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石刻:奇特石刻神工
21121200000014

第14章 宋真宗岱庙两大丰碑

北宋真宗年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议和后,宋以巨额钱物换得边境的暂时安宁。这时宋、辽双方信使往还,相安无事。不过,宋真宗赵恒一直将澶渊之盟视为奇耻大辱,却又没有挽回面子的办法。当时正主编《册府元龟》一书的王钦若见状,献上一计:唯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封禅必须要有“天瑞”。王钦若“引经据典”地劝说真宗:“陛下以为《河图》、《洛书》真有其事吗?无非是圣人利用神道设教罢了。”

真宗半信半疑,又垂询直学士杜镐那《河图》、《洛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位饱学之士也如是说,真宗终于明白了那些“天瑞”原来是可以人造的。

1008年,真宗召集文武百官,宣布一个特大喜讯:“去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七日将近半夜,朕正准备就寝,忽然室内大放光彩,看见一位戴星冠、穿绛衣的神人对我说,如果下个月在正殿做一个月的黄道场,就会降下天书《大中祥符》三篇。”

“于是,朕从十二月初一开始就在朝元殿斋戒,建道场以求神人保佑。今天,皇城司报告,发现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条黄帛,派太监去观察,帛长约两丈,像封着书卷,用青丝绳缠着,隐约看出里面有字,这就是神人所说的天降之书。”

群臣在崇政殿致贺,真宗赐宴款待。又派专使策告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又赏赐群臣,并特许京城百姓开怀畅饮5天。

消息传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各种祥符纷纷上报。为了表达全国臣民的迫切心情,宰相王旦等率领文武百官、军队将士、地方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尚道士、社会名流和各地长老2.4万多人,5次上书,请求举行封禅大典。

于是,宋真宗下诏任命宰相王旦为封禅大礼使,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为封禅经制置使,命丁谓经办沿途粮草费用,命引进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整修行营道路,命翰林学士李宗谔、杨亿等详订封禅礼仪。

1008年10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另外,宋真宗下诏,令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

宋真宗还亲自篆额并撰书,御制《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碑。碑原刻两处,文字与书体相同,一在岱顶德星岩,俗称《宋摩崖碑》,共计1143字。其碑铭文主要颂扬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匡义的功德伟业。由于宋真宗的书法远不及唐玄宗,故碑文多被后人题刻凿毁。

另一处在泰安城南门外,由五石合成,碑文北向朝岱宗,俗称《阴字碑》。该碑仅存拓片。

同时还有《倩帝广生帝君赞碑》,该碑原在泰山西南麓小金山前的青帝观殿西,至1747被俗吏所毁,碑遂佚,形制无考。20世纪初觅得此碑残石9块,将其拼凑,空处以砖石充之,修复于岱庙东御座内,与秦《泰山刻石》东西并列。

残碑其额剩5字,赞铬、祝文尚存56字。碑文是宋真宗封泰山神为“东岳仁圣天齐王”的同时,又将所谓天神青帝加封懿号为“广生帝君”,并撰书立碑,碑篆额“青帝广生帝君赞之碑”。

真宗赞颂青帝:“节彼岱宗,奠兹东土,生育之地,灵仙之府。”碑阴刻同年真宗遣尚书兵部郎祭青帝的祝文。该碑是研究青帝主泰山的唯一碑刻。

民间传说,真宗封禅以后,下诏修建天贶殿。建好以后,需要画一幅壁画,便招募天下画家来为泰山神作像,但都因不合真宗之意而被杀。

后来有一个聪明的画家,仿照真宗封禅泰山的情景创作了一幅壁画,真宗非常高兴,重赏了这位画家。于是,天贶殿内就有了这幅《启跸回辇图》。

该图绘在大殿东、西、北三面墙壁上,自殿后门为界,东为“启跸”,西为“回辇”,气势恢弘,为古代壁画之精品。

在天贶殿西南,有一通《大宋天贶殿碑铭》,立于1009年。该碑是天贶殿建成以后所立,记载了真宗夜梦神人、天书降临、封禅泰山、诏建天贶殿的经过。

在天贶殿东南,还有一通《大宋封祀坛颂碑》,立于1009年,方座圆首,碑文为楷书碑阳刻文,是由宰相王旦撰文,裴禹书并篆额。铭文虽有残缺,但尚可认读。

该碑是宋真宗封泰山时的奠仪纪实,如碑载:

臣闻天地之文,著明含章,焜焕于庶物;礼乐之用,象功崇德,昭格于至神。王者宣淳耀之烈,建中和之极。于是锡天瑞,出坤珍,觉悟于蒸民。鲜不登泰山蹑梁父,聿崇于明德。

祀前一日,未质明,备法驾,至于山趾,更衣于帷殿。上乃乘轻舆……

其碑文翔实,描述栩栩如生,与《宋史》记载完全吻合,可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