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珍宝:天然珍珠宝石
21120000000012

第12章 佛宝之珍——玛瑙

古时的人,一说起珠宝,就必称“珍珠玛瑙”,充分说明了玛瑙在我国古代人心目中的地位。有记载说由于玛瑙的原石外形和马脑相似,因此称它为“玛瑙”。

玛瑙是一种不定形状的宝石,通常有红、黑、黄、绿、蓝、紫、灰等各种颜色,而且一般都会具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层状及圆形条纹环带,类似于树木的年轮。

蓝、紫、绿玛瑙较高档稀有,又名“玉髓”。玛瑙是水晶的基床,很多水晶是生长在玛瑙矿石身上,它同水晶一样也是一种古老宝石。

传说拥有玛瑙可以强化爱情,调整自己与爱人之间的感情。这种说法来自我国北方天丝玛瑙来历的传说:

相传,辽宁省阜新蒙古族的宝柱营子,有一个叫做玉梅的少妇,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丈夫田龙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田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田龙将她休掉。

田龙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玉梅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田龙发誓日后必定要再接他过门。谁知玉梅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官家的儿子,即日举行婚礼。

田龙闻讯赶来,想要把玉梅抢走,但是,当他赶到玉梅家的时候,玉梅已经在上轿前纵身跳进宽阔的江河里。田龙悲痛至极,也跳了下去。两个人双双殉情而死,身体沉落到江河深处。河里的水草环绕在他们的身旁,被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团团包裹着他们的身体,集天地之精华。

千百年后,他们的身体与水草融为了一体,变成坚硬无比的水草玛瑙石,晶莹闪亮,玉石间水草缠绕,景观别致,犹如天然的绿丝带,如梦如幻。

后来河流干涸,这种玉石被发现后,为了纪念他们坚定的爱情,给它起名“天丝玛瑙”,意即如天上的丝带般缠绕一生,不离不弃。

玛瑙的历史十分遥远,它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宝石材料之一。玛瑙由于纹带美丽,自古就被人们饰用。我国古代常见成串的玛瑙珠,以项饰为多。

如在南京北阴阳营等原始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玛瑙杯和玛瑙珠。在大量的玛瑙珠中,有一枚作辟邪状,长1.7厘米。

此外,甘肃省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遗址,山东省莒南大店春秋墓中以及江苏省南京象山东晋墓中等,也都相继发现了玛瑙珠。

我国玛瑙产地分布也很广泛,几乎各省都有,著名产地有:云南、黑龙江、辽宁、河北、新疆、宁夏、内蒙古等省区。

如山东省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墓发现的两件春秋时期玛瑙觿,玛瑙呈乳白色,半透明状。两件器形相同,长8.5厘米,宽1.5厘米。体形修长,似龙状。头部突出一角。曲体尖尾,身体中部钻一穿孔,以供系佩。

与此两器的质地与器形完全相同的玛瑙觿组成6组,串法可分为两种,其中一种由环和觿组成,与山西省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所发现的相似。都是两两成双,位置于骨架、腿、足旁,或腽足部位的棺椁间。

因此推测,这种佩饰在提环下可能是双行的,当与环相配,但数量的多少和连接方式似无定制。因此判断此两件玛瑙觿的年代当为春秋晚期器物。

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益门村有两座春秋早期古墓,发现了一些玛瑙。玛瑙串饰一组,由108件玛瑙器和两件玉器组成,堆放在一起,穿系物腐朽,原串缀情况已不完全清楚。玛瑙分别制成竹节形管、腰鼓形管、算珠状和隆顶圆柱状等。

大多为殷红色,少数为淡红。表面抛光,色泽自然,晶莹光亮,个别为透明或半透明。

其中一件殷红色玛瑙,圆形,平底,顶呈圆锥形,自顶点涂有白色射线4条,各夹一小白色圆点,白色颜料颗粒甚细。两件小玉器与玛瑙出在一堆,均圆形白色,局部有瑕疵。上有钻孔,并饰有勾连变体兽面纹、羽状细线纹等。

战国时期发现有珍贵的玛瑙瑗,共有两件,直径分别为9.5厘米和6厘米,器环形,纹理鲜亮,加工规整,磨制光润。瑗面呈斜削状,边缘扁薄,近孔处较厚,环体内、外边缘部分均以倒棱方式进行磨制。

我国古书有关玛瑙的记载很多。汉代以前的史书,玛瑙也称“琼玉”或“赤玉”。《广雅》有“玛瑙石次玉”和“玉赤首琼”之说。

如江苏省海州双龙汉墓发现的汉代玛瑙剑璲,长7厘米,宽2.4厘米,玛瑙呈半透明状,在器物表面利用自然的红色纹理巧雕成凸起的丘状,做工考究,色彩艳丽。

河南省洛阳还发现一件汉代的玛瑙球,球的直径为3.3厘米,颜色茶红,玻璃光,表面老化,有似“熟猪肝”状的风化纹理。从老化、受沁、皮壳、做工来看,断定应是汉代的东西。

羽觞杯,从战国至汉代一直是一种饮酒用的酒具,在陕西省发现的一件汉代玛瑙羽觞杯,上面的穿云螭龙纹是汉代中期的最典型的纹饰。它象征了螭这种神话中的动物在天宫中嬉戏娱乐的一种场景。

魏文帝曹丕所著的《马脑勒赋》称:“马脑,玉属也,出西域,文理交错,有似玛瑙,故其方人固以名之。”玛瑙既然不是从马口中吐出来的,那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晋王嘉《拾遗记·高辛》给出了一种怪诞的答案:

“一说:玛瑙者,言是恶鬼之血,凝成此物。昔黄帝除蚩尤及四方群凶,并诸妖魅,填川满谷,积血成渊,聚骨如岳。数年中,血凝如石,骨白如灰,膏流成泉。”

又说“丹丘之野多鬼血,化为丹石,则玛瑙也。”黄帝时代的所谓“玛瑙,鬼血所化也”的记载则给玛瑙平添了几分诡异的色彩。

唐人陈藏器著《本草拾遗》说道:“赤烂红色,有似玛瑙。”或许正因为这种宝石状如马的脑子,所以也有胡人说玛瑙是从马口中吐出来的,如《本草拾遗》记载:“胡人谓马口中吐出者。”

玛瑙一语或许是来源于佛经。《妙法莲华经》中记载:“色如马脑,故从彼名。”梵语本名“阿斯玛加波”,意为“玛瑙”,可见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琼玉或赤琼才在我国改称“玛瑙”。

玛瑙是佛教七宝之一,自古以来一直被当为辟邪物、护身符使用,象征友善的爱心和希望,有助于消除压力、疲劳、浊气等。

《般若经》所说的七宝即为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

组成玛瑙的细小矿物除玉髓外,有时也见少量蛋白石或隐晶质微粒状石英。严格地说,没有带花纹的特征,不能称玛瑙,只能称玉髓。

玛瑙纯者为白色,因含其他金属出现灰、褐、红、蓝、绿、翠绿、粉绿、黑等色,有时几种颜色相杂或相间出现。玛瑙块体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

有关红玛瑙,在我国北方有一个凄美的传说:

在我国的北方,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它就是黑龙江。江水像面大镜子般宽阔而平坦,而那岸边光华耀眼的玛瑙石,就像镶在镜框上的宝石,随着水波微荡,一闪一闪的,真是美极了!

传说很久以前在玛瑙石最多的岸上,有一座达斡尔族的城寨名字叫托尔加。城寨的首领叫多音恰布,他有个10岁的儿子阿莫力,长着一双神奇的大眼睛。

据说这个孩子有很多奇异之处,他刚生下就认识各种飞禽走兽,并且能看见江水最深处的鲤鱼群。在他刚会走路的时候,就能跟随大人们一起去打猎捕鱼。

在一个金秋里,邻近部落的首领巴尔达依来邀请多音恰布首领率全寨族人前去赴宴。

在临走时,多音恰布把阿莫力叫到跟前说:“阿莫力,你留下吧,城寨里有你一个,大家就放心了。”

阿莫力像只撒欢的小鹿,跳着跑着,在沙滩上拾着最亮最圆的玛瑙石。拾呀,拾呀,阿莫力明亮的大眼睛突然被一道金光闪了一下,他立即向金光奔去。

阿莫力来到水边,一个猛子扎到水底。过了一会儿,阿莫力举着一枚比金子还亮、比天鹅卵还圆的玛瑙石上来了。

阿莫力捧着金色的玛瑙玩呀照呀,蹦个不停。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他累了困了,躺在比毯子还软、比毛褥子还暖的草地上,甜甜地睡着了。金色的玛瑙就躺在他的胸脯上,放着迷人的金光。

突然,一片黑云飘来。从山岬背后悄悄窜出几艘大帆船。这时,阿莫力醒了,他吓了一跳:这是些什么人呢?黄头发,蓝眼睛,高鼻子,还有那蓬乱的胡子,手上都握着一杆带铁筒的家什……于是阿莫力学着达斡尔族的老规矩,上前热情地说道:“尊贵的客人,你们是从哪儿来呀?”在这群人中,有个穿袍子的“大胡子”说道:“我们是世界各邦之主、伟大沙皇陛下的忠实臣民。是来保护你们的。”“保护?哈哈……”阿莫力开心地笑了。笑过后,他说:“谢谢你们沙皇的好意。告诉他,我们达斡尔人从来不需要外来人的保护!”

“大胡子”贪婪地瞅着阿莫力手里的金玛瑙,挤了挤眼睛说:“咱们交换吧,我们也有自己的宝物,瞧啊!”他让属下打开了舱门。

阿莫力用眼睛一扫,那哪是什么宝物,明明是些涂了野猪血的碎石块,阿莫力只是摇了摇头,并没有开口。“大胡子”说:“小王子,你可愿意让我摸摸你的宝石吗?”阿莫力一想,既然是要摸摸,又不是拿走,就不妨让他摸摸。于是他把玛瑙递给了大胡子。“大胡子”手颤抖着接过玛瑙,连看都没看就把它揣到了怀里。阿莫力生气了,他一头向“大胡子”撞去。“大胡子”冷不防被顶了个大跟斗,金色的玛瑙从他身上掉下来,阿莫力赶忙拾起来,就向远处祖先留下的烽火台跑去。“抓住他!掐死他!”随着“大胡子”的吼叫声,强盗们扑了过去。阿莫力奔到烽火台就迅速地解下弓,“嗖”的一声,向远处射了一支响箭。这时,强盗们已把烽火台围住了……

多音恰布正在巴尔达依举行的酒宴上兴致勃勃地饮酒,突然,一支响箭落在多音恰布和巴尔达依面前铺的一张大兽皮上。立刻,人们把端到嘴边的酒碗和举到嘴边的手把肉都搁下了:家里肯定出意外了。

在多音恰布的率领下,几十匹快马奔向了托尔加城寨。但是一切都晚了,人们看到烽火台上腾起了浓烟烈火,在火光的照映下,一群人有的正拉牛赶羊,有的正从库房里扛出成捆的黑貂皮……

经过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战斗,强盗们留下了几具尸体,活着的上船逃走了。

人们到处寻找阿莫力,可是直至夜幕降临、火光熄灭,还是不见阿莫力的踪影。多音恰布和全寨人都没有放弃,他们继续寻找。

找着找着,突然,在坍塌的烽火台上,射出了一道红光,红光越来越亮,把整个江面、城寨和天空都映红了。人们立刻向烽火台冲去,在一堆玉石般的白骨上,发现一枚沾满血迹的玛瑙。

多音恰布捧起沾着血的玛瑙,含着眼泪说:“这上面的血要是我儿子的,就一定能和我的血液溶在一起。”说着,他咬破了手指,把鲜血滴在玛瑙上。血花很快扩散,与原来的血溶在了一起。

捧着玛瑙,多音恰布满腔仇恨地说:“你要是有我儿子的灵魂,就一定能照出披着人皮的妖魔。”

话音刚落,只见玛瑙里映出了一棵树,树上躲着一个小小的魔影。多音恰布立刻率族人朝一棵大树奔去,当猎人把箭射向浓密的树叶时,一个满脸污血的人从树上掉了下来。原来正是强盗头子。

多音恰布立即拔剑将他刺杀了,在他的胃肠里人们还发现了很多人的头发和牙齿……在由阿莫力鲜血染红的玛瑙石的帮助下,达斡尔人终于打败了那些妖魔,红玛瑙从此得名。最著名的玛瑙器物为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发现的兽首玛瑙杯,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

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的玛瑙制作,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

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内部有流,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此杯琢工精细,通体呈玻璃光泽,晶莹瑰丽。

这件玛瑙杯是用一块罕见的五彩缠丝玛瑙雕刻而成,造型写实、生动。兽嘴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

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

这件酒杯材料罕见珍贵,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是唐代唯一的俏色雕,其选材、设计和工艺都极其完美,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玛瑙依其纹带花纹的粗细和形态分有许多品种。纹带呈“缟”状者称“缟玛瑙”,其中有红色纹带者最珍贵,称为“红缟玛瑙”。

此外尚有“带状玛瑙”、“城砦玛瑙”、“昙玛瑙”、“苔藓玛瑙”、“锦红玛瑙”、“合子玛瑙”、“酱斑玛瑙”、“柏枝玛瑙”、“曲蟮玛瑙”、“水胆玛瑙”等品种。

在没有纹带花纹的“玉髓”中,也有不少是玉石原料。根据颜色的不同,有“红玉髓”、“绿玉髓”、“葱绿玉髓”、“血玉髓”和“碧玉”等。

如明代玛瑙单螭耳杯,高6.8厘米,口径9厘米。杯为花玛瑙质地,灰白色玛瑙中有黄褐色斑纹。器为不规则圆形,一侧凸雕一螭龙为杯柄,螭的双前肢及嘴均搭于杯的口沿上,下肢及尾部与器外壁浅浮雕的桃花枝叶相互连接缠绕并形成器足。

底部琢阴线“乾隆年制”4字隶书款。此玛瑙杯的形制为明代的制式,雕琢技法为明代琢玉技法,款识应为清乾隆年间后刻。清代的前期,雍正勤政喜读,制作了3方随身玛瑙玺。清代雍正玛瑙“抑斋”玺,龟纽长方形玺。篆书“抑斋”。面宽1.3厘米,长1.6厘米,通高1.6厘米,纽高0.9厘米。清代雍正玛瑙“菑畬经训”玺,螭纽方形玺。篆书“菑畬经训”。面1.8厘米见方,通高1.6厘米,纽高0.9厘米清代雍正玛瑙“半榻琴书”玺,螭纽方形玺。篆书“半榻琴书”。面1.7厘米见方,通高1.7厘米,纽高1.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