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瞬间看透对方全集
21119200000027

第27章 人如其面,相由心生

古人云:“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当面接触的时候,第一眼往往看对方的相貌,对交往者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在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做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既坏,兵乱间又损失很多,粮食问题就日渐严峻起来。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很多人被活活饿死,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地方的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却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给他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名字叫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一定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于是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寒暄完毕,周瑜就开门见山地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顿时产生了爱才之心,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着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如此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知人于未显之时,这才是识人的一种独特的眼力与远见。后来周瑜果然发达了,真的像鲁肃想的那样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了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鲁肃慧眼识人,透过周瑜的表面看到其内在潜力,确有知人之明。

晋代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深有感触地说:看一个人的外表是无法识察其本质的,凭一个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丑陋,但却是千古奇才;有的人虽堂堂仪表,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会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后果。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古人认为,人的相貌离不开三大要素:精、气、神。所谓“得神者生,失神者死”。因而中国相学理论一直将看人的神态,尤其是人的眼神,视作看相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用现代语言进行描述,也就是看一个人首先必须观察其精神面貌、眼神、思维反映能力。就像古书中所说的:“天一生水,于物为精,地二生火,于物为神……欲观其所生,于眼则得之。”无论是交友恋爱,还是应聘求职、人际交往……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察言观色分辨善恶是十分重要的。虽不能个个做到精通,但若能略知一二,便可常常使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因为人的神态,是其精神世界、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写照,是一种难以掩饰的内心自然流露。看人的神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观察:

(1)神藏。“藏者如美玉明珠,其光蕴蓄静中,坐久乃见”。如此神态自若之人,多数性格稳重,办事周密,遇事较有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强,平生少为外界所惑。但中年以后可能会因穷智心机、思虑过度,易致重并急病,故中年起便须注意身体健康。

(2)神露。“露而不藏,其睛凸不怒,似怒无神”,或“虎之视物,其睛挺而久不回顾(不灵活之意)”。此种人大多外强中干,貌似强大,外实内虚,千万不可被其假象所迷惑。

(3)神静。“静者,目光清静,明如秋水”,“一见恬然,再见寂然,愈久视之,淡泊自如”。此多为仁慈安静之人,然性格较柔弱。

(4)神急。“急者,言语急,行步急,饮食急;喜怒急者是也。”这种人多瘦少肥,眉毛粗重(肝气不足胆气有余),常常是多断少谋,事简则成,事繁则败,并始终不悔悟。然“神急者,性情若猴,目深圆而得金光闪动(双目特别有神且转动灵活者),可以成器。”

(5)神威。“威者,不怒而威,眼相广长,开合有势”。这种人大喜不变媚,大怒不强发,惊而不瞬,视之有威,望之有惧,颇有风度,少受七情所扰,少病寿长。

(6)神昏。“昏者,双眸虽大而茫然无光”。多为先天不足,或精神恍惚、毫无主见之人。

(7)神和。“和者,目静自明,其神和惠而恬淡,不喜似喜,虽有怒色,其喜长存。”这种人远望已见其和,实为胸襟坦荡、不妒忌、不孤僻之相。

(8)神惊。“惊者,神怯而如惊,其色屡变,茫然如失。”这种人眼常露白,眼睛偏视,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为神气不足,多疑少断。

(9)神醉。“醉者,眼若醉人,其睛转盼猜倦,犹久病未愈,此乃愚而无悟性之人”。此种人常痴顽不醒,狂眼高视,或两目远离,多为先天愚型,或遭受重大精神创伤之人。

(10)神脱。“脱者,脱如元气,状如土木偶人”。此种人目中神气时有时无,为五脏精气已竭,故又名之曰“行尸”。

看人心经

人类对事物的一般认识过程是:首先是感官接受了外界事物,然后心里有了印象,接着发出声音加以评论,最后才表现为人的外表反应。所以我们可以说从貌知其音,再知其心气,最后看清他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