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炼出好男孩的100种方法
21121600000039

第39章 让男孩祛除依赖性

18岁的思林和妈妈约好星期天一起去买衣服,但是到了那天妈妈因为胃痛不能去了。思林为此非常懊恼,他央求妈妈说:“陪我去嘛,陪我去嘛!”妈妈忍住痛说:“你自己去买不行吗?妈妈实在去不了了。”思林面露难色地说:“可是我从来没有自己去买过衣服,每次都是你帮我买的,我根本就不知道要买什么样的衣服。”妈妈听了很后悔,只怪平时什么都替思林一手包办,以至于他什么都不会做。

思林是一个典型的青少年依赖型人格的例子。突出障碍是缺乏独自性和自主性。一个人不依靠别人的力量就很难单独完成计划。当周围没有亲近的人就会感到缺乏安全感。象思林这样的孩子很普遍,缺乏自立的意识已经成为孩子们的一个通病。这样的孩子,一心依赖别人,长大后很难独立完成一项工作。

一位业绩辉煌的公司老板曾说过,他准备让自己即将毕业的儿子先到别的企业里工作,在那里锻炼锻炼、吃吃苦头。他不想让儿子一开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为他担心儿子会总是依赖他,指望他的帮助。这位老板的做法应该受到赞赏,相信他的儿子将来会有所成就,最起码不会比早早就藏到父亲的庇护伞下的人差。

孩子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但在生活中,很多孩子却对父母有太多的依赖,比如,上学忘了带学习工具,早晨起床根本想不到叠被子,甚至连刷牙也要父母帮着把牙膏挤好;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问父母,要求父母帮助解决,而不是独立思考解决。依赖性的产生往往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过分照顾,很容易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丧失独立办事的能力,变得具有依赖心理。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要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多的“特权”。在家里,孩子就是“太阳”,就是“小皇帝”。甚至没有父母一口一口地喂饭,孩子就不肯自己吃饭;没有父母哄着、拍着,孩子就不肯睡觉;就连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有的孩子也要求大人陪着。

孩子是在父母的怀抱里长大的,自然依赖父母。但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仍对父母表现出特别强烈的依赖性,那就是不正常了。

对父母过分依赖的孩子,容易事事依赖他人,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过分依赖父母和他人的孩子具体表现为: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没有主见;总是要别人帮助,屈从他人;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败;人际交往能力差,孤僻、自我封闭。

过分依赖父母会使孩子失去独立自主性,从而不能独立思考,缺乏创造的勇气,自我肯定性较差,总是陷入犹疑不决的困境。在生活中,他们需要别人的鼓励和支持。借助别人的扶助和判断。此外,还有一些独立性差的孩子表现为:好吃懒做,坐享其成,不思进取。

过分依赖父母,孩子也会缺乏社会安全感,总是喜欢跟别人保持距离;他们需要别人提供意见,经常受外界的暗示或指使,好像自己没有判断能力;他们潜藏着脆弱。没有发展出机智应变的能力,更不会有创造性。

教育专家指出:欲解决孩子依赖性太强的问题,还得从父母自身找原因。以下几种解决方法可以让父母们参考:

改变孩子已形成的依赖心理

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性,就必须及时地给予纠正。首先要了解孩子依赖心理形成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使用强制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许多孩子每天早上的起床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叫孩子起床,可孩子总赖在床上不起。一旦上学迟到了,反而会责怪父母没有及时把他们从床上拉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位父亲就对女儿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晚上睡觉时上好闹钟,早晨自己起床,没有人再叫你了,迟到了由你自己来负责。”

当然,这位父亲对女儿是很了解,他知道女儿是在跟自己撒娇,同时,女儿也很注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第二天,闹钟一响,女儿果然立即跳下了床。

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事实上,伴随着孩子不断的成长,他们的肢体活动能力增强,相应的自主性也开始发展,独立性逐步增强,这时是父母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最适当时期。为此,父母要坚持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完成。当孩子看到用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劳动完成了许多事,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便会增强,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根据孩子的能力对了提出要求

无论孩子做得如何,父母都要先赞美他的行动,夸奖他的劳动。让他感觉到自己被认可,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树立自尊和自信。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父母要注意一定要按孩子的年龄、能力的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果对孩子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自卑心理,要求过低又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2~3岁的孩子可以让他自己学着穿衣服,睡觉前铺被子,自己上洗手间,自己洗手、洗脸、吃饭等;3~5岁的孩子,可以让他自己收拾屋子,帮大人拿筷子、搬小凳子等:6~10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会自己洗衣服、煮粥等家务活儿。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些玩具。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能因孩子做得不好而责备他们,或不让他们做了,自己亲自做,这样一来,锻炼孩子的这一想法就会前功尽弃。

培养孩子动脑动手的习惯

父母的娇宠最易使孩子养成懒惰性,这种懒惰性表现在学习上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遇到困难时,不爱独立思考,只等着老师或父母给讲解,要么就干脆等同学做完作业后抄袭别人的;表现在生活上就会出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作风。因此,随时培养孩子自觉的动手动脑习惯,是改变孩子依赖性的最重要方法。