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农学:农学科技成就
21119700000010

第10章 古代农具发展与演变

农具发明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农业在整个生产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不但数量多,而且在时间上也比较早。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不同的环境、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历朝历代农具都有所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我国古代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就农具的材料来看,古代农具的发展,大致有石器阶段的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铜器阶段的锸、铲、钁、镰和铚,以及铁器阶段的耜和铫等。

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铁质农具坚硬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大面积农田得以开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传说,炎帝和大家一起围猎野猪,来到一片林地。林地里,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供起。一路拱过,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

野猪拱土的情形,给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能不能做一件工具,依照这个方法翻松土地呢?

经过反复琢磨,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扳,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翻耕出一片松地。

这一改进,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将种植由穴播变为条播,使谷物的产量大大增加。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史籍上称之为“耒”。

在翻土过程中,炎帝发现弯曲的耒柄比直直的耒柄用起来更省力一些,于是他将“耒”的木柄用火烤成省力的弯度,制成为曲柄,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为了多翻土地,后来他又将木“耒”的一个尖头改为两个,成为“双齿耒”。

经过不断改进,在松软土地上翻地的木耒,尖头又被做成扁形,成为板状刃,叫“木耜”。“木耜”的刃口在前,破土的阻力大为减小,还可以连续推进。

木制板刃不耐磨,容易损坏。人们又逐步将木耜改成石质、骨质或陶质。

当时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就地取材来制作工具。遍地皆是随手可得而且又相当坚硬的石块,这些便成了当时最理想的工具材料。

当时加工石器农具的方法是用打击法,即用石块碰击石块,使其出现一定的形状。加工成的工具,大致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3类,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近70万年的北京猿人所使用的就是这种石器。

这种石器都出现于农业发明以前,人们将它称之为旧石器。这些工具制作都相当粗糙,但这是我们祖先制作工具改造自然的开端,在推动历史的前进中有其重要的地位。

大约到了距今约1万年时,先民们学会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并将这些技术用于石器加工上,从而出现了一批外表光滑,有一定形状的工具。这种工具人们称之为新石器,以区别于以前的旧石器。

河南省新郑裴李岗遗址中,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的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等农业工具,都磨制得相当光滑,而且有明显的专用性。

在新石器时期,人们除了磨制石器以外,还使用木器、骨器、蚌器和陶器。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骨耜,就是一种典型的骨制挖土工具。只是当时使用的工具一般以石器为主,所以人们习惯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新石器时期。

铜农具主要使用于商周时代。铜在新石器时期的晚期已经在我国出现,但人们有意识地将红铜和锡按一定比例冶炼成青铜则是在夏代。将青铜制成农具使用,则是在商、周时期。

在商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的青铜农具已有锸、铲、钁、镰和铚等多种,在郑州和安阳的商代遗址中还发现有钁范。

《诗经·周颂·臣工》中还有“庤乃钱,鎛奄观铚艾”的诗句。诗中的钱、鎛是中耕农具,铚是收割农具,字都从金,表示这些农具都是用青铜制造的,这是我国有关金属农具最早的文字记载。

青铜农具的出现,是我国农具材料上的一次重大的突破,从此金属农具开始了代替木石农具。

青铜农具比石、木、骨、蚌农具锋利轻巧,硬度也高,在提高劳动效率,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青铜农具的出现和使用,是商周时期农具明显进步的重要标志。

商周时期,青铜被人们视为珍品,奴隶主主要用来做食器、兵器和礼器,而不愿用它来制造消耗量很大的农具。此外,由于铜的来源有限,以及青铜制作比较困难等,也决定了青铜不能完全代替石器而一统天下。

铁农具的运用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国浯·齐语》中记载,管仲曾对齐桓公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劚,试诸壤土。”文中的“美金”是指青铜,当时用以制武器;恶金是指铁,用以制斤、斧等农具,说明至少在春秋中期,齐国已使用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管子·海王》说:“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反映了铁农具已为农户所必备。

据考古发掘,在今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四川、云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天津等省市,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出土,这就说明了铁农具至战国时期已日趋普及。到汉代时,铁农具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并大加推广。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地扩大耕地面积,开发山林,兴建水利工程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耕作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这以后,2000多年来,铁农具便一直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