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养殖:畜牧渔业并举
21117100000002

第2章 远古时期畜牧业的产生

古代畜牧

我国的畜牧业,始于旧石器时期原始人类的狩猎,后来经过人们对所捕野兽的驯化,到先秦时期已出现了饲养家畜的牧场。从这时起,畜牧业作为一个新的行业步入历史舞台。

在我国畜牧业的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古人在实践的基础上,选育出了马、牛、羊、猪等大型家畜及鸡、鸭、鹅等小型家禽。

与此同时,古人还发展了饲养这些动物的丰富的选种、饲养、管理技术。这一套完整的家畜家禽驯化饲养技术,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畜牧业的起源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考古发现,自旧石器时期的元谋人开始,包括以后的蓝田人、北京人,他们已经发明了工具用于狩猎,这便为畜牧业的起源打下了基础。家畜的驯化和饲养开始于1万年前左右。畜牧业的起源是有其内在原因的,而旧石器时期的华夏大地,就具备了产生畜牧驯养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

根据某一事物的产生应有内因和外因同时作用的一般规律,可以将畜牧业产生的原因,分解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中的内因,分解为来自于人类方面的内因和来自于动物方面的内因。

来自于人类方面的内因在于,人类狩猎能力和手段的增强,是驯化动物的重要条件。在旧石器时期,人们的狩猎能力已经大幅度地提高了,具备了捕获大多数草食和杂食野生动物的能力。

在距今两三万年前的高级类人猿生活时期,由于气候等方面的原因,不得不从森林走向平地,学会了制造工具,劳动,逐渐直立行走,成为今天的人类的祖先。当时的人类,由于生活的需要,便努力获得更为有效的求生本能。

在陕西蓝田,发现生活在距今近百万年前的蓝田人,已经能够制造石器,不过其石器非常简陋,有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状器、手斧和石球等。

这些工具就有被用于狩猎的,鸟类、蛙类、蜥蜴、老鼠常常成为人类的食物,鹿、野猪、羚羊和野马等,也不时成为狩猎的对象。

到了距今60万年前山西芮城匼河遗址,除发现了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外,还有小尖状器和石球等。

在我国西南部的贵州,旧石器时期的早期遗址有黔西的观音洞,在出土的3000多件的石制品中,多数为刮削器,也有少量的砍砸器和尖状器,该遗址的早期较北京人时代为早。

到了距今天更近一些的周口店北京猿人时期,主要生活在洞穴之中,出土的工具有砍砸器、各式刮削器、小尖状器和石锤、石钻等,猎取大型野兽是北京猿人的经常性活动。

在其遗址中有李氏野猪、北京斑鹿、肿骨鹿、德氏水牛、梅氏犀、三门马、狼、棕熊、黑熊、中国鬣狗等,当时北京猿人狩猎的工具主要是木矛,是由木棒加工而成的。

在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中,上部、中部和下部的地层中,均发现了用火的遗迹,说明北京猿人已经学会了使用火了。

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意义重大。它不仅为人类的定居创造了条件,使狩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还可以借助于用火取暖,开拓生存空间,使人类进入较为寒冷地区生活。此外,用火熟食,对人类的智力发育也有积极作用。

到了旧石器时期的中期和晚期,人类狩猎技术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其主要表现是石球的使用和弓箭的发明。

石球最早见于陕西蓝田人遗址中,学者们都倾向于是被用于狩猎活动。随后的许家窑文化遗址、陕西梁山旧石器时期遗址、山西的丁村遗址中,都发现了大批量的石球。据研究,早期的狩猎民在使用石球时,常常直接用石球砸向动物。

弓箭的发明代表着人类的狩猎能力大提高,陕西的沙苑遗址、东北的扎赉诺尔遗址、山西的峙峪遗址都分别出土了石箭头,其中峙峪遗址出土的石箭头被核定为距今2.8万年前。弓箭的发明和利用,可以远距离地猎获动物。

石球和弓箭的发明和运用,均可以远距离地对动物实施攻击,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了有效进行远距离猎狩大型野生动物的能力。

既然人类能猎获较大型凶猛的动物,当然就有能力捕获一些性情比较温顺的动物或其年幼的个体,如草食动物的马、牛、羊、驴,杂食动物的猪和狗等。

随着狩猎能力的逐渐提高,猎到的野兽有时一时吃不完,就拘系着它们以待没有食物时再食用。通过拘系的办法进行贮藏,人类便在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迈开了一大步,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动物特征和特性的了解。

远古畜牧业的产生,除了来自人类自身的原因外,还有来自于动物方面的内因。主要表现是野生动物作为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员,客观上具备了与人类友好相处的条件。

在极其遥远的旧石器时期,人类要想把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驯化为我所用的家畜,必须要借助于动物的天性。假如野兽坚决不予合作,或其兽性难以改变,人类也没有什么办法。

能够成为家畜和家禽的动物,必须具备能被人类控制的习性。肉食动物中的老虎、豹等,人类一直试图驯化它,直到今天仍未获成功。这类动物的天性难以改变,捕获以后,只能关在铁笼中,人类不可能安全地与其直接接触。

而有些动物通过人类稍微地实施驯化,可能就会变成家畜,如野猪、野马和野羊等。这也是早期相互隔绝的不同地区,均不约而同地驯化了相同的野生动物的主要原因。

动物被人类驯化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动物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生态关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条食物生态链连接着。

食物生态链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种动物和植物由于食物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联系。在生物群体中,许多类似的食物链彼此交错构成关系复杂的食物网络,人类也被纳入这种食物网络中,与各种动物结下不解之缘。

现在人类饲养的家畜和家禽,都与人类的食物链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人遗弃的食物为猪、狗、鸡等家畜所喜食,而猪、狗、鸡的产品肉蛋等为人类所喜食。

这种因各自的偏好而构成的食物链关系,导致人类和动物相互追逐对方的足迹,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为人类日后驯化动物提供了便利。在人类和动物的漫长的交往过程中,当人类需要与动物建立良好关系的时候,往往是人类需要动物的时候。人类给动物以额外的保护,成为其供食者和保护者。

经过长期的人与动物的友好交往过程,动物便习惯人类所提供的相对舒适、现成的生活环境,而淡忘野外的相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久而久之,人与动物的这种新型关系便建立起来了。

一方面,人是动物的保护者和部分食物的提供者;另一方面,动物是人类的活的食物库,随时都有可能被宰杀而作为食物,相互之间的依赖显得缺一不可,动物进入人类生活世界之中便是必然的事情了。到了新石器时期,我国传统的“六畜”猪、狗、牛、羊、鸡、马已基本齐备。当时的家畜的体质形态基本与现代家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