席面子整光滑,柔软舒适,收卷自如。夏天铺垫时较草席、竹席更为凉爽宜人,但用料多,编织工序艰巨,耗资巨大。所以,自汉魏以来它一直是重要的贡品。而在晋代,广东的一个地方官吏就可以遣人制作,说明当时广东地区用象牙制作器物,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明人曹昭所著《格古要论·珍宝论》还介绍,广东地区在宋代已经能雕镂出内外三层“皆可转动”的象牙球。但是,清康熙朝以前,广东地区的牙雕并未形成自己的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远不及苏州牙雕,当时流传“苏州样,广东匠”,说明广东地区的牙雕虽然有很高的技艺,也只能算作是对苏州牙雕的一种模仿。

清康熙朝弛海禁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惟一港口。这种有利的地位,不仅促进了广州文化、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广州牙雕工艺水平的提高,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地输入广州,还为广州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同时,从西方进口的艺术品,给广州牙雕工艺也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广州牙雕工艺风格的突现,便成为历史的必然。

广州牙雕的工艺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注重雕工

因为广州的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所以刀工技法多种多样,除了常用的隐起、阴刻和起突,镂雕、钻雕更为擅长。镂雕一般要综合运用拔镂、透雕技法才能实现,最具代表陆的作品是镂雕象牙球、香薰和牙灯。

广州的镂雕,是牙雕工艺中最具特色的技艺,它的牙片可以做到薄如纸,呈半透明状,镂空玲珑剔透,雕镌细如游丝。清代嘉庆年间,广州牙雕艺人翁玉章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能够镂雕多层可以转动的牙球,成为广州近代象牙球镂雕工艺的创始人。经过翁家四代的苦心钻研,到翁荣标时,已能雕球45层之多,成为广州牙雕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广州的象牙球形状犹如一只圆皮球,球面雕刻的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球体是由一层接一层的套球组成,多层镂空,玲珑精巧。每个套球的厚度约2毫米,层与层之间的空隙比头发丝大不了多少,十分精密,用手轻轻触动,可以自由地向各个方向旋转。套球的每一层层壁琢满空心花纹图案,结成鱼网似的外形,可谓花团锦簇。

1915年夏天,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世界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广州艺人翁昭制作的26层牙球参展,当时日本也有一个32层牙球参展。由于两个牙球直径相仿,日本牙球比中国牙球多6层,人们都以为日本会捧走金奖。这时,中国代表建议对二个牙球用沸水浸泡的办法进行检验,结果,日本牙球因为是拼接粘合的,浸泡后即分崩离析,翁昭用整块象牙所雕的26层牙球安然无恙,最终获得博览会特等金质奖章,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牙灯”早期的造型比较简单,多为顶立式,和瓷器中的薄胎皮灯相仿佛,后来牙雕艺人们把牙灯的雕刻与人物故事结合起来,比较有代表陆的就是大型雕刻“宝莲灯”。牙雕艺人采用夸张的手法,把宝莲灯雕镂成一盏玲珑通透、子母结合的大型走马灯,它的外面刻有几组莲花形状的浮雕图案,内层的转桶雕有“初会”和“劈山救母”两幅代表故事的图画。衔吊着走马灯的是位于柱顶展翅飞翔的云鹤,它的下边则是仙女们载歌载舞和底座上三圣母与刘彦昌成亲的欢乐情景相映。

与镂雕相近的技艺,还有通雕。广州艺人往往把镂雕、通雕结合起来运用。其代表作如“画舫”。“画舫”是在造型简单的“紫洞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也受到明清两代“核雕”的影响。它一般有几个层面,最多可达11层,每层都雕有房间、走廊、栏杆、大小门窗,其中大部分的门窗都可开闭,有的楼面内还摆设家具等,各层中还雕刻有各种人物,神态各异,呼之欲出,总的布局美丽如画。

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

广州牙雕跟苏州牙雕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那就是它的作品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象牙质白莹润的效果。这种效果的取得,在于雕刻之前,艺人们已对材料进行了特殊的漂白处理。

广州牙雕在继续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往往还注重视觉上的华美,追求出新。其做法一是镶嵌,二是“茜色”。牙雕中的镶嵌,指象牙雕件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木、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组合镶嵌于同一件器物上,既增加图案的层次,又使图案更富于立体感。“茜色”即染色,是用茜草等各种植物的色料,涂染在象牙雕作品的表面。广州牙雕的茜色极为娇艳富丽,因此,它的装饰性得到了增强。

广州牙雕中的镶嵌、茜色,由于它所强调的是工艺作品的整体装饰性和立体感,与苏州牙雕中维持或突现象牙质地的美感,透出典雅厚重的文化内容相比较,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当然,广州牙雕的这种追求,与它的进出口贸易地位,与它所受的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又是分不开的。

题材、图案和纹饰,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汇

广州作为清朝早、中期惟一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它的牙雕作品除了用于进贡朝廷,供地方官吏、商人及市民享用外,还利用海外贸易之便,将牙雕制品输往海外。为了适应各种人的喜好,广州牙雕在雕刻、镶嵌、编绘上充分发挥其特长,推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造型千姿百态,如:显示其雕镂绝技的象牙球、香薰、宫灯、花篮、火镰套、方盒、镜奁和瓶;显示它的编织巧工的象牙席、灯罩、宫扇,还有各种形式的茜色或镶嵌而成的人物形象、花鸟形象及器具,如立屏、挂屏、笔筒、鸟笼、蟹篓、船舫、天主教和佛教神像等。

广州工匠在牙雕时,显然受到西方近代文化艺术的影响,同时也有迎合、满足外商要求这方面因素的存在。所以,作品上的纹饰除了采用传统的人物、花草、动物、吉祥题材外,还吸收了大卷叶、西蕃莲纹、写实花卉等外国图案的长处,布局往往显得热闹、繁花似锦而不留空白。有些图案还吸收了西方美术中的明暗对比法,因此看上去,更有立体感。

广州牙雕由于占尽天时、地利条件,清中期以后,它在国内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但到了清晚期,便走过了兴盛期。

从总体上看,广州牙雕品种繁多,富有创新意识,刀法见棱见角。由于它重刀工而忽视磨工,所刻纹饰锋芒毕露,象牙的细腻质地往往不能充分表达出来。

三、细巧生动的北京牙雕

北京牙雕兴起于清朝早中期,它是在吸取了全国牙雕艺术以及竹、木、石雕和泥塑、绘画艺术的精华而不断地丰富起来的。

历史上,北京作为一国之首都,富商显贵聚居,他们对珍贵工艺品的需求,为牙雕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北京的牙雕以刻制人物、花卉、草虫见长,尤以人物形象的塑造最为卓著,艺人能充分利用象牙质地细腻坚韧的特点,精确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和感情,比确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和感情,比例协调,构图优美,神态逼真,刻工严谨精致。常见局部加彩,和象牙本色形成鲜明对比,作品也更显得多彩多姿。

清代末期,北京的象牙雕刻艺人和手工业作坊在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欺压下,已是奄奄一息,一些牙雕艺人只能靠为古玩铺修旧补残来维持生计。辛亥革命前后,原宫廷牙雕艺人郑一柯首先开设象牙作坊,接着北京的市面上出现这样的象牙作坊有十几户,其中以耿润田(擅长圆雕仕女、罗汉)、刘苍身(擅长深浅浮雕)和李三宝(专门制作刀马武将)最负盛名。至30年代,北京的牙雕艺人已发展到二百余人,较有名望的是:杨士惠、杨士忠、崔华轩、胡凤山(以上专做浮雕);邓文利、仝玉舟、丁玉亭(以上专做仕女);王彬、曹彬(以上专做人物、罗汉);李洪义(专做刀马武将)。王彬(1874年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善于借鉴明代的牙雕风格,手法简练,富有装饰性,雕刻老态龙钟的人物、佛像,形象古朴生动。他指导创作的牙雕“香妃”,是从一幅油画上移植过来的,描写的是乾隆年间纳人后宫被封为容妃的维吾尔族贵族妇女。牙雕上的香妃,华丽的衣着裹着俊美的躯体,飘洒流畅,闲搁在花篮提把上和轻扶花铲的手,纤弱柔丽,娟秀的脸庞上带着抑郁的神情;从而惟妙惟肖地把这位身居深宫、锦衣玉食,却心灵空虚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出来。

北京牙雕以形象生动的众多小件雕刻著称。清代晚期也曾出现大件作品。大件作品中,圆雕人物不仅人体的比例正确,而且造型优美,连手中所持物体,也雕刻得细腻逼真。

人物的造型,着重刻画人物的脸部,是北京牙雕的一大特色。比如仕女,北京牙雕运用传统的技法,能把古代少女的清秀俊美,文静庄重,媚态风韵,甚至一颦一笑,都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种为我国古代女性所特有的面相,使人一眼望去就能引起艺术上的共鸣。北京牙雕往往以简练、挺拔的刀法,来刻画人物复杂华丽的衣饰,如回旋的衣带、迎风招展的袍袖等,并能成功地利用象牙材料本身的曲度,把人物的神态充分地表现出来。这种艺术表现功力,历来令人叹服。

北京牙雕除人物艺术形象之外,它的花卉雕刻也千姿百态,大致可分为浮雕和圆雕两种。浮雕花卉的主要品种有:洗子、盘子、臂搁等。立体圆雕花卉的品种有花卉、盆景、白菜蝈蝈等。

这些花卉雕刻作品,分别表现牡丹、藤萝、月季、荷花、秋菊、冬梅等二十多种名花,造型、构图都符合国画章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的花型变化:花头茁壮,花办和花叶翻转多姿,长势合度,显得俊俏和生机盎然。有的作品上还配上鸟、蝴蝶、金钟、蟋蟀等,更增强了动态和活力。如“白菜蝈蝈”,体积不大,然而形象逼真,白菜染上颜色,菜叶翻卷多变,水灵灵的很滋润,就像刚从土里拔出来的一样;叶上的蝈蝈,或行、或止、或弹腿、或展翅,神气十足。特别是蝈蝈头上的两根触须细如发丝,一上一下的作探物状,那坚实而富有弹性的后腿,像随时都可以迅速地跳走似的。笔者于20世纪60年代曾经手此类作品多件,其中有一件至今印象深刻,不能忘怀。那是一个圆形的象牙蟋蟀罐,掀开罐盖,就能看见二只黑色的蟋蟀正展翅酣斗着,其须齿怒张,形势激烈,见状如闻其声,看了半天不见动静,才恍然大悟,真是“鬼斧神工无出其右”了。

北京牙雕中的深浅浮雕和仿古器皿的工艺,更被称之为“小活”,其种类很多,主要有兽头瓶、盘、洗子、花熏、炉、鼻烟壶、团屏等。这些作品以深浅浮雕为主,也有一部分为圆雕,特点是做工精细,构图完整,富有画意,既是工艺品,又可供实用。

北京牙雕中还有一种细刻工艺,那是北京艺人最擅长的一种技法,亦称之为“拨花”。具体操作时。以钢针似的细口刀具,在平面光洁的牙料上刻画出一道道细纹,犹如国画中的白描。

北京艺人在小片的象牙上,刻画长篇文字或自然景物,细如毫发,一丝不苟。后来,由细刻发展而成的北京象牙微雕“一粒米”,便成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品种。那是一个在形状、大小都酷似一颗大米粒的象牙材料上形成的作品,用放大镜,可以看见它上面或刻有一首书法精湛的古诗,或刻有一幅景色秀丽的山水画,生气勃勃的花鸟画和人物故事画面。“一粒米”虽小,人物、景色却栩栩如生,可见其雕工精细之至。

四、雍容华美的造办处牙雕

“造办处”牙雕肇始于清代雍正朝,当时还谈不上一个牙雕艺术流派的形成,而仅仅是封建帝王喜欢牙雕器件,利用至高无上的权力,经常把苏州以及广州等地的一批能工巧匠,召集到宫廷造办处的如意馆,为皇室制作牙雕作品。这些艺匠在宫廷内,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任意雕琢,而必须按照皇帝的喜好,由造办处先画个样稿,经皇帝亲自审阅、同意后,才能按样稿去操刀。这样,作品出来后,既表现艺匠们自己的雕刻特长,在题材、表意上又符合皇帝的口味,“精巧华贵”当不在话下,当时就有“刻竹派牙雕”之誉。后来,发展到乾隆年间,乾隆是一个自命风雅的君主,在他眼中看来,入侍造办处的牙雕艺匠,他们的雕刻不论苏州、广州,还南京、北京的,都有。外造之气,作品表现的都是各地方流派所独有的风格特色,都不合他的口味。因此,他在位时,坚持要求匠师们必须按照宫廷艺术的神韵和技艺雕刻牙器,有时他还亲自设计图样。乾隆心目中的所谓宫廷艺术的神韵,其实包括题材、形象两个方面。因此,造办处的牙雕,无论圆雕、浮雕,反映的人物、故事场面都比较大,而且都能营造出一种华贵或浩荡的气势。作品上所呈现的画面,往往以御用画家的作品为蓝图,因此牙雕刻画的艺术形象,也精细人微,形神兼备。凡是造办处出来的牙雕,在用料上往往都不惜代价,不仅厚实,而且质地润洁,打磨光滑;作品细微之处,薄精之致,也能给人以质优安稳的感觉。例如牙雕宝塔。一般来说,玲珑剔透的象牙塔是广州牙雕的著名产品,但是这件造办处的作品却用料厚实,宝塔上浮雕云龙的牙板虽然雕磨细腻,云龙的造型仍显得浑朴厚重,没有拼镶合体而形成的那种玲珑剔透感。这座三层牙塔,每一层间还都有莲花座过渡,雕镂精美之至,华贵无比,也是地方牙雕所望尘莫及的。

造办处牙雕从雕琢技艺上来说,它是广州、苏州、南京、北京等地牙雕风格不断融合后的产物,集雅而出,臻于完美。然而,这就像一个人,太完美了也就失去了个性。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并不能称为一种牙雕流派。既欠匠心独运,又何以轻谈新派别流溢?但是,造办处牙雕作品的精巧、秀雅,无与伦比;它的造型、图纹所呈现的封建帝王气派,也是地方流派作品不敢贸然造次的。例如花卉香薰炉、“皇太后腰牌”,业内人士一看即知,此非造办处作品而莫属。造办处牙雕作品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自有它的地位和价值。造办处牙雕,乾隆年间是它的创作高峰期。清代后期,日渐式微,至道光、咸丰朝,因国势衰落而一蹶不振。英、法联军人侵后,经费奇缺,无法生产而被迫停顿,历时一百余年的造办处牙雕馆就此消失。五、物中有情、景中套景的上海牙雕上海牙雕发展的基础是苏州牙雕。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穷途末路,苏州、扬州一带经济凋敝,而作为海上贸易重要港口的上海,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畸形发展,这样就导致苏州、扬州一带的竹木牙雕匠师,纷纷背井离乡,涌入上海等沿海大城市中,从而促进了那里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清末,上海牙雕的代表人物于颐,就是当年从扬州迁居来的。

于硕,字啸轩、筱仙。江都(今扬州市)人,工书画,善雕刻,能在仅宽三分的象牙骨上刻行楷三四十行,细如蝇须,非显微镜不能晰。于硕雕刻的一件插屏,方三寸,也竟然刻着《离骚》全文。笔者曾见过于硕作品多种,其微刻的书法细愈毫发,然提按轻重均不离法度,堪称近代象牙微雕之鼻祖。1995年秋季,北京某拍卖公司曾展出过一件于硕的象牙微雕,约5×14厘米,象牙板上刻群仙祝寿图,镶嵌在一乌木的小插屏上,当时的拍卖估价,就达人民币10万元。

上海牙雕的主要品种,有镂雕细花、皮雕和圆雕人物三类,以镂雕细花(俗称“螺蛳壳里做道场”)最具特色,比如:雕一只蚌壳,口半张,其口中雕有重峦叠嶂,山中有盘旋小道,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山中还有樵夫、农舍等等,真可谓“别有洞天”。镂雕细花的造型品种有船、灯、花卉、瓜果、山景、蚌景、鱼景、蟹景等景物,其中以鱼景最为奇特。它以鱼、鸟、藕节等做外形,内景和外景往往都融为一体,显得别致而又情趣盎然。如上海牙雕作品中的“花果山水帘洞蚌景”,表现孙悟空反出天宫,回归花果山的场面:欢跃的群猴,飘扬的旗幡,衬托出凝目而视、伫立沉思的孙大圣。情景十分融合,因而它的故事性也很突出,充分反映出上海牙雕的一大特色。这件作品还充分利用象牙质地的细腻和柔韧,使参差的山景和平滑光洁的蚌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上海牙雕的人物雕刻也颇具特色。一方面,它在佛道人物的塑造上,擅长于以夸张的手法求得形神的统一。另一方面,它又善于运用民间雕塑所擅长的手法,塑造出平易近人的形象,而博得人们的喜爱。例如,至今还广泛流传于城乡的牙雕“八仙”,脸相和神态都带有几分人间的烟火气;仕女的面相多瓜子脸大眼睛、也惹人喜爱,尽管古装打扮,却是摩登女郎。仕女面部开相较小,而发髻较大,与北京牙雕仕女有明显的区别。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牙雕业有较大的发展,成为全国四大著名牙雕地区之一。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牙雕艺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还新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并且能用整个牙尖部分,或纵向,或横向,娴熟地雕琢出场面开阔或气势比较大的作品,如反映“十年内乱”中突出事件的作品《“造反有理”》,集圆雕、浮雕、深雕、镂空雕、细刻于一体,群体人物形象动态感强烈,故事性十分突出。

这一时期,上海的象牙细刻也有长足进步,其代表人物为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特级工艺美术大师薛佛影先生。薛老精书法,画学丰子恺。他的象牙细刻蜚声中外,作品曾赠送******、******、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70年代,他的新作《端午赛龙船》也名闻遐迩。

六、浑厚高雅的南京仿古牙雕

南京牙雕以浑厚高雅的仿古格调著称于世。作品色泽的古色古香,“裂纹”的斑斑驳驳,总让人感到沧古辽远。

现代的南京牙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且多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它的构图以一组或数组人物和走兽为主,配以典型的环境,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主宾分明,层次清晰。小件作品取材广泛,有人物、动物、花果、炉鼎等,其中尤以仿古马最为突出。马的造型富有唐三彩马和昭陵六骏的神韵。

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唐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个性特征。作品生气勃勃,洋溢着唐代汉民族与各兄弟民族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和睦友好的感情。

除了上述6个重要艺术流派之外,近半个世纪以来,福建、浙江、天津等地区的牙雕也正在崛起,因而引起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关注。福建牙雕近来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牙雕类艺术品收藏市场上担当主角,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传统牙雕作品的市场占有率,反倒不如它。说原因,也很简单:首先,福州沿海的象牙原料采购,比其他地区来得方便,价格亦偏低;其次,福建沿海作为我国牙雕的主要产区,基础深厚,工价平稳,作品成型后的总成本比其他地区也低一些;第三,福州还是历史悠久的寿山石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疤疥木雕的发祥地,其牙雕风格与当地各类雕刻一脉相承。并且,擅长于夸张手法的运用,人物的头部和手、脚特别大,刻意的渲染,反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福建牙雕中的人物,以寿星、观音、罗汉、弥勒、刘海等最为突出。寿星高额长眉;弥勒袒胸凸肚,手携布袋,笑容可掬,衣饰的线条都流畅飘逸,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福建牙雕刻工虽精细,但惜料如金,该舍去的地方不舍去,繁复哕嗦,有时反显得主题不突出。同时,不能尽脱象牙弯曲的形状。比之上述地区牙雕艺术来说,就相形见绌了。近20年来,浙江南部的乐清县也有牙雕作品问世。乐清原以黄杨木雕著名,有些商人嫌黄杨木的价低,于是,以象牙替代,因此,它的牙雕完全是黄杨木雕的翻版,有浓重的浙江木刻和青田石刻气息。刀工的力度,磨工的精细等,也均有不及之处。天津的仿古小件牙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民间收藏热而诞生的,其主要仿制的对象是清代中期的造办处牙雕。由于天津与北京地域邻近,都有深厚的牙雕基础,同时,市场经济也激活了天津牙雕艺人的热情,所以,在仿古牙雕的造型、款式、工艺、图案、做旧。上色等制作上,他们都精益求精,作品几可乱真,仿古程度,仿古题材的广阔度,已远远超过南京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