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物理:物理研究状况
21119800000012

第12章 指南针的发展与演变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经过漫长的岁月,跨过了司南和指南鱼两个发展阶段,最终发展成一种更加简便、更有实用价值的指向仪器。

我国是最早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国家。南宋后,罗盘在航海中普遍使用,约12世纪末13世纪初,我国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

最初的指南针古人称它“司南”。“司南”是指南的意思。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

磁石的南极磨成长柄,放在青铜制成的光滑如镜的地盘上,再铸上方向性的二十四向刻纹。这个磁勺在地盘上停止转动时,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这就是传统上认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仪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航海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制造出一种比司南更好的指向仪器不但成为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

在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反复多次的试验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了人工磁化的方法,这样就产生了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

北宋初年已经出现了指南鱼和指南针。指南鱼在行军需要的时候,只要用一只碗,碗里盛半碗水,放在无风的地方,再把铁叶鱼浮在水面,就能指南。但是这种用地磁场磁化法所获得的磁体磁性比较弱,实用价值也比较小。

指南针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制得。钢针经磁石摩擦之后,便被磁化,也同样可以指南。

南宋时期学者陈元靓在他所撰的《事林广记》中,也介绍了当时民间曾经流行的有关指南针的两种装置形式,就是木刻的指南鱼和木刻的指南龟。

木刻指南鱼是把一块天然磁石塞进木鱼腹里,让鱼浮在水上而指南。

木刻指南龟的指向原理和木刻指南鱼相同,它的磁石也是安在木龟腹,但是它有比木鱼更加独特的装置法,就是在木龟的腹部下方挖一****,然后把木龟安在竹钉子上,让它自由转动。

这就是说,给木龟设置一个固定的支点。拨转木龟,待它静止之后,它就会南北指向。

正如在使用司南时需要有地盘配合一样,在使用指南针的时候,也需要有方位盘相配合。

最初,人们使用指南针指向可能是没有固定的方位盘的,但是不久之后就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或称“罗盘”。方位盘仍是汉时地盘的二十四向,但是盘式已经由方形演变成环形。罗盘的出现,无疑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只要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定出方位来。南宋时期学者曾三异在《同话录》中说道:

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

这里的“地螺”就是地罗,也就是罗盘。这是一种堪舆用的罗盘。这时候已经把磁偏角的知识应用到罗盘上。

这种堪舆罗盘不但有子午正针,即以磁针确定的地磁南北极方向,还有子午丙壬间的缝针,即以日影确定的地理南北极方向。这两个方向之间有一夹角,这就是磁偏角。

当时的罗盘,还是一种水罗盘,磁针还都是横贯着灯芯草浮在水面上的。北宋时期书画家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说,在海上航行时,遇到阴晦天气,就用指南浮针。

旱罗盘大概出现在南宋。旱罗盘是指不采用“水浮法”放置指南针磁针的罗盘,通常是在磁针重心处开一个小孔作为支撑点,下面用轴支撑,并且使支点的摩擦阻力十分小,磁针可以自由转动。

显然,旱罗盘比水罗盘有更大的优越性,它更适用于航海,因为磁针有固定的支点,而不会在水面上游荡。

旱罗盘的这种磁针有固定支点的装置法,最初的思想起源很早。因为司南就有一定的支点,另外沈括的磁针装置试验,也有设置固定支点。

指南针作为一种指向仪器,在我国古代军事上,生产上,日常生活上,地形测量上,尤其在航海事业上,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指南针大约是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