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歇后语(第五卷)
21119000000060

第60章 mènɡ

孟获见孔明——俯伏在地。

孟姜女搀着齐海——哭的拉着笑的。

孟姜女为情郎哭断长城

传说在秦灭六国之后,实现了中原的统一,但是北方匈奴的势力还很强。为了维护统一,巩固新生政权,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以阻挡匈奴铁骑的入侵,保护北方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长城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于是民间就流传出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据传说,秦始皇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征调全国青壮劳力,加紧修筑长城。在被征调的人当中,范喜良就是其中的一个。

为了躲避服役,范喜良乔装改扮,偷偷地逃跑了。他一路劳顿,饥渴难耐,这天恰好路过孟家庄孟老汉家的后花园,就翻墙到园中稍作歇息,恰好惊动了园中散心的孟姜女。

孟姜女又惊又恼,急忙找来父母。孟老汉对这个私进自己后花园的人非常生气,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敢私进我的后花园?”

范喜良急忙连连请罪,并向孟老汉一五一十地诉说了原委,边说边向孟氏父女连连告罪。孟姜女见他还算知礼,看上去人也忠厚老实,很是喜欢,一颗芳心暗许。孟老汉对范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来。

过了些日子,孟姜女向父亲表明心意,孟老汉心里也喜欢这个知书达理的小伙子,听了非常赞成,就对范喜良笑着说道:“你现在到处流落,也无定处,我想招你为婿,你以为如何?”

范喜良乍听愣了一下,急忙推辞说:“这可不行呀,我是一个逃命的人,居无定所,只怕会连累小姐。”

可是孟姜女心意已决,非喜良不嫁,范喜良看在眼里,心里面早就明白孟姜女的心意,他不忍看她为了自己而伤心,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孟老汉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就挑选个吉日,给他们完婚。

孟家庄有一个无赖,平时喜欢拈花惹草,无所事事,见孟姜女长得如花似玉,就起了歹心,多次上门求亲想抱得美人归,但是孟老汉坚辞不允,几次下来,他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听说了孟姜女即将成婚的消息,气更是不打一处来,急忙派人打听事情的原委。得知范喜良是逃避壮丁才到孟家庄的消息,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并亲自带着大队的官兵前来抓人。

这时的孟家还蒙在鼓里呢,他们刚刚新婚3天,仍沉浸在新婚喜悦之中,忽然“哗啦啦”一声,大门被撞开了,一群官兵冲了进来,不由分说便把范喜良绳捆索绑,就要把人带走。孟姜女急忙扑上去,却被官兵一把推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夫君被官兵带走了。

从此以后,孟姜女日夜思念自己的夫君,茶不思,饭不想,每天忧伤不已。孟家老汉看着日益憔悴的女儿,心疼地偷偷抹眼泪。

转眼间,冬天到来了,刺骨的寒风呼呼作响,接着又便大雪纷纷,天寒地冻。

一天夜里,孟姜女梦见范喜良身穿单薄的衣衫,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满眼乞求地望着孟姜女。醒来之后,望着皑皑白雪,想着自己的丈夫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了一件棉衣。

孟姜女做好了棉衣,天刚蒙蒙亮就告别了父母,千里迢迢踏上了为夫送棉衣的路程。

孟姜女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更不知饥渴、劳累,只知道昼夜不停地往前赶,心里却只想着和夫君团圆的甜蜜。

这一天,孟姜女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她看到民夫数以万计,可是就是望不见自己的夫君。孟姜女逢人便打听,有个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说范喜良早就因为过度劳累而去世了,而且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

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便求好心的民夫引路来到范喜良被埋葬的长城下。她坐在城下,悲愤交加。想到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尽历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柔肠寸断,放声悲哭。

孟姜女对着城墙昼夜痛哭,不饮不食,如啼血杜鹃,望月子规。这一哭感天动地,白云为之停步,百鸟为之噤声。哭了是十天十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800里,这才露出范喜良的尸骨。

这事惊动了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来。秦始皇一见她生的貌美如花,便欲纳她为正宫娘娘。

孟姜女怒视着秦始皇,说:“要我做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长桥一座,十里长,十里阔;二要十里方山造坟墩;三要万岁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坟前亲自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应了。

没过几天,长桥坟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驾起行,过长城上长桥,过了长桥来到坟前祭奠。祭毕,便要孟姜女随他回宫。孟姜女冷笑一声道:“你昏庸残暴,害尽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岂能作你的娘娘,妄想!”

说完,孟姜女便怀抱丈夫的遗骨,跳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时间,浪潮滚滚,排空击岸,好像在为孟姜女悲叹。

孟姜女的故事来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史称为杞梁妻,书中记载: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就是说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

“哭”的情节早在《礼记·檀弓》记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接着刘向在《列女传》中又加上“投淄水”的情节。

一些诗词也有对杞梁妻的描述。三国时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杞妻哭梁,山为之崩”。敦煌石窟发现的隋唐乐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

唐代贯休的诗作《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动到秦代,并将“崩城”变成“崩长城”: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这时的内容和后来的传说故事已经差不多了。杞梁后来讹化成万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为孟姜女。

从元代开始,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成为众所周知的一大民间的传说。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时期,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年间和嘉庆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

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具有了鲜明的地域色彩。

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安肃、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3字,是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

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承受徭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南宋名臣文天祥曾经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当是中允之论。

孟姜女的男人——喜郎。

孟姜女哭丈夫——没有希望了。

孟良摔葫芦——散伙(火)。

孟良杀焦赞——自家人害了自家人。梦时吃甘蔗——想得好甜。

梦里戴花——想得美。

梦里娶媳妇——想尽美事。

梦里拾钞票——财迷心窍。

梦游月宫——胡思乱想。

梦中游苏杭——好景不长。

梦中遇见了孙猴子——想出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